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收残余蓟马及小花蝽的装置及应用
2020-06-23黄俊钱诚吕要斌
黄俊,钱诚,吕要斌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省部共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1)
饲养昆虫包括害虫及其天敌,而在昆虫饲料(或食物)未人工化的情形下,都是采用寄主植物进行饲喂,待寄主植物老化或不再新鲜之后再进行更换。采用芸豆饲养蓟马[1-2],同时也让蓟马的天敌—南方小花蝽(或东亚小花蝽)在芸豆上取食蓟马,并将卵产在芸豆上,由于芸豆的保鲜性较好,因此,该饲养方法得到广泛应用[3-4]。然而,当芸豆需要更换的时候,则会面临活虫逃逸的风险。如芸豆老化后呈黄、黄棕或黄褐色,这与蓟马、小花蝽若虫的体色相近,从而由于辨别上的疏忽而导致丢弃的芸豆上仍残留活体虫体;或丢弃的芸豆未及时放入烘箱进行灭虫处理,导致活虫再次扩散。故若饲养的蓟马是一些外来入侵种,由于人为疏忽而导致其向室外传播扩散,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高质、高效回收芸豆上残留的蓟马或小花蝽是该类害虫及天敌饲养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试验旨在研制一种回收残余蓟马及小花蝽的装置,以减少害虫传播风险,并利于天敌饲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植物为市售芸豆,以洗洁精漂洗后自然晾干待用。供试昆虫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其天敌为南方小花蝽(Oriusstrigicollis),均为实验室长期继代种群。芸豆饲养于人工气候室,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4L∶10D。
供试装置材料包括:1-支架(上下开孔的亚克力圆筒,规格为直径20 cm、高60 cm),2-挂钩,3-通孔(支架上设置的孔洞),4-海绵条,5-回收笼(孔径0.6 cm的铁丝网,圆柱形),6-横条(铁丝),7-隔板(亚克力板30 cm×45 cm),8-盖体(圆台形,底部孔径0.15 cm纱网密封),9-纱网(孔径0.15 cm),10-回收筒(上下开孔的亚克力圆筒,规格为直径20 cm、高30 cm),11-回收盆(市售脸盆,底部直径30 cm),12-蛭石,13-滤纸(长宽均为18 cm)。
1.2 处理设计
回收装置设计及组装。根据图1自上而下安装各组件。支架和回收筒的上部和下部均为敞开设置,支架的下部设置有海绵条,可增大支架与隔板的接触面积,使接触稳固还能达到密封的效果。支架的上部设置有1对通孔,回收笼通过一横条固定于支架内部,横条穿设于通孔中。其中,支架的上部设有挂钩,当装置闲置时,挂钩用于悬挂横条。回收笼的侧壁为孔径0.6 cm的铁丝网,且底部遮挡、上部敞开,其底部设置有孔径0.15 cm的纱网进行遮挡。回收笼固定于支架内部,回收笼用于容纳残留有蓟马和/或小花蝽的芸豆,回收笼与支架之间的间隙用于容纳新鲜的芸豆,便于将蓟马和/或小花蝽吸引至新鲜的芸豆上。回收筒的直径与支架相同,便于带有蓟马和/或小花蝽的新鲜芸豆落入回收筒内。回收盆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蛭石和滤纸;回收筒设置于回收盆内的滤纸上,回收筒上设置有隔板,隔板上则设置支架。盖体与支架相匹配且透气,其中,盖体为中空的圆台形,且盖体中部设置有孔径0.15 cm的纱网。回收过程中,盖体盖在支架上,回收完成,继续培养蓟马和/或小花蝽时,盖体盖在回收筒上。
1—支架;2—挂钩;3—通孔;4—海绵条;5—回收笼;6—横条;7—隔板;8—盖体;9—纱网;10—回收筒;11—回收盆;12—蛭石;13—滤纸。
回收效率验证及应用。设置2组试验。首先均是将30根自然老化且不携带虫体的芸豆放入回收笼内,再将用于饲养蓟马的芸豆上的虫体通过毛笔扫入回收笼内,扫入之前则在显微镜下对芸豆携带的蓟马数量进行统计。第一组在静置2 h后,将4根新鲜的芸豆放置在支架与回收笼之间(各方位各1根),分别于12、24、48 h后拉开隔板回收芸豆,再次通过显微镜统计芸豆上的蓟马数量;第二组在静置2 h之后,吹入10头小花蝽高龄若虫,将4根新鲜的芸豆放置在支架与回收笼之间(各方位各1根),分别于24、48、72 h后拉开隔板回收芸豆,通过目测统计回收筒内及芸豆上的小花蝽数量。每组试验均为10次重复。
1.3 数据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回收时间内回收装置收集残余蓟马或小花蝽的效率。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DPS进行分析,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数值采用平均值±SE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由图2可知,不同处理时间下回收装置收集蓟马的效率不同(F=99.77,P<0.001),24 h后回收率能达80%以上,即大部分旧芸豆上的蓟马已经转移到新芸豆上,且24 h后的回收率与48 h的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12 h。不同处理时间下小花蝽的回收率也不同(F=5.02,P<0.05),48 h内小花蝽回收率变化不明显,但72 h后回收率显著提高,将近50%。
柱间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3 小结与讨论
在室内大量饲养昆虫过程中,做到不人为向外扩散害虫是每位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生物安全意识。尤其是针对一些外来入侵害虫,面临着该类害虫在野外大暴发及国际上相关研究空白等问题,亟须室内对其饲养,并率先开展相关生物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利于指导田间对其有效监测及应急扑杀。因此,室内饲养昆虫越是重要,则越不能人为对其造成负面影响。本试验设计的回收装置就是针对蔬菜上重大外来有害生物西花蓟马的饲养,而且目前在繁育其天敌南方小花蝽的过程中,也需要提供大量西花蓟马予以饲喂[5]。因此,在丢弃饲养材料的时候,尤其要留意残留其上残存蓟马的存活情况。通过本试验发现,回收装置中新鲜芸豆能在24h后显著诱集旧芸豆上大部分残留的蓟马,其天敌小花蝽的转移则相对滞后,也可能是由于其活动性较好,活动范围更广,而导致其在新旧芸豆上来回搜寻,有时也会寻求更隐蔽的地方进行栖息[6]。通过回收残留的蓟马及小花蝽再次用于该类昆虫种群扩繁,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通过初步观察发现,该回收装置在对其他如蚜虫、粉虱、粉蚧等害虫的收集上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这方面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