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之剪影
2020-06-23雷璐屹
雷璐屹
记忆,是过往岁月在脑海中的沉淀,或身临其境倍觉亲切,或相伴长久萦绕脑际。
1
每當我回到母校,看到“沪江大学”那四个熟悉的大字,便从心底泛起对郑章成先生的崇敬之情。
沪江大学于1906年创立,后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门南侧立柱上,刻有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沪江大学”。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从什么字帖上摘取的?事实上,这是郑章成先生所题写的。
“九●一八事变”后,在一次大会上,郑先生慷慨激昂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一个中国人,国难当头,我有责任上前线抗战。可是我年老体弱,得不到上前线的机会,所以我要送我儿子上前线!”讲到这里,郑先生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记得郑章成先生在《沪江回忆录》系列诗词中写下《天籁报》这首诗。
曾记当年执笔时,翰声相伴快吟诗。
徐陈己意风流画,依旧江湖对鬓丝。
《天籁》是郑先生读书期间参与创办的沪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诗中的“翰声”指圣约翰大学的《约翰声》,“徐陈”指的是徐志摩、陈中凡和吴经熊等人。在这首诗里,郑先生回忆了当年和徐志摩、陈中凡、吴经熊等人一起切磋诗文,快意人生的往事。
如今的校长办公室“思晏堂”,落成于1908年,是当时沪江大学教学、行政中枢,设有大教室、图书馆等,学校的许多重要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徐志摩、郑章成、吴经熊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刻苦读书的身影。尤其是徐志摩,他在这里度过自己20岁的美好时光。
此外,还有一幢历史保护建筑与徐志摩深有渊源。据记载,该建筑建造初期,徐志摩捐款5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该建筑正是沪江美术馆“麦氏医院”的前身。这座医院的医师不仅技术高明,还用仁心仁术温暖着患者。目前,它被用作美术馆举办展览,其中徐志摩的贡献不容小觑。
如今,不少游客听闻徐志摩与沪江大学的渊源后,纷纷赶往上海理工大学校园追寻他的过去。更有电影剧组将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颇具时代感的音乐堂改造为电影院来拍摄影片《港囧》。这座独特的音乐堂于1935年建成,拥有漂亮尖顶和彩绘玻璃。现在由学校的音乐系使用。这座古老的建筑上飘荡着歌声,书写着它的文艺与厚重。
夜晚,从这里径直走,一幢幢小洋房出现在眼前,屋内暖黄色的灯光在夜幕中摇曳,安静而诗意。经过翠色欲滴的绿植、艳丽怡人的紫玉兰,沪江国际文化园映入眼帘。文化园也被称作“迷你世博园”,园内设有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7个文化交流中心。从古朴的日式蒸青绿茶,精巧多样的英式红茶,到享誉全球的贝多芬之乐,每一个文化中心都有不同的打开方式。这里集聚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和精粹,成为上海国际文化交流的地标……
不经意间,已来到国际文化园旁的樟树林,这里留存着许多毕业生学生时代的珍贵回忆。
2
上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审美特点。上海人不注重阔气豪华,而追求典雅精致。在上海,少有雕龙刻凤,描金嵌银的豪院深宅。相反,上海人把洋房称为小洋房,一个“小”字既暗示着物理空间之小,又增添了“玲珑可爱”之美。“小”字在上海方言中随处可见,如“小悠悠”“小有趣”“玲珑相”……都带有“小”的意思,又含有绵甜的赞美之意。可见,早在百年前,上海人的审美已初显“迷你”的意识,比世界的“迷你”潮流还要超前许多。
追求精致的上海人在“吃”方面,也非常讲究。当年和朋友一起逛城隍庙时,生煎包、粢饭糕、蟹壳黄等街头小吃随处可见。在走马观花的游玩中,我发现上海人对“蟹”情有独钟。朋友介绍说,上海话里有个词叫“独脚蟹”,指发芽的蚕豆。豆壳的颜色和蟹壳一样青,一根芽茎伸出来,宛如蟹脚。没有大闸蟹时,一碟“独脚蟹”,配一壶老酒,再吃几颗蚕豆瓣,就可以坐一下午。回到朋友住处,朋友心血来潮,特意要给我做“赛螃蟹”。她说,以前上海人贫穷时,想吃螃蟹而吃不起,便发明了这道菜。她以黄花鱼为主料,用豆腐、鸡蛋拌好配料后,放入“醋、姜、糖”等调料。炒制成的菜肴,鱼肉雪白似蟹肉,鸡蛋金黄如蟹黄。朋友喜笑颜开地说:“这道菜鱼嫩蛋滑,不是螃蟹,胜似蟹味。”这便是“赛螃蟹”的由来。
早前的上海,走亲戚有送螃蟹的习俗,寓意富甲天下,纵横天下。今天的上海,衡量一个主妇是否为地道的上海人,就看她会不会在做“赛螃蟹”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为“蟹粉蛋”。看来,“蟹”身上承载着不少上海习俗的演化和变迁。
3
当我们走近不同的外滩建筑,宛如翻阅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页页史书。今天的上海外滩不同于以往。过去的外滩是最高的建筑群,只能仰视。现在的它既可以平视,也可以俯视。外滩的一年四季永远在变化,它是灵动的。
白天的外滩有些陈旧,略微沧桑。太阳落下,手捧一杯下午茶,再看对岸的外滩,复杂的心绪涌上心头。老上海的轮廓,那种古朴与沉静,一股脑全在眼前。此时此刻,若带上一卷董桥的散文《乡愁的理念》,思乡之情喷薄欲出。阳光,从对岸的外滩洒落在你的双肩,这在冬日是绝妙的温暖,让人昏昏欲睡、低首如钩。猛一抬头,只见外滩的背阳之处更为暗沉,摇摇欲坠。望着面前的江面,不禁涌出一句孔子的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下仔细品读,忽觉惆怅,讶异于生命的易逝。夕阳缓缓降落,海鸥沉默地下滑,平添几分慵懒的感伤。
天,终于暗了,外滩忽然亮了,一片闪烁,让人兴奋。临窗而坐,此时最好有一杯高脚红酒,不谈青春、不谈时尚,只是默默注视着夜景,沉浸在这焕然一新的活力中。
4
中国的铁道事业始于19世纪末,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修筑吴淞铁路,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但仅运行一年即被官方收购拆除,它的兴建与拆除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吴淞铁路作为见证中国主权丧失和收回的建筑物之一,是近代中华民族兴衰的重要标志。对吴淞铁路修建始末进行分析,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分析,而且也是强化建构中华民族忧患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要做法。吴淞铁路的修建、拆除、再建,作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5
改革开放初期,书店是全国最热闹的地方。许多老上海人仍然记得当时买书的盛景,南京东路新华书店里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戴着袖章的老伯高高地站在凳子上,手握喇叭高喊:“不准窃书!小心图书遗失!”当时的购书环境可谓非常糟糕,却丝毫不能阻挡人们的购书热情,那时,书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甚高。
为解决“买书难”的问题,1998年,上海的大型图书卖场——上海书城的创立,让福州路成为当时文学青年的“朝圣地”。购书之外,上海书城还提供了舒适的阅读环境,咖啡屋、面包房、俱乐部的设立,使人们能够在读书之余进行交友互动。书店的功能进一步综合化,为书店经营注入活力。
当下电商网店的崛起和电子书的流行冲击着实体书店。上海书城敏锐地把握着市场动向,颁布一系列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本市实体书店网点布局,加强实体书店与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2018年,上海颁布“上海文创50条”,步入“结构优化、业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新型实体书店发展格局”的“快车道”,品牌实体书店的建设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上海书城正以全新姿态步入众人视野。走进品牌书店,我们不得不被它的创意和味道所折服。它让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格调,为读者带来品质与美的双重体验。
沪上,经历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后,依然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无论是饮食、建筑,还是人文,都弥漫着岁月的香气,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未来的上海,会更笃定、闪耀,一如它此前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