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松溪渔隐》看到

2020-06-23刘若青

闽南风 2020年5期
关键词:画者山石书法

刘若青

尽管中国绘画著述里关于黄道周的记录稀少,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研究其绘画作品的兴趣。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出生于漳浦县铜山(现东山县),自幼聪敏好学,曾游学于闽广一代,有“闽海才子”之誉。天启进士,南明福王、唐王之重臣,率兵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黄道周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他博学多才,精通理学、易经、诗文、书画。乾隆帝评价其为“不愧一代完人”。

傅抱石编《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是深入整理中国美术史线索的重要作品,是尝试通过整个系统来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实践。在这本书中“画院的再兴和派别的分歧”部分谈到董其昌的号召力时说,“所以邢侗李日华,王思任,李流芳,张维,陈继儒,吴振,徐弘泽,黄道周,倪元璐……未使不是他叫出来的”。黄道周还是书画大师,他的画受到元四家和明四家的影响,主要是元代的倪瓒,再者是受到倪元璐浙派山水的影响。倪元璐和黄道周是至交,同入翰林,同科进士,二人有着相同的爱好旨趣和政治抱负,都有精忠报国之举。两人交友深厚,爱好皆趣相同,书风接近,画风未免相互影响。

虽然黄道周的绘画作品总数不超过四十幅,在中国艺术史上,黄道周以书法名世,画为书掩,但是他确是位出色的山水画家。黄道周喜欢遍游名山大川,也许这也是他与同样喜欢山水的徐霞客成为朋友的原因之一。徐霞客给予黄道周极高的评价:“至人惟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黄道周笔下的山水极其磊落,尤爱画松。他的《松溪渔隐》作于1637年,时黄道周约53岁,在这之前黄道周宦海生涯几经浮沉,屡受挫折,这一年他再次回京复职,没想到一年之内連升四级,差点入阁。但他选择了辞官,在半年内辞职了六次,在他给亲友的信中写道:“长安交游尽绝,诸生亦不复往来,而狺狺日夕投戈”“无日不思回家”,我们从书信中看到黄道周内心的孤独,并没有身处官场的得意,在这背后,我们看到了黄道周的淡泊名利。《松溪渔隐》为黄道周成熟期的典型作品,作品流露着儒家士人的正直崇高与义气凛然。

《松溪渔隐》画幅以立轴纵向长构图的形式来表现,其构图形成了三段式,上部则留出三分之一空间备以题款。此类构图大气无比,独具高格。画面的近景主体物突出,一棵苍劲的古松高大挺拔,老藤缠绕其间,枝叶繁茂,占了画面的大半。苍松呈左倾四十五度的动势,傲然挺立,画幅的右下方小柏树依附着松树,树叶浓密,衬托松树的左上方的树叶比较稀疏,树梢呈“爪”形,充满张力。画幅的左下方杂树、野竹的掩映之下,小桥流水,有声有色,无一人无一物,但画面不乏丰富,给人无限的遐想。中景描绘几座重叠的峰峦,起伏连绵,山石以干湿笔墨,外形比较平缓,画法多变,层次森然有序,远山近石皴染结合,笔力沉稳,墨彩滋润。足见黄道周的绘画功力,笔墨简远、林峰劲挺、别具面目。观之整幅画,近景的松树因有中景的山石更加风姿飒爽。中景的山石因近景的树木显得更加静穆。

画中的书法当然更值得一说。黄道周书法是明末书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对楷书、行书、草书皆游刃有余。远景画者题诗一首“只影谁相赠,独行心所知。已惭高士卧,能免古人疑。斯世平无恙,孤臣老益痴。中原百十县,何者不须眉。”“丙子冬闻警迫畿辅因义从匆然出山,途次有作,写赠携巢轩周老先生馆长,丁丑四月十九日,道周。”这其中的周老先生指的是周凤翔,字仪伯,号巢轩,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崇祯元年进士。历仕编修、南京国子司业、中允谕德、东宫讲官。亦是一位忠臣,京师破后,周凤翔自缢而亡。落款有序,书与画相之呼应。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悄然产生,并向全国各地蔓延。明朝日渐衰败的政治经济,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中国古老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走向衰落,一方面是加剧了社会思想的动荡,同时也带来了个性思潮觉醒解放,另一方面是带给社会各阶层新的生活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朝代,黄道周不可避免地受到晚明书画文化氛围的影响,而且积极融入这种书画文化格局之中,晚明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的发展和书画风格的形成,强有力地推动中国书画风格的丰富和发展。在“遒媚为宗”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他的书法表现深刻而独特。他在描绘物象时,善于根据不同形象的质感,以刚柔粗细,轻重不同的笔法。《松溪渔隐》以书法用笔入画,为画作添彩。画幅中松树枯枝和山石有书法中行书的意味,处处可见其方折沉稳,刚拙而有秀润之气的书法用笔,轻重缓急,潇洒自如,滋润厚重而又苍茫。中景山石则是用淡墨干笔皴法,山顶小树信笔点写,生动自然,使其不那么抢眼,渐渐淡出画面,而中景的左上方山石,黄道周却用浓厚苍润的墨色画小山丘,与松树的墨色相呼应,也增强了中景山石的层次感,使山石疏密有致,线条多样,变化丰富,形成了虚实轻重变化,秀逸中透着豪放。《松溪渔隐》的书法落款成为点睛之笔,使作品更加完美,咀之有味。

黄道周注重立体和空间观念,追求三度空间的真实观感。《松溪渔隐》构图别致,笔简气壮,画中有诗,情景交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貌和超前意识,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画中有诗,直抒胸襟,意境深远。

从当时黄道周画松的心境来说,是借松的清气来展示出画者真挚崇高的内在品质,表现出儒家的忧患意识,同时排解他在官场的烦闷,表现出画者的正气、浩然之气。黄道周爱国为民,为人耿直,青松正是黄道周人格的写照,黄道周的画是他的精神气质的显现。他喜欢画松树是因为他的气质如松,他的《松溪渔隐》之所以能气势撼人,正是因为他的人格有撼人的力量。

明崇祯五年,黄道周离开北京,心情相当不错,沿途登览名山,拜会郑鄤、徐霞客等友人,七月下旬到达余杭大涤山,和诸位弟子创建大涤书院,一直到年底才返回漳浦北山墓庐。明崇祯七、八年(1634—1635)都在漳州地区活动,最重要成就是应漳州司法长官曹惟才的邀请,在漳州榕坛(芝山紫阳学堂)讲学,共十八期,编成《榕坛问业》十八卷,成为黄道周代表作之一。明崇祯八年十一月接到圣旨,黄道周以“清望”官复原职,即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黄道周在“为官”和“为学”之间犹豫不决,拖到明崇祯九年九月才出山,十二月到达北京。《松溪渔隐》就是黄道周前往北京的路上所见所闻所创作的。黄道周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常常来往于北京与漳州地区,北方苍松的雄浑之貌并融吴镇、黄公望之笔意搭与南方的山石创作了《松溪渔隐》,达到了高逸的境界。

中国画自宋、元以来,已成为文人学士陶冶情操的专利品,所谓文人画者日益发达。观黄道周的山水作品,无不表现出高远、深远、平远之境,别有一种静穆之气。黄道周善于准确地抓住景观的特点,把诗情、画意和书味融合在一起,以气韵为主,传移模写,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画者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山水的内涵和神韵。他的作品是既源于客观事物又融合了画者的主观思想感情的新的画面形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创作态度使得黄道周的作品意境深远,品味高尚,体现出他的情思在创作中对客观自然的一种综合、提炼作用,而两者有机结合,恰是艺术创作规律的完整体现。

猜你喜欢

画者山石书法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山行
山行
诗书画苑
撕画
美丑当辨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书法等
美丑当辨
道宣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