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古道与苏州古城发展

2020-06-23吕珍周云史建华

档案与建设 2020年5期
关键词:古道运河

吕珍 周云 史建华

摘要:运河古道在苏州古城兴盛与繁荣过程中发挥着很大作用。结合运河古道的变迁轨迹,苏州古城的发展分为前运河时期、大运河时期、后运河时期、新运河时期,运河古道与古城发展在空间、经济、文化三方面存在相关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认识运河价值的转变,让运河造就古城,古城服务运河。

关键词:运河;古道;苏州古城

苏州古运河位于江南运河的中段,隋朝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至唐中叶基本定型,是运河水系中最闪耀的一段[1]。苏州古城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运河古道穿城而过,滋养着苏州古城。运河作为古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载体,对古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筑阖闾大城。苏州建城后历代统治者以苏州为起点,向西、北、东、西北、南等方向开凿运河,逐步构成了古城与外界联系的四通八达的水道[2]。

结合运河古道的变迁轨迹,苏州古城发展历史分为四阶段:

1.前运河时期(公元前514年—南北朝)

在运河河道开挖之前,古城城市格局为封闭单一的网状形式,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实行市坊制,文化交流闭塞,奠定了古代苏州城市的发展格局。

2.大运河时期:因运河而兴(隋朝—清末)

隋朝大运河修建,苏州的经济依靠运河兴起。古城因修建水利工程而形成的大量堤岸成为当时的交通要道,城市整体形成水路双棋盘格局。开放的环境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的激增使城内市坊制开始解体。该时期,古城的居住形式表现为街坊式,产业发展仍然依靠农耕经济,但手工业、商业开始萌芽[4]。运河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军事的防备和农业的灌溉。

明清时期,运河的运输功能和兴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古城开始突破城墙,沿城外运河的走向指状扩展。随着运河河道的贯通所带来水运条件的提升,古城逐渐摆脱传统农耕经济的限制,沿运河线状聚集起大量的商贸手工业,实现了农耕经济向农商经济的转型。苏州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府,田赋、商业税收、手工业税收名列前茅,连接运河和城内的阊门、胥门、山塘街成为苏州最为热闹兴盛的片区。城外,发达的水运为粮食等货物的运输提供了载体,也为吴文化、昆曲等文化传播提供平台。大运河时期,古城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通,成为全国性大城市。

3.后运河时期:转型期(清末—2005年)

后运河时期是苏州古运河的衰落期,也是苏州古城的转型期。运河年久失修,长期的泥沙淤积使运河航道堵塞。随着上海的开埠以及铁路的日益兴旺,漕运彻底解体,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淡化。大运河的日益没落使得苏州经济地位衰落,阊门—石路退居为第二商业中心,苏州由全国性大城市衰退为区域性中等城市。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开始转型,大力发展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造成环境的污染,此时运河的纳污功能和生态环境净化功能开始显现。城市向外扩张,城郊进一步融合,功能区划分明显,形成以古城区为核心,向四周发展东园区、西新区、南风景区、北交通廊道的多组团格局。兴旺发达的开发区及蒸蒸日上的企业集团基本沿运河呈带状分布,逐步形成苏州现代经济带。后运河时期,虽然古运河不再是苏州古城发展的主导因素,但运河深厚的历史背景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苏州古城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苏州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4.新运河时期:因运河而优(2006—今)

2006年,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工作为苏州古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苏州获得了一个新的城市标签“运河古城”。

近年来,古城大力开展“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将大运河苏州段打造成一条滨水风情人文带、旅游休闲观光带、防洪排涝安全带[5]。新运河时期,运河的纳污功能下降,文化功能、旅游休闲功能、生态环境净化功能不断突显,水运功能再次得到重视。2019年大运河苏州段基本完成了航道护岸工程和水下疏浚,大大提高古运河的通航能力。在文化方面,古城進一步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立了大运河遗产监测联席会议制度,将三维数字化扫描用在运河遗产点的保护上,运用“高科技手段,理顺机制”对苏州段运河遗产进行全面监测保护。运河文化资源的展示,强有力地推动了苏州古城旅游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古城带来了新的契机。

通过对苏州古城发展四阶段的梳理,进一步阐明了运河古道与苏州古城在空间、经济、文化三方面的相关性:

1.运河古道与苏州古城的空间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运河为指向—道路为指向—运河遗产带为指向”的总体规律。

苏州古城前期的空间发展与运河古道的变迁轨迹一致,主要是古城因运河开挖而连通,以及漕运制度的推行使人流物资在运河两岸集散,运河的水系为古城的空间发展提供了地理依托。近代以来,由于漕运的瓦解、运河经济的衰落,运河水系的整体影响力开始下降。此时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道路交通逐渐取代运河航运成为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使古城的空间布局不再受运河因素的影响,苏州城市的空间发展经历着从以运河为发展轴线到以道路为发展轴线的显著转变。古城中心向西移,跨越运河向外扩张,城郊进一步融合,以干将路、人民路、苏嘉杭高速等主道路为主要发展轴线。新运河时期,古城以运河遗产为要素在大运河沿岸构建公共的开畅空间和绿环,并在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T轴双城两片,两带三环五楔”的发展战略,苏州古城因此形成了以“运河遗产带”为指向的空间发展带,运河与古城空间发展息息相关。

2.运河古道与苏州古城的经济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发展节点的一致性:均繁荣于明清,停滞衰落于清末,后期开始转型。

前运河时期,苏州古城处于传统的农耕经济时代,隋朝古运河的贯通和水系的完善极大地刺激了古城的经济发展,运河的兴市功能开始显现。明清时期,苏州古运河的繁荣达到顶峰,古城也因运河成为全国性大城市,形成家庭手工業、织造业、运输业、商贸业等经济形态。古城依托运河发展而形成各类贸易集市的兴盛都与运河的变迁息息相关,如山塘街、阊门等。清末,现代交通的出现使大运河日益没落,苏州经济地位也由此衰落并开始转型发展工业,运河两岸培育了许多新兴的工业区。苏州“一园三区”均依托运河而生。苏州古城作为运河交通节点上的重要城市,因运河而成为全国性大城市,也因运河的衰落变成区域性中等城市并开始经济转型。如今运河的再次兴旺为古城带来了运河旅游经济的发展,运河的文化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得到发展。据《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消费白皮书》报告显示,2018年江苏大运河接待游客人次高达80000万人次,其中苏州稳居年度城市游客接待量首位。在旅游收入方面,2018年江苏大运河相关的旅游收入达13247亿元,较上年增长13.6%[6]。

3.运河古道与苏州古城的文化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运河的贯通促进和完善了苏州古城的文化发展,形成苏州特有的文化形态。

苏州古城拥有巧夺天工的苏式园林、婉转迂回的水磨腔、温文尔雅的苏州人,可以说苏州古城的文化形态离不开水,而运河水系作为古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城的兴起、繁荣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文化功能,从而形成古城特有的市井文化和人文特征。同时,对于古城而言,运河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非凡价值的历史遗产,且连通古城内外护城河,沿岸遗迹遍布,构成了一个具有古城缩影的历史文化群落,是古城文化发展的促成者。

纵观苏州古城的发展历史,运河古道与古城在空间、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早期的运河主要是进行统治权及粮食的南北输送,如今运河在文化传承、旅游休闲甚至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都不可估量。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实出发,充分认识新的时代背景下运河价值的转变,正确提出处理运河与古城发展问题的措施,让运河造就古城,古城服务运河。

我们要牢牢把握新运河时期为苏州古城发展所带来的契机:①空间发展方面,抓住“大运河遗产带”这条空间发展轴线,注重对大运河沿线的古城空间布局的整体保护,特别是生态保护,提升河道防洪排泄能力,打好大运河城市生态景观保卫战。②经济方面,联合发起建立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做好古城与沿线区域的资源对接,联合打造大运河旅游精品新线路,增强沿线各城市间联动的活跃性,促进运河文旅产业经济的发展。③文化方面,充分挖掘运河的文化内涵,力行讲好运河故事,找到运河文化与古城的契合点,结合古城的产业优势,塑造具有苏州古城标签和个性的运河文化体验胜地。

*本文基金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专项——东吴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资助项目(18SZDH002)。

参考文献

[1]陈璇.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05): 52-59.

[2]戈春源.运河始段在今苏州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85-88.

[3]吴晓,王承慧,徐华林,孙倩文.大运河(常州段)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联探析[J].城市规划, 2013(05): 61-66.

[4]《苏州》课题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苏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1: 177.

[5]张一新,陈雪,吴志杰.大运河苏州段,何以成就“最精彩一段”[N].苏州日报, 2018-09-04.

[6]《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消费白皮书》发布[N], 2019.

猜你喜欢

古道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古道散茶香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今晚,我不看运河,只看你
运河人家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沙溪古镇:茶马古道上的秘境
杉林古道
茶马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