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
2020-06-23陈永昌
陈永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0-0212-01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现在的教学中存在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情感方面的教育,对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上物理课,对物理产生厌烦的情感。另一方面,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已作为培养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方面。在传统教学中过分强化认知目标、淡化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而在物理新课程目标中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方面的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当前在物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中的情感因素应提到一个新的平台上来认识和理解。通过创设各种物理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得到感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将会具有强烈地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活动中去;在积极的探索科学的活动中体验到兴趣,并激起进一步探索物理学的乐趣。因此本人认为通过巧妙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情感的重要作用。下面具体谈一下如何实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物理情感。
1.突出情景教学,创设以情带知,知情统一,富有启发式的物理问題情景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物理现象和本质着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种有层次结构的梯度,能承上启下,引人入胜的启发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觉进入思考、探索的角色中,把教学过程变成追求知识、积极思考、积极进取的有意义的活动。设置问题情景,除了教师提出问题,讲故事的方式外,还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入,也可以从新旧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入,想尽办法将一些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希望解决的有趣的问题中,让学生在解题中体验趣味,让情感化作毅力,激励认知。
例如在斜面教学时向学生讲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古代有一名工匠,设计一座凉亭,凉亭全部用石头来做,但是当石柱立好了,石顶则没办法装到石柱子上,这一下子可把工匠难倒了。工匠打听到山上有位知识渊博老道人也许可以帮助他,他爬到山上诚恳的向老道人请教,老道人却说:贫道年老体衰,黄土快要埋到头顶,没办法帮助你。说完闭上眼睛“打坐”了。聪明的工匠立刻领悟老道的意思,他马上召集工人,运来大量的土把整根石柱埋起来做成一个小山坡,大家沿小山坡把石顶拉到柱顶安装好之后再将土清理掉。由这则小故事引入我们要学习的斜面,这样很快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寓知于乐,以趣激学。当然,不是盲目地去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是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符合教学要求。
2.精心创设物理实验情景,营造教学氛围,培养他们热爱物理的情感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尽力地做好一系列有关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形成各种各样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的智力活动由简单的兴趣引向一种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螺旋式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必须很好地利用各种教具,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各种功能:用现象更加清楚,效果更加明显的演示实验,创设出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情景;利用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的学生实验,创设生动活泼,热烈探讨的情景;用鼓励和启发学生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创设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情景。促使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活化知识,提高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时,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会觉醒起来。”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自我发挥、自我表现的动手机会,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实验处理一些较抽象、较复杂、易混淆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在“动”字上见物思理,动中有思,思中有动,动思结合,激励学生对物理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3.好奇激起求知欲,好胜让人成功
好奇是学生的一种共同的特征。好奇心让人们敏锐地发现外界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异同,并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如学过光的反射定律后,向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枪口正对着观察者、子弹刚出膛的镜头是摄影师实地拍摄的吗?显然,不会有哪位摄影师愚蠢到站在枪口前去拍摄这样的镜头。熟悉的现象,陌生的问题,这就必然驱使着学生另辟思路,开动脑筋去探个究竟。从而激起其弄清其原因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在好奇中顿悟。又如学习“动能与势能地转化”时,设计了“钢珠碰鼻”的演示;用细绳将钢珠系在门框上,老师站在门内拉直系钢珠的绳子,让钢珠刚好接触到鼻子,再释放钢珠,钢珠摆过去又摆过来向老师的鼻子飞来,学生为老师捏了一把汗,说也奇怪老师的鼻子竟然毫发未伤;这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实际上就落实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目标,可谓一石多鸟。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培养学生的物理情感,是一个值得教学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作者: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