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跨越种族的灵魂赞歌

2020-06-23姜华升赵鑫洋

牡丹 2020年8期
关键词:谢利绿皮书种族主义

姜华升 赵鑫洋

随着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落幕,《绿皮书》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其年度最佳影片奖。这是一部关于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纵观近年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状况,这已是此类题材的第二次获奖,体现出世界人民对平等的渴望与追求,也将那个时代的伤疤再次揭开公之于世。《绿皮书》并没有过多地阐述大环境下可怕的种族歧视,而是从一个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八周音乐会巡演之旅来慢慢体现的。《绿皮书》以黑人钢琴家为中心展开剧情,这就意味着音乐艺术为这部电影的情感表现提供着主要力量,人们不妨在这场跨越种族的灵魂赞歌中,来细细品味音乐语音在其中的微妙运用。

一、《绿皮书》故事梗概

影片《绿皮书》是导演彼得·法雷利(Peter Farrelly)于2018年执导的一部关于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博士与其雇佣的意裔美籍司机托尼·利普之间的故事。该片同时又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此时的美国南部正是种族主义的盛行之地,而就是在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时间、地点与人物中,“黑”与“白”的灵魂交流从这次南部音乐会巡演之旅中开始了。

托尼·利普本是一家俱乐部的服务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帮助老板处理一些看似棘手的琐碎小事。他又有着社会历练出的油滑、精明,同样有着与生俱来的种族主义观念。

谢利博士是一名黑人古典钢琴家,看似高雅的职业却无法掩盖他那黑色的皮肤。看似永远无法交集的两个人,却因为托尼的短暂失业而走到一起。托尼的工作是保证谢利博士在南巡为期八周的演出顺利进行,而这次演出的目的则是博士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出而改善种族的现状。

在启程之前,托尼获得了一本《绿皮书》,这本书是黑人的南方旅游指南,上面标注着黑人可以居住的旅店、用餐的餐馆以及娱乐的酒吧等,看似是为黑人服务的一本特色旅游指南,其实更是一把无情的枷锁,把这个种族的人群放到一定的位置。在这场旅行中,两颗陌生紧闭的心锁逐渐打开,相互感化着对方,终于在最后一刻觉醒,战胜了肤色的屏障,演绎了一场来自心灵的灵魂赞歌。

从《为奴十二年》到《绿皮书》,其内心的救赎的主题,不断向世人宣告着“歧视”的可怕,它像一把无情的刀子触碰着人们的内心,又不肯拔出来,因为拔出来的滋味会更痛。《绿皮书》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奖,谢利博士的扮演者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也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绿皮书》将关于种族主义的题材电影从群像电影中再一次升华,从小人物的生活点滴开始了本片的主线,并在音乐的渲染之下,突出了无奈而又谐趣的影片色彩。

二、影片主要插曲的语言运用

唐·谢利博士本是一名古典钢琴演奏家,古典乐也是当时西方上层人士喜爱的音乐种类之一。但在当时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来说,白人们是拒绝这种高雅音乐被黑人来演奏的,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而谢利博士的梦想则是古典钢琴演奏,但是他又无法为黑人演奏,因为当时多数黑人是不会对这类音乐感兴趣的。在该片1:20处,伴随着德彪西的第一阿拉伯风格曲,这一切被谢利博士所诉说。看似平淡的讲述,体现了博士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无奈。唱片公司提议谢利博士用爵士钢琴去演奏流行音乐,这对于谢利博士或许是个不错的这种办法,就像博士口中的“折中”。

对于从小受过高等教育的谢利博士来说,他是不会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或是没有优雅的生活的,这也就造就着他的性格将他变成一个“半黑不白”的黑人。但出于对种族平等的渴望,他身体力行,放弃在北方三倍的演奏费用和被尊重的社会地位,带着解放黑人的伟大思想,带着“唐·谢利”三重奏踏上南方巡演的道路。在巡演的路上,作为司机的托尼仍无法改掉他“大嘴”的毛病,对博士问东问西,而通过一部《地狱的俄尔普斯》唱片对话中,翻转了那个时代本应属于他们应该拥有的“见识”,通过音乐的语言来描绘出时代的缩影。

在本片的音乐取材中,由于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大部分应用了唐·谢利博士本人真实演奏过的曲目来进行配乐。用本人曾演奏过的曲目来进行搭配,影片的表现力得以提升,时代感也大大加强。在影片的第一场音乐会中,举办地设在匹茨堡,主持人对谢利博士做了简要的说明,而这看似简单的介绍也是博士希望台下白人对自己有一份认可、一份尊重。在多种头衔的光环下,观众可以详见谢利博士本人在现实中也是社会的佼佼者,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

《蓝天》(Blue Skies》是音乐剧《最好的》(Bestsy)最后加演的一首曲目。全曲在爵士风格演奏的同时又夹杂着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风格,这也体现着谢利博士擅长的古典钢琴与其深厚的演奏功底。

此曲在该片中共出现2两次,并产生分段式影片衔接演奏,可以将前后的演奏片段作为连线,也可将其视为对比,而在后半段的演奏片段中恰恰也应验了这种说法。在第一段演奏中,初处南方地段的谢利博士并没有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而在此曲的前半部分也是类似于李斯特风格的敘事开场,这也为谢利博士的公路之旅打开帷幕。紧随其后的则是谢利博士娴熟的复调演奏片段,但由于曲目本身仍是流行色彩,所以在触键方式中随性也大大加强了。此曲在音乐语言的运用与设计上十分巧妙,由此曲的“活泼”再到“幽怨”的动机再现十分恰到好处。当影片进行到1:12分时《蓝天》再次被弹响,不同的是直接被切换到尾声的部分,对世界不公的万千情绪全部通过钢琴的华彩乐段宣泄而出,导火索源于谢利博士在试西装时得到了严重的不公与种族歧视,而谢利博士并没有多说什么。他的使命告诉他不能爆发,只能选择沉默,而此时的音乐则替谢利博士诉说着这份情感。

影片其中的一个片段饶有趣味,当影片进行到47分钟时,托尼帮助谢利博士进行音乐会前的各类检查,托尼发现演出所用的钢琴并不是合同中所签署的斯坦威(Steinway&Sons),这也是在谢利博士雇佣托尼时所特意说明的,他只用斯坦威钢琴进行演奏。这里要说明一下,斯坦威是国际钢琴家通用的钢琴品牌,它代表着钢琴家高超演奏技艺的精湛,也是对音乐作品处理的一种个人习惯。在影片48分22秒时,谢利博士奏响了他的斯坦威钢琴,而这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愈发偏南的汉诺威,种族主义逐渐高发,甚至音乐厅只为谢利博士提供一架废旧装满垃圾的钢琴进行演出。而在托尼的一击拳头下,刚才还无法挪用斯坦威的管理员在两三个小时之内换上一架合约上的钢琴,托尼露出自信。伴随着这份自信,《愉快的谈话》(Happy Talk)被奏响。现实中的谢利博士将这首曲子收录于《钢琴艺术》(Piano Artistry)这张专辑之中,风趣跳跃的音符与其音程美学关系,让刚才所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讽刺、趣味,暴力解决问题的托尼也是那般的“可爱”。

《绿皮书》带观众回到了解放黑人的那个时代,让观众再一次感受每个人物的境遇。谢利博士看着困苦劳作的黑人群像时,他的内心复杂。那群黑人无助的眼神更是在诉说着一个时代、一个不平等的时代。他不敢面对他们,他有着天才的孤独,为了消除种族主义,用音乐的语言艺术践行着自己的信念。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姜华升(1996-),男,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育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谢利绿皮书种族主义
电影《绿皮书》中唐·谢利文化身份认知的成长
与种族主义作战的艺术家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救赎与反抗
——论《绿皮书》中的他者
碰瓷的绿皮书
正视美国种族主义历史需正视“种族”这一概念的起源 精读
喧嚣与孤独的彼此救赎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
虚伪美国文化下的种族和种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