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

2020-06-23周大鹏

美与时代·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教育

摘  要: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广钟;高职教育;美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载体。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整理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高职美育教学之中,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在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从“非遗”文化资源中吸取营养,深化美育的内容,扩宽思路,将美育与“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培养进行有效结合,共同培养中国智造所需的“创新型大国工匠”,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近年来被热议的文化现象,“非遗进高校”逐渐成为“非遗”保护与活化的实践趋向。在高校美育教学实践中越来越突显出其独特的价值。近年来,高校美育和“非遗”保护相继成为各级部门政策制定的关注热点,各项利好扶持政策陆续出台。“非遗文化进校园”成为当下备受教育界关注的高教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审美信息和审美内涵,扩展了美育的内容,丰富了美育的形式,增强了高校美育的效果。

一、“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的关系

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单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制度政策要求、规划了改革发展路径,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据可依、有规可循。《意见》提出了“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和场馆设施明显加强,推进机制和评价体系日益完善,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基于无形文化的、代表某种社会观念、表现形式及相关技能的传统文化代表之一。随着“非遗”文化走进高校校园,实现“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强化两者的关联度,突出“非遗”文化在大学生美育中的积极作用。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来,“非遗”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加之我国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实际,“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实践技能、知识及工具、实物等资源,不仅渗透着鲜活的文化生态,同样也是审美教育、美感意识形成的重要载体。高等院校作为艺术专业教育的美育实践教学主体,应充分发挥艺术专业特长,不断提高美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从高校美育现实出发,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从中挖掘“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之间的共通之处,推进艺术设计专业美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艺术设计专业美育教学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与美育教学的密切关联。在当前美育热的推动下,长期被忽视的美育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受到关注,并得到提升。各高校纷纷围绕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四个方面提出高校美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举措,力求按照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推进美育教学改革工作。但在一哄而上的教改繁荣背后,我们更应看到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发挥专业优势与美育充分融合,为公共美育作出示范,然而真正的教学实践却普遍存在着美育认知缺失、美育概念模糊和美育方向偏差等突出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予以纠正。

(一)教学思想认知偏颇。专业美育师资缺乏,随意拼凑教学团队。美育课程教师多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师中选拔,其专业背景多是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专业教师,其对教学和美育的关系不甚清晰,存在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无美育意识,片面将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成绩、获奖、就业等指标挂钩,简单地将获奖和就业等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单项强调技能至上,忽视审美人格的培养。二是美育概念模糊,将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概念混为一谈,忽略两者的区别,认为艺术教育即美育,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脱离全面育人这一终极目标。

(二)教学理念与实践相左。一哄而上的美育课程造成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氛围一潭死水,缺乏必要的互动,师生疲于应付,一批呆课、死课、僵尸课应运而生。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纪所倡导的“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即在美育教学实践中应时刻关注与学生的情感互动,贯彻以情动人的教学沟通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形成一起探究真、善、美的学习合作体。

(三)偏离初衷,迷失方向。美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只談形式与功能,将设计教育异化为简单的形式美教育,对现代设计所倡导的功能美中的核心要素如设计伦理、设计道德侧较少涉及,偏离现代设计的初衷,迷失了美育的方向。美与善是联系在一起的,德育和美育都是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的知识探究过程,偏离以德树人思想的美育是教育的缺失和方向的错误。我们通过美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非遗”文化在美育活动中的价值与作用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劳动人民劳动智慧的凝结,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其极高的艺术与文化特征,决定了其价值的核心就在于审美。“非遗”文化资源作为高校美育的施教内容,不仅仅是美育热下应时应需之举,更是推行艺术设计专业美育的必然选择。艺术设计专业美育融入“非遗”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提高审美修养,打破美育的僵化认知边界,为专业学生创造接触、理解、共享、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力和文化凝聚力,对中华传统文化审美生活产生共鸣和价值认同。

(一)丰富审美知识

“非遗”文化是艺术审美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专业系统的美育教学,学生感知不同形态的审美风格、内涵、意蕴及思想,增强学生对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态的多重审美感知,激发审美兴趣,打破固有的知识体系。

(二)提升审美能力

“非遗”文化来自生活需求。通过“非遗”文化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之美,帮助学生关注生活,感知“非遗”,提升艺术审美辨别与识读能力。在当今设计呈现多媒介、无边界融合的趋势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执行力,提高他们的设计素养。

(三)增强审美认同

艺术审美认同源自文化认同。劳动人民丰富的乡土生活,奠定了艺术实践的高度,其过程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审美形态。根植于乡土文化的“非遗”文化凝结着传统文化的精粹,开展以“非遗”文化资源为内容的美育活动,将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度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与自豪。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实践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专业美育教学实践的融合,将有助于丰富专业教学活动,重构艺术设计专业美育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借助“非遗”保护传承项目、“非遗”传承人,通过课程、讲座、展览等“非遗”进校园形式,促进美育新载体、新形式的全面发展,形成“非遗”传承保护和美育双赢的局面。

(一)美育课程开发

通过将“非遗”文化资源引入教学活动,将“非遗”文化嵌入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重构教学过程,实现专业教学与美育教学课程体系融合贯通。打破单一课程的概念,通过课程融合将单个“非遗”项目所涉及的艺术设计理论、技艺、材料、设计美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分解成若干个教学动作(知识点),融入高职艺术设计各专业课程与教学计划之中。

(二)组织美育活动

面向艺术设计专业开展讲座、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校园美育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专题活动等方式融入“非遗”文化遗产审美教学中。通过讲座、展览传播和共享“非遗”文化之美,通过社团活动,组织师生互动探讨,增强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审美观照,增进学生的艺术审美接受。

(三)对接“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

通过校内“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搭建“非遗”美育研究平台,让学生走进“非遗”文化田野,去体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态精准对接行业、产业,解决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项目嵌入的方式实现设计作品到设计商品的转化,引导学生在“非遗”项目中体验、活化“非遗”之美,梳理“非遺”文化的美育成果,推进产教深入融合,破解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难题。

五、结语

“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美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著的。要遵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客观规律,通过系统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做好美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保证美育教学活动质量。在丰富的美育形式中传递丰富的审美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提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可欣.如何发挥非遗文化的美育功能[J].文化产业,2019(17):52-53.

[2]周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22-27.

[3]任洪丽.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2):46-47.

[4]任洪丽,许春艳.以“非遗”项目为内容的高校美育教学[J].艺海,2017(11):153-154.

[5]周大鹏.非遗保护视野下广钟的艺术价值与保护策略研究[J].中国包装,2019 (9):16-18.

作者简介:周大鹏,硕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教育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