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红军林,传承血脉中
2020-06-23黄喜祖
黄喜祖
一片墨绿如黛的原始树林,一座历久弥新的荆林祖屋,一张姗姗来迟的烈士证书,一份铭记在心的“村规民约”……
“这些物证、书证以及还健在的‘五老亲属,佐证的不仅是20世纪30年代红军当年峥嵘岁月里的金戈铁马,更讲述着后辈人对永放光芒红色精神的接力传薪。”漳浦县盘陀镇产山村荆林自然村“红军林”碑刻前,该镇纪委陈书记饱含深情地介绍道。
闽南的腊月,虽然寒风袭人,但阳光,依然温婉,让络绎不绝前来游览的人们无不感受到它的一片灿烂与暖意。
老接头户后辈,续传“好手尾”
“在荆林村一带,爷爷是个乡村郎中,也算一位文化人。爷爷活着的时候,我常常缠着他给我讲当时参加革命工作的事情,他总是说,他的工作是秘密的,当时上面跟谁联系,联系的暗号是什么,这些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已经七十多岁的陈连平,回忆起小时候懵懂之事时,慢慢地一字一顿地叙说,“当年爷爷是红军的‘老接头户,经常给红军传递情报,有知情者还告诉我,爷爷曾经偷偷拿出自家的钱,买枪送给红军……”老人口中说的爷爷,名叫陈润泽,是解放前盘陀镇产山村唯一的“老接头户”。
听着这位长者的叙说,在我的眼前,仿佛呈现出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那不畏艰难,风雨兼程,浴血奋战在深山老林中激烈的场面。
眼前这座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背靠苍茫大尖山,占地20亩,呈“同”字型结构的荆林祖屋,就是当年红军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当时,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仅有100多人口的荆林自然村,就有40多名青壮男子参军,整个产山村先后共有90多位村民加入革命队伍。可见当年乡亲们秘密加入红军的热情,有多么的高涨!这支根植于漳浦,遍及周边县份的闽南游击队,犹如“神龙”一样,游走于广大革命群众之中,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之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史称“红三团”)。漳浦县相关革命史书籍,记载了当年“红三团”在漳浦一带浴血奋战的部分史实。
为了能够收集到更多“白军”的相关情报,当年“红三团”的游击队员,经常以“郎中”“教书先生”“铁匠师傅”等身份,来到这个革命老基点村,秘密居住在荆林祖屋,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收集敌军情报。
1932年夏,厦门大学学生陈崇汉,参加革命工作后,被中共闽南特委派往盤陀镇开展革命活动,就秘密居住在产山村荆林自然村陈润泽家中。当时,陈崇汉在陈润泽的掩护下,昼伏夜出,挨家挨户宣传发动群众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其落脚点却鲜有他人知晓。经过数月耐心细致的做工作,中秋后的一天中午,在荆林村祖厝前大埕,村民不约而同聚集而来,倾听陈崇汉宣传革命的道理。
正在大伙儿听得热血沸腾的当口,彼时,驻扎在该镇东林村的整连国民党“白军”,由于“敌探”的密告,悄无声息地包围了全村。在外围放哨的一位村民,见到有“敌情”,急匆匆地前来报信。
得悉 “白军”蜂涌而来,村民们赶紧带着预先准备的锄头畚箕等劳动工具分散下地耕作。而陈崇汉,则被陈润泽藏匿于自己房间的隔层上,躲过一劫。尽管白军四处搜家,横撞直冲,弄得尘土飞扬,鸡飞狗跳,吓得孩童哇哇直哭,但还是一无所获,不得不悻悻而去。
“整个盘陀镇,在建国前共有‘五老42人,烈士28人,这些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漳浦县老区办综合股股长吴绿全告诉笔者。许多战士牺牲在战场上,但部分烈士牺牲在哪里?英灵安葬在何处?由于“白军”秘密封锁消息,再加上当时斗争形势严峻,信息极为封闭与迟缓,至今仍有部分烈士无法知晓其牺牲何处。解放后,当地军民也曾尽力搜寻,但是却因多种因素寻找未果。但这些革命前辈的英勇形象,却不因时间的久远而淡化,而是永恒且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家住荆林村的该县纪委监委干部陈永镇不无感慨道。
听说荆林祖屋要开发成为红色纪念馆,陈连平和弟弟陈文其这两位“老接头户”后代,尽管识字不多,却极其顾大局识大体,马上将自家的四间老屋无偿捐献出来,作为纪念馆之用。“这是记住历史,是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作为后人,一定要像爷爷那样,为革命事业,尽到一些绵薄之力。让这处当年曾遭受过日本飞机轰炸、遭到国民党白匪清剿的红色基地,永续留存后辈心中;让这处记载着当年革命前辈,前仆后继,将热血抛洒的地方,在家乡这方热土上永放光芒!”两位老人极为热情道。
神圣山林地,传承“接力棒”
这段不凡的革命历史,使这片树林成为村民们的“圣地”,并发自内心守护。
荆林村烈士陈松的儿子陈长元,继承父亲的革命遗志,解放后当上了产山村的第二任党支部书记。
他知道村子后面这片原始树林,在当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与不凡价值,他倡议村民且带头保护好这片林子并以“不管是谁,损坏了林子,罚他向全村每一户村民送一个饼”的简易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全体村民共同遵守,不可违约。这片树林子由此躲过了几次被砍伐的厄运。
如今,这片原始树林,树木茂密、葱郁挺拔,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和人们缅怀革命先辈的场所。如果你站在盘陀镇324线国道上向北眺望,这些树林犹如镶嵌在盘陀北面山上的翡翠玉屏。
绿色林子红军驻,热血化成杜鹃红。每当红军林后面山坡上的映山红盛开之时,大家都知晓,那是烈士的鲜血洒落的地方。当地村民掩饰不住内心的一片深情说道。
年近八旬的村民陈基山老人说,因这段镌刻红色记忆的革命历史,村民们都把这片林子追捧为“神”;解放后的早年间,荆林村就以“不管是谁,糟践林子里的一棵树,处罚一担谷子”等口头约定,以此立下规矩管护树林;村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对此林地心存敬畏,自觉呵护这片已经驻扎在心灵里的神圣山林。这片60多亩原始森林里的一草一木,不要说砍伐,就是牛羊鸡鸭,都不能进入林子放牧。为了使这片原生态树林得到更好保护,县里相关部门,专门派员对其生态环境情况进行普查,将具有科研价值及必须加以保护的林木逐一进行普查分类挂牌,禁止人为毁损。
现在,这座与红军林连为一体、曾经记载着革命先辈历史功绩的荆林祖屋,已被开发出来,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廉政风范传承、红军精神弘扬的基地;一幅幅记载当年发展老区革命、发动群众抗击敌军、军民连心浴血奋战等史实图片,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感到震撼,深受教育,热血沸腾。
“作为后来人,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为了穷苦人民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用他们的‘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做一名‘不忘初心,担当使命的纪检监察人。”这是漳浦县纪委监委一位年轻干部参观后的深切感受。
葳蕤沃土里,传承血脉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示精神,盘陀镇党委、政府,深入挖掘产山村荆林“红军林”这一宝贵资源,并向上级相关部门申报,使这一难得的绿色宝库与红色资源,得到更为妥善维护与开发完善,形成了“红色文化公园”“红军出征”“红军亭”等多处生态型人文景观;并将其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生态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基地。
最近几年来,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当地的盘陀镇党委、政府和产山村注重将蕴含红色基因的绿色生态宝库进行整合,使之集“红色旅游+”、革命传统、廉政教育、生态旅游、科普体验等于一体,更让红色明珠焕发出“生态旅游”的异彩。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绿森说,前年漳州市委主要领导,特地深入产山村调研指导“红色家园”工作,发掘整理红色资源,要求以“红色旅游+”形式,做好生态旅游文章,将革命前辈鱼水情深的老区精神以及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红色旅游+”的模式,使得藏在深山的“红军林”声名鹊起,不断吸引了当地、周边县份以及潮汕、厦漳泉等临近地区人们的眼球,到这里参观、游览和考察。
许多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听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故事介绍,抚摸着原始树林的一草一木,聆听着山鸟脆生生的鸣叫,走在当年红军走过的树林小道,心潮澎湃。“没想到,这里的原始树林,保留如此完好;没想到,此地还曾经是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地方;没想到,这片镌刻红色记忆的林子,让人们尽享生态旅游之趣……”一位来自潮汕地区的游客,交谈之中他發自内心对笔者感慨道。据当地村干部介绍,现在,一拨拨来此接受革命先辈思想洗礼、体验生态科普、旅游观光等客人,品尝着本地开发出来的富含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红军姜、红军芋、红军薯等风味独特的食品,既体味当年革命前辈鱼水情深,又享用当地村民传统风味美食。
生生不息“红军林”,接力传承新时代。徜徉在这座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原始森林宝库,格木、樟树、朴树、黄杞、铁青、青冈栎、枫树、刺桐、芒果、橄榄等数十个树种,在新时代春天里暖暖的阳光辉映之下,显得更加葳蕤与茂盛;好多不知名的山鸟,时而在树梢啾啾鸣叫,时而在林间飞腾扑闪,尽享这属于它们的自在空间;就连那些野趣横生的林下花花草草以及藤藤蔓蔓,带给人们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至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