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建筑空间的思考
2020-06-23朱琪臻王薇
朱琪臻 王薇
摘 要:環境对人的教育能力并不亚于书本和课堂,适宜的环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中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指高校中能够承载学生自发自主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的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界定受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文章针对非正式学习空间这种新型学习空间进行思考,并对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做出分类。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学习空间;建筑空间;高校
一、时代背景
(一)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转变
我国的教育追根溯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这三千年非常漫长,我国教育却没有中断,同时,我国教育通过自身发展,不断汲取接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自由、自主、开放的趋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改革开放的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更加依托于教育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经历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始较大规模地扩大招生,这一改变也让我国的教育由此进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更是由大众化往普及化阶段转变。在此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生转变,核心教育模式逐渐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社会对非正式学习的投入与关注不足
所有正规教育之外通过自主学习收获知识的行为,都可以称为非正式学习。调查表明,人的一生中得到的知识,有80%其实都来自于自主学习,我们在这里称之为非正式学习,而实际上只有20%的知识是由正式学习——即通过正规正式的学校教育得来的。在高等教育中承载这80%的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媒介——非正式学习空间,对比以往,在现今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许多高校在新校区的建设中也会着眼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营造。但调查显示,我国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与投入仍旧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教育支出和资源仍然被使用在正式学习上,人们对占个体所学知识80%的非正式学习的关注甚至不到20%的比重。相较于对正式学习80%的投入换来仅有20%的所得,这实在是一种对投入与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
(一)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
正式学习一般指的是学习者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接受的学历教育和在离校工作后接受的继续教育中通过设置课程、由他人教授所发生的学习行为。相对而言,非正式学习则是由学习者自发自主,在课堂之外、正式学习之余所进行的为完成自我建构而发生的学习行为。非正式学习不需要任何性质的课程与他人传授,完全通过非教学性质的自主学习与交往活动进行,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在任何场所。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1913-1997年)于1950年在他的著作《成人的非正式教育》之中提出的,一经提出,立刻在当时的学术界被普遍认可。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非正式学习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正式的界定(表1)。
(二)非正式学习空间
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Schulz)在《存在·空间·建筑》中提到了建筑空间的其中一种类型是以欧几里德几何空间为基础,另一种则是以知觉心理学展开。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在著作《建筑空间论》(Architecture as Space)中将建筑称为“空间艺术”,尽管他所说的空间概念和我们现在对空间的真正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同样能表现出空间之于建筑学的重要性。
非正式学习空间是学习空间的一种,学习空间指校园或生活中一切可供人进行学习行为的场所。通过以上的概念,可以看出,非正式学习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非正式学习的需求而产生的空间,是人的非正式学习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承载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媒介。理论上来说,只要是正式学习之余,发生了非正式学习行为的场所,都可以称之为非正式学习空间,甚至一些支持正式学习的场所,通过一定的转化,也可以在某些时段成为非正式学习空间。
三、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类型
(一)建筑内复合型非正式学习空间
第一,教学建筑:包括教学楼和院系馆在内的教学建筑,是学生进行正式学习的主要场所,承载了大部分的学生活动。教学建筑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又分为入口、走廊、门厅过厅、中庭、楼梯间和尽头角落等。
第二,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是支持学生非正式学习行为的主要场所,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学习氛围,在高校校园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博物馆和校史馆:大部分高校内都建有博物馆和校史馆,用以展现属于自己学校的术业专攻和独特历史。师生在校园博物馆及校史馆中可以了解到许多不一样的知识,也可以在这类建筑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里进行各种非正式学习行为。
第四,咖啡馆:部分高校校园内或图书馆内会开设咖啡馆之类可供师生进行课余休闲或非正式学习的新型场所,师生只要消费就可以在咖啡馆内的座位上进行非正式学习。这类空间场所一般环境较好,舒适安静,是理想的非正式学习场所。
第五,食堂:食堂内拥有数量可观的桌椅等可供学习的基础设施。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郑州市某些高校内因缺少必要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的学生选择在错开就餐时间的食堂内进行自主学习。
第六,宿舍:高校宿舍内部一般都配备有供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的基础设施,部分高校宿舍设有公共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室外开放型非正式学习空间
第一,广场空间:广场是高校室外空间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大大小小的广场在校园内几乎随处可见,不同的广场作用也不尽相同。广场和教室可以说是校园内的两个极端场所,一个开放,一个封闭,一个属于非正式学习,另一个则是正式学习最基本的发生场所。广场是高校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地,是全校师生共享的开放空间。
第二,濱水空间:校内河湖沿岸或湖心岛都可称为高校滨水空间。这类空间是师生晨读、学习、集会、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通常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视野开阔。滨水空间内一般设置有供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设施,如桌椅等(图1)。
第三,公共绿地:大部分高校或高校新落成的新校区都规划有大量公共绿地。国内高校习惯在公共绿地周围设置座椅设施,或在绿地中进行规划,设计园路,并将设施设置在园路一侧。国外高校则保留原本的绿地,师生们三三两两或独自在绿地上随意就坐学习、休闲娱乐。国内外对公共绿地的利用各有特色。
第四,景观小品周围:包括凉亭、雕塑、喷泉、长椅、石墩、假山奇石等等,这些景观小品周围一般设置有可供人进行停留的设施,形成一种独特的开放空间,部分甚至可以作为高校的标志,吸引师生进行集会等活动(图2)。
第五,入口空间:高校入口或校园建筑前的入口处,能为人提供由室外空间到室内空间的心理过渡转换的开敞空间,也同样是师生进行交往与等待的过渡空间。建筑物前的台阶、连廊、道路、绿地、石柱等,都是容易分辨、独树一帜的入口空间元素。
第六,边界(过渡)空间:规划设计师凯文·林奇(Kavin Lynch)曾对边界下过定义,认为边界是“两个地区的边界,道路之外的线性要素,使两个地点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边界具有隔断性的特点,可以对不具备具体形态的空间进行划分。空间和边界都是没有实体的,属于人在心理上的印象,但都可以通过实际存在的介质进行界定。实体的边界介质如建筑的墙体,开放的边界如乔灌木、水体,又或者没有任何介质,只是人在心理上划出的分界线。
四、结语
随着教育范式和理念的发展,学习的形式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思考。时至今日,人们终于意识到了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在高校中,非正式学习时刻伴随在我们左右。非正式学习空间这种新型学习空间是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规划设计是高校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顺应教育改革、人才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国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已经趋于完善,而国内高校内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现状堪忧,学生想要进行自主学习却无处可去的现象比比皆是。只有不断改革,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履行高校被赋予的职能,为学生创造更理想适宜的学习环境、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诺伯格-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李燏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研究[D].东南大学,2004.
作者简介:
朱琪臻,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绿色建筑。
王薇,博士,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