儿童心理安全教育价值取向
2020-06-23赵成
赵成
[摘 要] 心理安全教育是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儿童开展心理安全教育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在对儿童开展心理安全教育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好安全概念的界定,然后可以从儿童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精神需求等方面做好儿童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
[关 键 词] 儿童;心理安全;教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2-0224-02
日常生活中安全问题无处不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安全事故频繁地出现,安全问题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安全问题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生产安全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儿童的心理安全问题也是重要的一方面,由此做好儿童的心理安全教育,引导儿童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十分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安全的概念
(一)安全的基本含义
对于安全的基本含义可以从词语学与逻辑学两方面进行相应的阐释。从词语学意义上来分析又可以分为中文解释和英文解释。在中文方面,对安全的阐释更多的是从事实的客观性与结果的客观性两方面来解释的,而英文中对安全的解释既涉及上述客观的解释又涉及主观上的安全感受。在逻辑学领域对安全的解释常常会涉及一些与安全语意相近的词语,比如说安心、安宁等,而在逻辑意义上就出现了很多与之语义相对的词语,比如恐惧、危险等,在汉语大词典中,也将安危进行了相对立的解释,这也为我们理解安全的意义提供了又一重要途径。
(二)安全的科学含义
在生命安全领域,生命科学将安全进行了如下的解释,安全首先要求人们具有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要求人们懂得珍惜、爱护自身的生命,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具备基本的生命安全意识,对突发的安全问题有基本的应对策略与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对安全有如下的解释,安全的意义在于尽全力保障社会的稳定运行与和谐发展,确保社会发展稳步向上,始终保持着科学的发展速度与较高的发展质量。在心理学领域对安全有如下的解释,一个心理安全的人要具备基本的心理稳定感,对未来有着稳定的心理预期,同时还保持着合理的心理戒备心,对他人的指责与批评能够保持正确的认知,时时刻刻保有一种心理安全感。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字典中中文以及英文对安全一詞的解释有较大的区别,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安全一词的解释也有一定的区别。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里,人们对安全一词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基本含义相同的基础上,在不同的领域人们对安全的理解也各有侧重。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提到安全普遍指的是人身的安全以及财产上的安全,在现代社会安全的内涵则有了明显的转变,在人身财产安全之外更多的涉及社会的安全乃至人们的精神安全。而心理安全则是精神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儿童的心理安全则包括儿童的认知安全、儿童的情感安全以及儿童的意志安全。
二、儿童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这一社会存在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人与自然、社会相互融合,并不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由此人也具有自然需求、社会需求、精神需求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儿童同样也不例外。正如马斯洛价值需求理论中所提到的,精神需求是以自然需求以及社会需求为基础的,基于此为了让儿童有较好的心理安全感受,需要着重满足其自然需求以及社会需求。
(一)自然需求
儿童有自身的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儿童的生理安全需要就从安全教育方面满足了儿童的自然需求,满足儿童的自然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确保儿童的人身财产安全。确保儿童的人身财产安全是伴随着儿童的诞生而诞生的安全要求。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以来,人们便为了自身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与自然进行相应的斗争,当今社会人们虽摆脱了生存的隐患,然而依然面临着其他方面的安全威胁。要确保儿童安全的自然需求,为儿童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相应的保障,就要从交通、消防等诸多领域下功夫,确保儿童活动场所、儿童娱乐设施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确保儿童校舍的安全,确保儿童饮食的安全,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制定相关的法律为儿童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二)社会需求
在开展儿童安全教育的实践中,除了要满足儿童的自然需求之外还应该加大力度满足儿童的社会需求,加大力度确保儿童的群体安全与生活环境的安全。为了确保儿童的群体安全需要着重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在2015至2019年间全国范围内发生过许多校园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大都是由于校园设施安置不当、楼道拥挤严重等原因造成的,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儿童伤亡事故。除此之外由于生活设施的陈旧而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教育部等曾就儿童安全问题在学校以及家长全体之间开展相应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关儿童的安全问题受到家长的普遍重视,而学校是家长认为儿童较易受到安全伤害的地域之一。有关校园安全问题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校园安全问题之外,儿童还面临着生态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安全威胁与挑战,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也对儿童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由此为了满足儿童安全的社会需求,需要从校园、生态、文化、网络等众多领域全面发力,由此为儿童打造一个安全的生存与成长环境。
(三)精神需要
人是具备理性的,人类精神的最高层次就体现在人具有理性,而理性的根本属性则体现在人所具备的求知精神。认识的目的在于为人的活动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标准尺度、合理准则与明确界限。除了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还应保证儿童的良好情绪,确保儿童的情感安全。在众多的心理因素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在不同的情感影响下,儿童会做出不同的活动选择。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着好的影响,而长期处于消极忧郁情绪下的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则不容乐观。依恋是儿童最为突出的情感表现,依恋的心理背景则是安全感,依恋感的形成往往代表着儿童内心形成了一个安全基地,而依恋对象的离开则代表着安全基地的消失,由此会给儿童带来严重的紧张与不安。儿童的精神安全的构建,不仅要为儿童追求个体的情感体验提供相应的保障,还应该注重为儿童创设情感安全氛围。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要注重与儿童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给儿童带来安全感与信任感,引导儿童放开自我,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三、论证儿童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
有关儿童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是较为广泛的,不同的教育学者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得出的結论也有所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儿童教育是为了培养出综合能力全面的人才。部分专家认为针对儿童的教育要考虑前瞻性和后顾性两个层面,既教育应该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帮助儿童更好地总结过往。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生存的相关技能,帮助个体全面发展。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儿童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即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在社会的发展、儿童当下的生活以及长大成人后的生活,但这四个层面的内容应该详略得当,有所侧重,即儿童教育应该针对儿童目前的生活状态跟个人发展来开展。儿童教育应该让儿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有健康安稳的生活环境,让儿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帮助儿童综合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能力。心理安全教育的目的需要遵循为儿童创造幸福童年的理念,维护儿童的心理安全价值取向。儿童的年龄是较小的,其心智还不够成熟,身体还较为稚嫩,儿童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体,他们暂时没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也很难肩负起社会发展的重任,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预测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都是偏弱的,在这种状况下,必须让儿童安全健康的成长,才能确保儿童能够健康长大,有精彩的未来。所以,儿童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带给儿童安全感,为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安全和谐、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需要提到的是,此处的安全既包含身体层面的安全,也包括儿童的心理安全,即既要保证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不受到伤害,也要确保儿童的心理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确保儿童不会养成一些恶习、陋习,培养儿童初步知善恶、辨是非的能力。所以,针对儿童的心理安全教育应该以带给儿童安全感为重点来规划、设计和实施,凡是能够带给儿童安全感的策略都应该贯彻落实。
随着一系列安全问题的出现,人们的安全感普遍受到了挑战,人们的安全感也相应地有所下降,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就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而言,由于其自我保护能力的缺失,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不足,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缺乏,其更容易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安全问题,为了使其避免受到更大的心理冲击,有必要对其开展更为深入的心理安全教育。对儿童开展心理安全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心理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通过满足儿童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精神需求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叶志平,李卫兵.心理安全同样重要[J].中小学管理,2018(4):77-79.
[2]王福显.保障小学生心理安全[J].教学与管理,2017(5):55-58.
[3]刘翔平.青少年为什么安全感匮乏[J].北京日报,2018(6):45-47.
[4]江琳.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童年[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2018(7):67-6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