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0-06-23陆丹丽
陆丹丽
[摘 要] “课程思政” 对中职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诠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怎样培养,是培养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力着眼点。它强调要以课程为载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中职课程的学习中实现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实现中职课堂思想引领和知识讲授的统一。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2-0112-02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提出背景
1.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职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来势汹涌,这些多元化的思潮在他们的脑中不断交锋,激烈碰撞。如果还是延续以前的单纯依靠思政课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各学科教师需要通力协作。
“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授业”或者“解惑”,它更强调“传道”,要求教师自觉地把“传道”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时刻牢记所肩负的社会責任和国家使命,时时刻刻心系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新时代好教师的“四有”标准。在这四个标准里面,理想信念首当其冲。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9年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都提到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些观点都为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在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方面以及创新多种形式多渠道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指明了方向。
2.现实依据
(1)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觑,教育的地位不容取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教育发展了,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国家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才能有所提高。党和国家必须始终把教育和科技摆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始终把教育事业与国家的兴旺发达、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来促进国家发展潜力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自觉地将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联系起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2)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都有意无意地选择忽视。现代职业教育中,除了要加强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更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和锻造,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全员、全学科、全方位育人,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3)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青年是社会上最优秀的群体,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是就目前看来,很多青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外界的一些不良思想也容易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冲击,混淆他们的视线,扰乱他们的判断,有的一些价值观甚至出现严重畸形。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我们国家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强调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且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各种体制机制中,如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它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在修为。它要求以课程为载体,帮助学生解答情感困惑、价值困惑和思想困惑,不断地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激发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帮助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肯定自身价值。
“课程思政”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中职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深入挖掘并充分提炼蕴含在本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积极发挥该门课程的德育功能;(2)中职学校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要突破以前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道德修养养成的瓶颈,自觉地承担起中职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职责。
二、中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
(一)学校层面:做好统筹规划
学校要进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高度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对全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行科学的统筹和谋划;其次,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给“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再次,学校要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在全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最后,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别的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实现战略政策共享。
(二)格局方面:以课程为载体
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一是要将“育德树人”设置为具体课程的评价机制中的一个重要观测点;二是要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步提升,在设置具体课程目标时就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基础知识”等具体目标的设置;三是无论是在重点课程设置中还是在具体的精品课程设置中都必须要注重体现“育德功能”和“价值引领”。
(三)改革和创新方面:以教师为中坚力量
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以教师为中坚力量,依赖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来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中坚力量作用,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首先,学校需要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课程思政”的相关学习和培训,如“课程思政”教改专题培训、国培班主任德育培训等,使教师能够及时地学习、了解和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点滴做起,促进中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其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对思想政治课程和自己教授的学科知识有客观全面的认识,进而实现所教学科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推进。
(四)具体教学方面:以学生为主体
中职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深入研究专业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思想道德素养层次,在坚定不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优化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得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中職课程思政的育人要点
(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思政育人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培养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新一代青年学生。他们是否认同并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生生不息地发展。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就要注重挖掘学科课程中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将四个自信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二)道德素养
通过课程思政在中职课堂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品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现象进行评析,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发挥示范力量,用自身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举止规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三)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要以培养大国工匠为目标,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己任,更加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课程思政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践实训、角色扮演、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结合行业榜样人物的经典案例、职业素养的优秀案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四大主体的协调作用,学校方面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以课程设置为载体,发挥教师的中坚力量作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以后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道德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力争为中职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铨洲,第天骄.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引导策略[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2]徐晋华.《教育学》课程“立德树人”元素的挖掘与整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40(8):142-144.
[3]宫维明.“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与建设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67-69.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5]陈建甫.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究[J].决策探索(下),2019(8).
[6]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7]敖组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
[8]黄群芳,方建斌.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5-26.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