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20-06-23余滨
余滨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观念在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化,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优秀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在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信仰方面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以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为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正确养成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在当代历史教育新观念的影响下,在初中历史教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并了解基本的历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看作社会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三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出成了学生养成正确思想观念的指路灯。历史学是重要的人文知识教育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素养。
一、巧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教学主线,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现行的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是以历史发展为主要线索,在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设计的,根据笔者统计,在全六册的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中,贯彻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相关内容占80%以上,都是按照历史时期分阶段为学生展现的。因此,教师要严格把握历史教材的实际特点,从历史演变的角度为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型,面对许多社会意识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历史知识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达到“以史为鉴,以明得失”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能力。
比如,教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在对历史脉络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明白中国近代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历史,也是近代中国精英人物带领中国人民追求富强、民主、文明、自由等精神的爱国史,在教学《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节课时,笔者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人民的生活场景与党领导下人民生活场景的对比,为学生构建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明白了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在于政权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党和共和国体制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潮流,是共产党带领人民对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等核心理念的追求成果,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
什么是爱国?可理解为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标杆了中国人民的道德水平。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肩负起中国梦,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谱写出了不屈、顽强抗争的爱国主义壮歌,这些都是爱国教育的优秀教材。历史教师应自觉把爱国教育作为一项任务,除了传授学科知识,更要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成为国家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巧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和谐思想是我国重要的优秀思想,从古代的“以和为贵”到現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不体现着和谐思想的精髓,和谐思想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互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和谐思想,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想道德品质,能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比如,教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趣味性课堂活动,为学生构建具有良好渲染效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和谐意识,在课堂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将我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了我国外交政策中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发扬,如“互不干涉内政”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似之处,“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共通之处,使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促进学生和谐思想的形成。
三、巧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受到年龄的限制,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历史经验并不完善,难以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导致学生只会选择自己已知的、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展开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法,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在鲜明的视听效果的感染下,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觉得困难的历史理论知识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并能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教学《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与富强意识,在讲解法家代表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时,笔者结合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经过法治变革的战国国家的变强之路及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魏国任用李悝变法,在经济上采用“平籴法”,政治上实施以《法经》为指导的法律制度,在军事上施行“魏武卒”制度,很快成为了战国史上首先崛起的强国;秦国任用商鞅,实施“军功爵”制度,注重封建法律的作用,达成了“全民皆兵”的社会效果,使秦国迅速崛起。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明白了法治与富强观念在战国时期对各国的巨大影响,也引导学生了解了法治与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质量,使学生在学习战国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
四、结束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进中学历史课堂,是为了适应新时代课改的要求,筑牢家国情怀,实现学科育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尤为凸显。学科育人重在把握好主线,突出主题,最好的主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编写组.初中历史的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J].人民教育,2017(18)
[2]刘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J].才智,2018(17)
[3]王立胜.初中近现代史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J].教研,2019(20)
[4]刘克明.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J].江苏教育,2017(43)
[5]田昆灵.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历史教育[J].长江丛刊,2018(33)
[6]吴民兴.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6)
(深圳市宝安区文汇学校,广东深圳51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