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绘本开启话题,让学生一起来说理
2020-06-23张帆
张帆
【摘要】为了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心中培植、发育、成长应用,借助绘本开启话题,让学生一起来说理。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通过改编绘本《大家来切派》,让学生借助微视频,了解角各部分名称;借助话匣子,突破角的大小难点;借助生活角,感悟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
【关键词】苏教版 数学绘本 角的认识
数学绘本是一种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数学阅读读物,以它图文并茂丰富的表现方式符合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水平,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低年段教师也喜欢借助数学绘本来开展数学概念初步认知的教学,数学绘本不仅可以借助丰富的画面、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利用数学绘本中环环相扣的逻辑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因此,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选用了汉声数学绘本《大家来切派》的阅读作切入口。這本数学绘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你最喜欢吃哪一种派?”“你会怎么来切派?”入手,通过有趣的故事图片呈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是两条相交的线构成的”。接着,利用两根树枝(小棒)做角引入活动,通过不同摆法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合的大小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然后绘本中又呈现出多种不同角度的山坡与动态的爬坡感受、钟面上的各种角,最后切不同形状的派,再用切下的三角形上的三个角来拼摆验证三角形三个角之和是平角,以此延伸到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规律。
可见,这本数学绘本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在用这本数学绘本教学时,笔者选择了其中的几个话题切入角的教学,同时也删除了关于验证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内角和有多大的内容。笔者围绕重组后的绘本,重新确定了《大家来切派》的教学目标:(1)通过绘本阅读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和画角;(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和解决数学问题;(3)感受角的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
一、借助微视频,了解角各部分名称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四种特质。低年段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容易走神。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前的5分钟,快速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笔者在课堂伊始把绘本中有关切派的内容制作成了微视频,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边看边思考。
播放“大家来切派”的微视频。
师:同学们,又到绘本分享的时间了,我们来欣赏“大家来切派”,一起用数学的眼光看看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生1:我知道派就是我们爱吃的西式点心, 如草莓派、香蕉派,它像披萨蛋糕那样,可以用刀切开大家一起分享。在切派中我很容易地切出了角,也了解了角。
生2:角是由两条相交的线组成的。我还知道了角是有大小的,我们把这个派分的人数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就越少。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微视频中有“角”,那你们知道什么是角?能指一指哪里有角吗?
生1:黑板边上有角。(学生指着黑板上尖尖的地方)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个顶点和两条没有连在一起直直的边)
师:这两个是角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不是角,只是一个点,第二个也不是,因为这两条直直的线要和这个点连在一起的,这样才是角。
师:很多同学刚刚不都指着教室里桌子边、黑板边上的一个点说是角吗?那应该如何准确地指出一个角呢?
生:应该从一边到顶点,再由这个顶点出发到另一边,这两条直线是连在一起的。
(师让多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画角,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绘本了解角正确的画法后,要求学生判断黑板上开口方向不同或两条边长短不同的角。)
师:它们都是角吗?为什么?你能介绍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1:都是角,因为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这两条边和顶点是连在一起的。
生2:圆圆的连接处是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边。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微视频感受到切派的生活情境中蕴含着数学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要学习的角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眼光。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内涵,笔者出示了没有把角和边连在一起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本质属性,纠正了学生平时指着顶点就说是角的习惯,让他们能够正确判断什么是角。而且,这也让角对应的各部分名称也水到渠成,促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完整的、正确的角。
二、借助话匣子,突破角的大小难点
如果说角各部分名称属于记忆性知识,那么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就属于理解性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角的大小为什么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了。为了更好地突破角的大小由谁决定这个教学重难点,笔者又再次出示了绘本中的一页,通过一个小问题点亮了学生的讨论话题,让他们在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思辨角的大小。
笔者出示绘本中树枝摆出的一个小小的角。
师:同学们,看,我们可以像这样用两根树枝做角,请你用身边的学具创设出一个角来。
(学生动手操作:两支铅笔或两根小棒拼出角,伸出食指、中指组成角,一根吸管折出角,同桌配合一根毛线拉出角,一张纸上折出角等)
师:真了不起,创意精彩无限!那你有办法让角变大吗?
(学生演示,把角的两条边都向外拉,角就变大了)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只要把角的两条边都向外拉,角就变大了,为什么?
生1:我们把角的两条边都向外拉,里面部分变大了。
(师出示角的两条边不动,使得角的两条边变长)
师:那现在老师把两条边延长一些,角里面部分不是也变大了吗,这样可不可以?
生1:也可以的。
生2:如果把角的两条边变长,角还是不变的。因为角的两条边之间的大小是看角张开的那个夹角的,不是看两条边里包含的面有多大的。(边说边用手在图上指出)
生3:我们用毛线拉出的角,即使剪短了两条边,但中间角的大小角度一点也没改变。
师:大家都认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是无关的,那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合的大小有关。
(师出示绘本:四个人平分一个派和六个人平分一个派)
师:我们继续看绘本,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同样的派,如果切的角度大,切下的那块派就大;如果切的角度小,切下的那块派也就小。我知道了把一个派平均分给四个人时,每个人得到的派是直角;把一个派平均分给六个人时,每个人得到的派是锐角。我还知道直角比锐角要大。也就是说,一个派平均切的份数越多,每份的角就越小。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从数学绘本中的树枝角出发,让学生在自由创造角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相连的直直的边组成的;在学生动手操作和说理辩论中说明了为什么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和角张开的大小有关;并结合分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把同样的派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下的那块派就越小。
三、借助生活角,感悟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生通过绘本阅读、动手操作、分享交流等数学学习探究,获得了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数学绘本教学,学生已经在绘本中消化了有关角的基础知识,这个环节笔者利用绘本中的图片帮助学生打通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之间的关联。
笔者出示绘本中4张有关路标上的角度图片。
師: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角,还会比较角的大小了,在生活中,角度的大小会告诉我们很多事情。请你看一看这4张路标上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山坡的角度越小,山坡就越平缓,爬起来很轻松;山坡的角度越大,表示山坡越来越陡,爬起来很累。如果山坡的角度变成直角了,说明这是个陡峭的绝壁。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不少学生说有)
生(指着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看,角度的大小还会告诉我们时间呢!中午十二点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是重叠的。五分钟以后,时针和分针就形成这样的角度。再过十分钟,时针和分针的角度变成这样了。哇!角度越来越大了,到了时针和分针指着相反的方向时,两根针就变成了一条直线。这个时刻应该是十二点半过一点点。接下来,分针就会慢慢靠近时针。顺着分针移动的方向,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度,一边是越来越小,另一边是越来越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绘本《大家来切派》中学习了角的知识,谁来说说你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困惑?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结合数学绘本与学生寻找和发现到的生活中的角,以及生活情境进一步探究交流,同一事物由于角的大小不同产生的巨大变化,角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密切关联,激发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总之,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数学绘本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让数学绘本教学为每一个略显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加点调料,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开启另一扇窗,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数学情境,也开启了更多的数学课堂交流和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在经历绘本阅读中进行说理阐述和数学知识再创造,学会主动地消化吸收和解释运用数学知识的本源,让数学绘本成为师生数学教与学路上的好帮手,也给学生一个爱上数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