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危机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职能及互动关系探析

2020-06-23刘兴旺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5期
关键词:相关者党群管理者

刘兴旺

[摘           要]  理清利益相关者的职能,处理好利益相关者间的互动关系是构建高校校园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基础。立足于“微观个体—中观组织—宏观社会”的分析框架,剖析了学生、教师与管理者等微观个体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职能,党群、行政与后勤部门等中观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协调职能,政府、企业与社会等宏观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协同职能内涵,探析了微观个体利益相关者、中观组织利益相关者与宏观社会利益相关者等不同层级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塑造共同远景、构筑共同价值,完善利益机制、强化信任关系,深化制度变革、激发主体活力等改革思路,以期推进高校校园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善治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  校园安全;利益相关者;多元协同治理;互动关;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071-03

一、前言

高校善治是大应急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上人群聚集时间最长、人口密度最大、人际关系最密切、知识技术水平发展最高的组织之一,特殊的組织形态使得其利益相关者分布非常广泛、构成十分复杂。理清利益相关者在危机治理中的职能及互动关系,是构建当前高校校园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的基础。

据考证,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概念于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中心提出,指“没有它们的支持组织就不再存在的团体”[1]。随着西方日益勃兴的商业道德、社会责任等伦理问题相契合,利益相关者概念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赞誉。经过学者们数十年的努力,利益相关者逐渐被视为一种成熟的理论范式和有效的分析框架[2],广泛应用于管理、社会、政治、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与商业、政治利益相关者组织不同,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相关者“社会组织”,其奉行的是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因此其利益相关者有其自身的特性。何为高校利益相关者?根据弗里曼的定义框架①,凡能够影响高校“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文化的传递”等[3]目标,或者受高校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罗索夫斯基(1996)、胡赤弟等(2005,2010)、金银凤等(2005)、钟洪等(2007,2008)、李福华(2006)、王健等(2007)、张燚等(2010、2009)、孙立新(2008)、杨炜长(2012)、贺静霞(2019)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利益相关者做了丰富的研究。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微观个体—中观组织—宏观社会”与“核心—外围”的分析框架,将校园危机利益相关者归纳为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等微观个体利益相关者②,党群、行政与后勤部门等中观组织利益相关者③,以及政府、企业与社会等宏观环境利益相关者④。

二、高校校园危机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职能分析

在微观层面,应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资源供给为出发点,强化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个体利益相关者参与校园危机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中观层面,应通过理清党群、行政以及后勤等组织利益相关者(部门)的职责权限范围,强化组织之间的协调;在宏观层面,应立足于政府、企业与社会等环境利益相关者各自的资源优势,推进一体化的宏观校园危机多元协同治理建设。

(一)高校校园危机治理微观个体参与职能

教师、学生、管理者是高校校园危机的亲历者与参与者,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直接关系校园危机治理的成功。因此校园危机治理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微观个体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应鼓励教师加强常态与非常态下校园风险治理问题、风险防控知识的研究、风险防控技术的开发,并将这些治理、防控、应灾知识与技能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降低师生管理者的风险脆弱性;其次,完善师学管理者的生活、学习与危机教育的连接机制,协同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他们的应灾知识、自救、救应处置能力;最后,通过健全师生管理者的危机治理参与机制,完善奖惩机制,激励师生管理者等微观利益相关者强化主体责任,守好每道风险关。

(二)高校校园危机治理中观组织协调职能

通过制定的责任、风险、问题等清单,进一步理顺校园危机各利益相关者组织(部门)的职责权限,落实各组织(部门)的主体责任,将专业性的风险、危机问题的防控与治理落实于具体的部门、个人。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强跨部门性、跨区域性、“碎片化”等风险、危机问题的综合挖掘、梳理、分析与处置,不断打破部门壁垒,搭建组织联动的沟通、互动、协同平台与有机衔接机制,强化党群部门、行政部门、后勤部门等组织利益相关者间的要素、资源的相容与整合,提升校园危机的综合治理水平。

(三)高校校园危机治理宏观社会协同职能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4]同样,在校园安全领域,各种风险、危机的复杂性、广泛性亦是前所未有,且呈现多生、共生、衍生的态势。因此,传统的校园高墙已无法阻挡校园危机的丛生,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形成多元、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协同成为必然。首先,应挖掘、厘清、确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宏观环境利益相关者在校园危机治理中的权责边界,认真梳理不同校园危机情景下各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行为选择,并建立尽可能丰富的案例库;其次,结合各主体的利益/期望、资源/资本及风险焦点等因素,找准各主体协同的引领点、着力点、契合点、突破点以及共赢点;最后,从技术路径和社会结构多个层面,解决好协同机制设计中“激励相容”问题,从而推进校园危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的形成。

三、高校校园危机治理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互动关系分析

(一)微观层面:个体间的互动关系

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个体要素是构成高校最基本的要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从权属上看,教师拥有学术权,学生拥有学习权,管理者拥有管理权。从互动关系上看,教师的学术权是高校所有权力的核心,是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⑤,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权。没有学术权,学习权就如同无源之水。学习权是指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习的权力。当然学术权并非无边无际,而应与学习权需求变化、学术责任、社会公共责任密切相关。为促进教师学术权与学生学习权形成良性互动,优化学术权与学习权的配置,于是派生出第三权力——(行政)管理者的管理权进行监督和制衡。管理权,特指学校的管理者监管、参谋教师学术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权力,这种权力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校园危机治理成败。在校园治理中,教师的学术权决定学生的学生权和管理者的管理权,学生的学生权对教师的学术权与管理人员的管理权形成参谋与反作用影响的关系,同时管理者的管理权对教师的学术权和学生的学生权形成监督与管理关系。抛开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的学术权、学生的学习权、管理者的管理权三者之间的无序状态是引发校园危机的根源,三者之间良性协同是实现学校善治的基本。

(二)中观层面:组织间的互动关系

在自组织状态下,学校系统的构成除了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个体要素外,还有党群部門、行政部门以及后勤部门三大组织要素。高校的组织要素为实现教师的学术权、学生的学习权、管理者的管理权三权良好互动目的而存在。在校园危机治理中,党群部门拥有领导权,对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起领导、协调与监督作用;行政部门拥有行政管辖权,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为保证学校的各种功能、职责、目标等实现,制定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后勤部门拥有服务权,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协同下,为保证教育、教学、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对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党群部门、行政部门及本部门提供服务,它是校园治理的基础支撑。在校园危机治理中,党群部门通过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形成纪要、制度、政策等,从思想、组织、宣传等方面全面领导、协调、监督行政、后勤等部门开展危机治理工作,同时行政、后勤等部门以其工作实绩向党群部门行使参谋权,行政部门与后勤部门之间以平等的沟通、协作,合力开展校园危机治理。党群部门的领导权、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权与后勤部门的服务权之间的无序引发校园危机,三大组织之间有机协同实现校园善治。

(三)宏观层面:政府、企业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

从本质上讲,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分野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校园危机治理中,它们之间是一种协同关系。企业依赖于市场经济规律,为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促进资源的配置;政府是指在社会中有权力制定并实施政策与规则的部门;社会是指包含观念、制度、物质基础三个要素的人类关系网络[6]。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居于主体地位。政府依托国家的紧急状态控制权扮演着校园危机治理的“主导者”和“协调者”角色[7],在法律框架内调控企业与社会行为,主导校园危机治理;企业从事应急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等活动,塑造并改变政府与社会;社区、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组织,可以凭借“与当地社会联系紧密、弹性组织体制、公益与中立、敢于承担风险和创新、专业优势、规模优势”[8]等弥补校园危机治理中政府与企业的不足。政府、企业与社会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有效互动与有序协同,形成校园危机治理中的三大宏观力量,推进了校园危机治理向善治方向迈进。

四、高校校园危机实现善治的改革建议

(一)塑造共同远景,构筑共同价值

平安、健康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实现“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目标,构建校园危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是当前校园治理的战略选择。该战略的制定,“其本质是复杂的,如果能将利益相关者地图画得足够准确,并模拟和预测他们的行动,我们就可以从战略思想过程中消除(危机)”[9]。根本上讲,危机、突发事件、灾害不会选择国籍、种族、性别、年龄、学历……也就是说,在危机面前,所有人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校园要实现善治,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激励的原动力源自共同的远景目标,共同的远景目标源自共同的价值,命运共同体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命运共同体价值的构建应以人本价值为核心,以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为前提,以塑造安全文化、培育防灾备灾自救意识为内容,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价值、组织价值、社会价值、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从构建价值共识中促进文化互通,塑造价值认同,提增异质、多元利益相关者的相互连接关系,强化其职责、权利、救他、自救意识,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在校园危机治理中的参与感、获得感。

(二)构建利益机制,强化信任关系

管理的本质是“众人集体协作战胜困难和获得更加保障的生存的有效手段”[10],众人协力的根本是利益。校园危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不应回避利益,而是直面利益问题,通过不断的沟通,挖掘、理顺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构建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利益联结机制等,深化利益相关者间的信任关系,以不断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资本供给,提升校园危机治理的成效。

(三)深化制度变革,激发主体活力

校园危机管理的特点是应急性、不确定性,这一特点客观要求传统的刚性危机管理必须向柔性治理转变。现行的校园危机管理制度只不过是常态管理状态下为非常态管理备一剂药,要提升该药的疗效,必须从柔性治理的视角下深化传统刚性管理制度的变革。各利益相关者应从战略高度,推进现行校园危机管理制度的重构、重建、重塑、重组、重思[11],自下而上地深化危机治理流程、治理关系、治理价值、治理机制的再造,促进各利益相关者的职能转变,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与方式的革新,重构新型伙伴关系,激发各利益相关者在校园危机治理中的参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美]R·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7.

[2]Le pineux,F.:“Stakeholder Theory,Society and Social Co-hesion”,Corporate Governance,2005,5(2):99-110.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3.

[4]熊光清.国家安全治理能力新要求[EB/OL].http://www.gmw.cn/xueshu/2020-04/20/content_33753920.htm.

[5]冯向东.大学学术权力的实践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4):28-34.

[6][美]约翰·斯坦纳,乔治·斯坦纳.企业、政府与社会(第1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7]左小麟.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J].思想战线,2008(1):121-122.

[8]张成福,唐钧,谢一帆.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1-32.

[9]亨利·明茨伯格,等.战略历程(修订版)[M].魏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14.

[10]吕力.论管理的本体与本体价值[J].商业经济,2010(11):23-25.

[11]陈振明.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战略与战术[J].东南学术,2002(5):16-22.

注释:

①利益相关者=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或者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

②微观个体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其中教师是指以学生为工作对象,以从事教学、科研、实验以及学生管育为工作内容人员的统称,如授课的教师、指导实验(训)实验员、管理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指以求学为目的的人员,如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管理者是指不直接从事学生,如从事党建、行政、教学等管理的领导和个人,校长、教务处长、院长、书记等就属于管理者。

③中观组织利益相关者包括党群部门、行政部门以及后勤部门,其中党群部门主要包括党办、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党纪检监察委、党委学工部、统战部、团委等;行政部门包括:校长办公室、人事、科研、教务、实践教学、招生就业、财务、学生工作、各教学单位、科研单位、教师工作、教学评估、审计等;后勤部门包括图书馆、国资、后勤、学报、信息中心、保卫等。

④宏观环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政府是社会中有权力制定并实施政策与规则的部门,鉴于我国党委与政府的密切联系,党委机关与政府不作区分,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也属于政府的范畴;企业是通过提供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得利润的组织,如投资者、设备或服务供应商等;社会是指包括观念、制度和物质基础的人类关系网络,如家长、社区、新闻媒体、专家团队、志愿者组织、校友、普通民众等。

⑤学术权力不僅指“知识生产的需要而赋予一部分学者在学术场域中制订规则和分配资源的话语权力”(冯向东,2010),更多是指知识探究、创造、传播的权力。另外,“大学教师常常认为他们就是大学。教学和研究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而这种使命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没有教授,就不称其为大学”(亨利·罗索夫斯基,1996)。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相关者党群管理者
拱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家门口的“红色家园”
窗口和镜子
电力企业党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对策
新形势下企业党群工作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论党群工作在电力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运用
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分类及战略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