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

2020-06-23朱丹浓李嘉彭愉景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现象学空间建筑

朱丹浓 李嘉 彭愉景

摘 要:现象学是实用主义哲学,其中心论点是“直接面向和认知”。人与建筑的关系历经自创造、依附到伙伴,人对于建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成了建筑的发展血脉,同时建筑的现象也直接作用于人。文章进一步挖掘现象学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为背景去探索在知觉体验中能够引起观者情感共鸣的建筑品质。

关键词:建筑;空间;现象学

如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所言:“21世纪把建筑学推向了一个用历史语汇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我们所想描述的语义的时代,而现象学,作为一种思维和知觉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建筑学概念。”[1]知觉体验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两种信息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其中,一种信息是由人的感官直接输送而来的,另外一种则是对记忆中留存信息的体验。探讨现象学对建筑实践的介入,主要是从直接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建筑设计中产生的现象学体验着手的。本文将进一步挖掘现象学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为背景探索在知觉体验中能够引起观者情感共鸣的建筑品质。

一、空间的阐释

如果我们将“寂静”看作是空间的品质的话,它通常指的是通过光影、材料等因素制造出来的“空间氛围”,而并非单指人的听觉感知方面的寂静。我们可以结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史永高的观点来解释空间的“寂静”,在史永高看来,静默并不是没有声音,而是指人的精神和感知都不受任何的束缚,人的身体处于一种自由的聆听体验状态。他认为建筑空间便可以实现和守护这种静默。[2]

藤森照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也是一位“反建筑”的建筑师。藤森照信的著名设计高过庵茶室(图1)被日本反建筑主义学者推崇。藤森照信是一个“老顽童”,高过庵是他根据漫画中出现的茶室,以同样的造型为自己设计的茶室,建筑位于神长官守矢史料馆附近,建筑仿佛是从漫画中走出来的一样,设计富有创意。高过庵整体建筑依靠一根原木而建,建筑材料用料原始,室内空间狭小无法站立,室内装饰朴素原始,采用传统的装饰方法,没有别的东西,只有烧水用的火炉。高过庵是一个浪漫主义建筑,更是静的代表,建筑师摆脱了以往的繁琐装饰设计,用极其简单的装饰材料表现出了他对于浪漫主义的追求。千利休的茶文化深深影响着藤森照信,古时,茶室的存在就是为了摆脱尘世的庸俗喧闹,进入茶室者需要摘掉冠帽、佩剑,一切的尊贵都要留在茶室外面,进入茶室就是进入了静的境界,高过庵就像立于凡俗世外的寂静树屋。“滕森教授的茶屋,利用自然材料打造,所有材料似乎都可以回归自然之中,人们在他的茶屋之中,也较不需拘泥于茶道的种种规定,可以开心尽兴地享受茶席,这样的建筑空间与材料,更接近千利休Wabi-sabi的境界。”[3]

二、符号与隐喻

符号与隐喻设计手法最早于1960年到1970年间提出,它是对于现代主义的一种强烈反击。这种设计手法常常引用传统古典的装饰图案、语言文字及其他传统的装饰手法对建筑外观进行装饰,将这些特色鲜明的传统装饰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传达出了独特的设计思路以及美学思考。符号与隐喻设计手法可以说是对于当下热衷于现代主义的强烈反思,也是对于传统装饰手法的秉承和借鉴,对于之后的装饰设计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美国电话电报大厦(图2),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麦迪逊大道,由著名建筑设计师菲利普·约翰逊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座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琪奔德耳”式屋顶(Chippendale Top),它是由对称的三角形的开放式山墙组成。美国电话电报大厦虽然不是第一个沿用古典装饰手法的建筑,但通过它独有的造型魅力成为建筑界的经典之作,整體建筑的结构和形态设计手法都趋于后现代风格。“后现代建筑以及建筑符号学研究中讨论的有关符号、象征、约定俗成和意义等内容在现象学角度看来都是值得商榷和批判的。”[4]在装饰上沿用很多对称的图案和钢材质的框架结构,建筑由花岗岩石饰面板包裹,也正是这种手法使得建筑显得十分刚劲硬朗,再加上强烈的纵深感和递进关系,使得美国电话电报大厦装饰效果强烈,这一建筑做法也在当时成功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约翰逊凭借美国电话电报大厦的成功设计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而美国电话电报大厦也成为了建筑界的经典案例,开辟了新的建筑设计趋势,同时约翰逊所沿用的设计思路也被家居设计界和工业设计界所沿用,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潮流,标志着后现代主义设计时代的到来。

三、概念的物化

瓦尔斯温泉水疗中心(图3)是彼得·卒姆托于20世纪末期于瑞士格劳宾登州设计定型的,同时瓦尔斯温泉水疗中心也是格劳宾登州所拥有的唯一的水疗温泉中心。彼得·卒姆托的设计想将整体建筑带回有原始特质的山泉矿洞中去,于是将矿洞与奔涌的泉水作为设计概念的物化。该建筑建于一处山坡的矿场原址上,更加贴近设计概念。建筑外观有着丰富的几何造型以及明显的递进关系,有着刚劲的线条以及多变的建筑外观,建筑顶层植草,外墙面采用麻岩材质石片切割成的薄板,镶嵌于事先完成的混凝土结构上,完美地控制了加工的工艺,这样做意为呈现出矿洞的特质,起到了良好的装饰效果。整体建筑的设计拒绝了标志性和纪念性的东西,避开了繁琐的装饰,采用了极简的设计风格,在做到装饰的同时节省了成本。史永高谈到,“在卒姆托的建筑作品中,深切阐述了如何将概念灌注于冰冷的混凝土当中,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避免概念与意识形态的矛盾。他向我们解释了建筑学的涉猎依旧可以追随部分的主观的意向而不仅仅被限制在表面层次,依旧有我行我素的空间。卒姆托用他精妙的设计案例充分阐释了这一点”[5]。而“这种建筑现象所带给我们的不单单停留在视觉上,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感受”[6]。

四、结语

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们的寓所缺乏的是身体、想象和环境之间的潜在的交流。建一座寓所实在太容易了,而建一座拙劣的寓所更是容易到了恐怖的地步……单调的环境不需要我们费心布置。当然它们能带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立方体空壳。”[7]今天的建筑设计已经在慢慢侧重于功能主义的方向,围绕着功能性实用性展开了诸多的学科研究。然而,当今建筑设计行业的主要问题是:“有关标准化和大众生产的问题,有关重复性和连续性的问题”,“当代建筑师要处理的是消费文化、大批量生产和连续性的问题。后工业时代的信息过剩,使得人们受到图像如此的轰炸,因此人们特别需要宁静的建筑”。所谓宁静的建筑,并非设计手法、题材的雅致,而是在标准化、大众化的影响下,基于实际需求地思考。功能性是一个建筑的根本,没有实用功能性,便无建筑可言,功能性固然重要,但是,我们需要的建筑也绝不仅仅只是满足功能上的需求。建筑是情感载体,含有理性思维,但是先行于理性思维的感性思维往往被忽视。好比一个艺术中心的建造,如果按照功能性的思路,将所有的建筑建造成单一的立方体,建筑体的空间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利用,但是建设艺术中心的初衷却荡然无存,它与写字楼与居民楼也没有什么区别,使用者当然也不会接受。艺术中心作为展示艺术作品、开展艺术活动的地方,本身就应该展现出建筑艺术特色,如果一味按照功能性的建筑思维推敲,按照一种已定的建筑模式去设计,就落入了俗套,空间体验感全无。所以说,建筑不单单需要理性的推敲,同样也需要感性色彩的展现,在不同的设计主题下,功能性与装饰性这两种因素永远是存在的。这也是基于现象学角度的建筑设计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斯蒂文·霍尔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4.

[2][5][6]史永高.材料呈现:19和20世纪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空间双重属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227-228,227,227.

[3]李清志.灵魂的场所[J].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75.

[4]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11.

[7]布鲁姆,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M].成朝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118.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现象学空间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