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与突破研究
2020-06-23刁节培
刁节培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新时期,公共体育服务在促进社会体育发展方面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虽然我国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规划文件,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省市体育服务基础差异较大,导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在供给方面陷入了困境,特别是偏远地区。基于此,结合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困境,探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与突破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况
公共体育服务是以我国政府为核心,带领其他公共部门,在法律规定职责的约束下,以维护社会公众、社会共同体公共体育利益为目标,利用自身公共权力,通过多种途径,为社会公众、或社会共同体提供多形态公共体育物品的一种公共行为[1]。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也可以称之为体育公共服务,具有基本性、公众利益性、文化性、普遍性特点。从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属性视角进行分析,类似体育场地设施、区域性体育活动组织、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也具有非排他性(无法排除其他个体进行产品免费消费)、非竞争性(产品消费个体增加不会影响其他消费个体利益及成本损耗量)。
二、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的调查方法
1.市场调查法
市场调查法主要是运用口头交谈或统一问卷等方式,进入市场,向被访问人员了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情况及人均体育经费水平。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本次调查除面对面调查以外,还采用了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交互式信息沟通渠道,直接利用网络问卷进行调查[2]。
2.文献资料法
本次关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的调查所用文献资料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具体文献资料搜集主要是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登录中国知网,搜索“公共体育服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等关键词,根据所搜索到的文献资料,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后续分析。
3.专家访问法
在书面资料搜集基础上,与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领域专家沟通,深入探讨我国近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趋势,确定后续调查研究方向。
4.统计调查法
统计调查法主要是登录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搜集、梳理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内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的数据。同时,依据周期性普查原则,结合区域行政记录数据统计,获得全面的数据。
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的调查结果
1.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
根据我国区域性体育事业费用支出情况,可以结合国家统计局关于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标准,从东部沿海十个省份、中部地区六个省份、东北部地区三个省份、西部地区十二个省份,对各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查。随后以人均体育经费状况为依据,对各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进行对比分析,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4—2010年我国各地人均体育经费情况(局部)
由上页表1可知,2004—2009年期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均体育经费远高于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而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均体育经费水平最低[3]。
受西部大开发战略影响,我国西部地区人均体育经费水平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最终在2010年超出东北部地区。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各地人均体育经费在2004—2007年始终处于上涨状态,在2009年突然下降。而整个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人均体育经费水平最高为2008年的22.850元/人,最低为2004年的11.920元/人;东北部地区人均体育经费水平最高为2007年的12.280元/人,人均体育经费最低在2010年,为8.230元/人;中部地区人均体育经费水平最高为2007年的7.060元/人,人均体育经费最低在2008年,为3.640元/人;西部地区人均体育经费水平最高为2010年的10.530元/人,人均体育经费最低在2004年,为4.160元/人。
2.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量不足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金供给与文体广播财政支出差距最大年份为2003—2009年,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2003—2009年我国体育事业与文体广播事业支出费增长率对比
由表2可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经费支出主要由不同级别政府部门财政负担,截至1992年,我国体育事业经费支出总额为1.496 4*101 0元。而在2018年,我国体育事业经费支出为1.918*101 1元,增长了近13倍,特别是2003—2008年期间,受北京奥运会影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经费支出急剧增长,截至2018年,上升至1.751*101 0元,随后在2009年迅速下降。从当前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增长速度上进行分析,其增长率远低于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且年均费用比例也逐步下滑[4]。
3.主客体分布不合理
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掌握体育公共服务资金的政府为供给主体,主要通过我国中央、省市、乡镇等不同等级财政体系,逐步落实到基层[5]。而由于基层财政资金不足,无法将充足体育公共服务资源提供到全民健身事业中。再加上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阶段政绩性因素影响,导致其大多选择单一的建设质量评定指标,无法充分考虑社会大众对体育设施需求及区域群众个性化体育理念,最终表现为群众体育政策法规在基层执行力度远远无法满足全民健身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如在2008年以前,我国体育事业经费总支出1.78*101 1元中财政拨款占总额的78.50%,而体育彩票公益金占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经费总额的19.30%,具体体育事业经费主要投入到运动团队训练、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场馆补助中,竞技体育仍然是体育公共服务的核心。而在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体育社会团体人员、街道体育干部成为体育事业的主体,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供给基础薄弱。
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的突破策略
1.增加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
在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逐渐成为民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组成,截至201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4 644元,位居全世界第81位,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体育公共服务总量及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近几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服务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品质提升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供不应求情况。因此,各地区政府应带领相关基层部门进一步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有效率。以高质量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目标,在城市郊区及乡镇区域等边缘化区域构建更加良好的健身环境。
为进一步降低中央及地方财政压力,在保证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的基础上,各基层地区应以“30min体育健身圈”为指导原则,将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纳入体育健身圈建设体系中[6]。以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共建为目标,协同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学校,利用低收费、或不收费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及设备,以便在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同时,实现城市社区“10min体育健身圈”及城市郊区、乡镇地区“村村有体育场地”的目的。
为充分满足新时期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要求,各地区应进一步拓展体育公共服务渠道,以“体育惠民”为核心,深入落实“周周有体育娱乐活动,月月有小规模体育竞赛”理念。同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健康水平、不同地区群众兴趣点差异,充分挖掘各高校体育院系优势,利用信息咨询、讲座等形式,为民众提供与其自身相符合的体育锻炼资源,最终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保量保质”的目的。
2.协调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差距
针对我国各省市、城乡存在的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情况,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利用多项举措,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及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结构性平衡发展。
首先,针对现阶段中部地区总体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且城乡体育设施类别差距大的情况,进一步推进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以多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的形式,汇集省市地区、社区或行政村、街道或乡镇、居民小区或自然村资源。随后利用网格化管理的形式,以乡镇或街道全民健身设施升级改造为重点,深入推进贫困乡村、贫困郊区乡镇体育建设项目[7]。
其次,针对城市郊区、街道、农村体育设施总量单一,且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可以专项健身指导、小规模健身设施建设为要点,在各区域内选拔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各乡村或街道、城市郊区,担任专业健身指导,带领区域民众参与健身活动,逐步形成完善的“体育下乡”“体育进社区”活动组织体系。结合“体育组织示范乡镇”“体育组织示范社区”表彰激励体系的构建,激发各基层体育组织、乡镇在开展多元化体育活动、民间体育活动方面的积极性,为我国各地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衡供给提供充足支持。
最后,我国各地及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失衡的根本诱因是各区域对公共体育不够重视[8]。因此,相关部门应在拓展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渠道的基础上,强化政策执行监督。组织专门的监督小组,督促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基层部门切实、全面调查民众需求,强化社会舆论指导,提升区域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视,为“中国梦”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保障。
3.推进基于“U”模式的公共体育服务创新
针对我国现阶段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总体为政府,主客体供给不足,供给途径单一,为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可以依据共享经济理论,以“U”模式为引导,推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改革。从本质上而言,基于共享经济理论的公共体育服务“U”模式主要是促使体育公共服务数据、体育公共服务商品、体育公共服务人才等通过互联网共享渠道,实现城乡共享、区域共享、代代共享,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持续运转提供充足支持[9]。
借鉴“优步”互联网+移动终端打车软件平台建设经验,利用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代替以往以政府为绝对主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即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公共体育服务共享平台,汇集政府、社会、市场中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从体育教练、体育陪练、体育设施、体质监测、体育活动、效果评价、健身知识、健身咨询等方面,打破区域空间、时间垄断,促使公共体育服务更加普及化、多元化、便捷化。与此同时,在移动智能设备及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推广应用背景下,政府或社会团体、市场、企业可以通过体育公共服务智能平台研制,通过无线物联网与区域民众连接,进行体育指导、体育场馆导航、竞赛组织等服务,充分满足普通民众健身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而言,公共体育服务不仅是相关政府部门必要职能,而且是具有历史生成性的社会组织、市场的责任。因此,针对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存在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资源配置不均衡、地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低等问题,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核心,逐步建立与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符合的公共体育供给保及服务评价体系,为我国不同城市、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均衡配置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