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区杨梅地果蝇的消长动态及寄生蜂调查
2020-06-23任少鹏王知知唐璞
任少鹏,王知知,唐璞
(1.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0; 2.浙江大学 昆虫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杨梅(Myricarubra)又称圣生梅、白蒂梅、树梅,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中国华东和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区均有分布。作为我国杨梅的主产区,浙江省杨梅种植面积达8.65万h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并在浙江省水果中产值位居首位[1]。杨梅原产宁波余姚,在1973年余姚境内发掘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时发现了杨梅属的花粉,说明在7 000多年以前该地区就有杨梅生长。宁波慈溪和余姚的杨梅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截至2017年种植面积分别达到0.55和0.6万hm2,产量分别达到3.2万和2.6万t,为当地山区半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但随着杨梅产业的不断发展,其病虫害日趋严重。果蝇作为杨梅果实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其主要以幼虫蛀食成熟的杨梅果实,从而导致果面凹凸不平,果汁外溢,易造成落果,使杨梅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影响杨梅的鲜销、储藏和加工[2-3]。
寄生蜂是膜翅目中最大的类群,其自然资源丰富,对害虫自然控制作用强,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害虫天敌[4]。由于寄生蜂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昆虫,因此,在以往释放860种天敌防治2 941种害虫的案例中,有216例成功的案例涉及393种寄生蜂种类[5],其中很多寄生蜂种类在农林生产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鉴于杨梅果实的特殊性,在成熟采收期不易使用化学杀虫剂,这就对杨梅果蝇的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敌寄生蜂恰恰可在这方面弥补果蝇绿色防控的短板,然而目前浙江地区有关杨梅果蝇发生情况的研究仅集中在台州等地[1,6],宁波作为杨梅的重要产地鲜有报道。有关果蝇寄生蜂的研究也只有蝇蛹金小蜂的一些室内研究[3,7]。鉴于此,本研究对宁波市不同地区杨梅地的果蝇和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利用寄生蜂防治杨梅果蝇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杨梅果蝇消长动态监测
在宁波东钱湖福泉山、余姚牟山、慈溪五磊山开展杨梅果蝇消长动态监测。监测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荸荠种杨梅果园共4个(余姚2个),诱集观测其效果。诱集瓶采用550 mL农夫山泉矿泉水空瓶,矿泉水瓶瓶口朝上在瓶身3/4处开6个直径0.5 cm的诱集口,每个诱集瓶中加入150 mL诱集液,在其瓶颈缠绕铁丝悬挂在杨梅树上,每果园定点设置诱盆5个,每周观测记载成虫诱集数量,并区分种类。
1.2 寄生蜂种类调查
用网口35 cm、网深60 cm、孔径0.025 μm的捕虫网扫果园内杂草,每块样地选取5个样方,每块样方中扫10网(1个来回为1网),将扫网内寄生蜂装入酒精瓶内,标记采集时间、地点。杨梅成熟前每2周调查1次,成熟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每周调查1次。
1.3 不同诱集液诱集情况对比
以常用的糖醋液以及苹果醋液为诱集液,按白糖∶醋∶酒精∶水和白糖∶苹果醋∶酒精∶水为3∶2∶3∶80的比例配制,每周观测记录成虫诱集数量进行对比。
1.4 数据处理分析
采用SPSS 19.0、One-Way ANOVA进行数据分析,采用Origin 8.0724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梅果蝇发生消长动态
经调查,目前在宁波地区共发现6种果蝇,包括拟果蝇(Drosophilasimulans)、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斑翅果蝇(Drosophilasuzukii)、叔白颜果蝇 (Drosophilatriauraria)、黑果蝇 (Drosophilavirilis)和伊米果蝇 (Drosophilaimmigrans)。田间总的果蝇发生消长动态如图1所示。
图1 宁波地区果蝇种群消长动态
由图1可知,在宁波东钱湖的福泉山杨梅地,果蝇的发生动态较为平稳,整体数量较低,最高峰出现在6月6日,在6月27日降至最低。余姚牟山的两块果园果蝇消长趋势基本一致,诱集数量从5月30日逐渐提升,在6月14日达到最高点,然后又逐渐降低,在6月27日降至最低。相较而言,慈溪吴磊山杨梅地的果蝇数量总体偏高,从5月30日的169.8头攀升到6月6日的最高点252头,随后逐渐降低到6月27日的5.2头。
对斑翅果蝇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图2)显示,宁波东钱湖福泉山杨梅地的斑翅果蝇的发生情况和该地果蝇的整体发生情况类似,保持在较低的数量,最高峰出现在6月6日,但数量仅为4.8头。余姚牟山的两块果园斑翅果蝇的发生趋势大致相同,最高峰都出现在6月14日,第一块样地的最低点出现在6月27日,第二块样地的最低峰在6月6日。慈溪果园斑翅果蝇的数量在5月30日为最高达到73.2头,6月27日为最低点仅有3.2头。
图2 宁波地区斑翅果蝇种群消长动态
2.2 杨梅地天敌寄生蜂种类
如表1所示,东钱湖福泉山样地采集到寄生蜂5头,共有茧蜂科、环腹瘿蜂科两大类。余姚牟山1样地共采集到寄生蜂74头,共有茧蜂科、锤角细蜂科、姬蜂科、缘腹细蜂科、小蜂总科五大类。余姚牟山2样地共采集到寄生蜂41头,全部为茧蜂科。慈溪五磊山样地共采集到寄生蜂56头,共有茧蜂科、环腹瘿蜂科、锤角细蜂科、姬蜂科、缘腹细蜂科、小蜂总科六大类。
表1 宁波地区杨梅地寄生蜂种类数量
2.3 不同诱集液对果蝇的诱集效果
由表2可见,苹果醋液对果蝇成虫的诱集效果较差,在每块样地和每个时间,诱集果蝇成虫的数量均显著的低于糖醋液(P<0.05)。
表2 2种诱集液对果蝇成虫的诱集效果
注:同样地无相同字母代表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作为我国的特色水果之一,杨梅具有重要的食用、药用、生态和观赏价值,也同时兼备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7]。但随着近些年杨梅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以杨梅果蝇危害尤为突出,果蝇幼虫虽然无毒无害,但其除了对杨梅果实的产量、品质、保质期有危害外还严重影响消费者吃杨梅的心理[8]。据先前研究报道,在浙江省杨梅上共发现4种果蝇,分别是黑腹果蝇、拟果蝇、高桥氏果蝇和伊米果蝇[1,6],不过该研究仅集中在浙江台州地区。本次试验在宁波地区调查发现,共有6种果蝇,分别是拟果蝇、黑腹果蝇、斑翅果蝇、叔白颜果蝇、黑果蝇和伊米果蝇,果蝇种类的多样化也对以后的防治工作提出更大的考验。对果蝇种群消长动态的研究发现,宁波地区果蝇成虫的高发期出现在6月中上旬,此期间随着杨梅果实的不断成熟,果蝇有了合适的食物,开始出现盛期,从而发生危害。而当杨梅逐渐进入采摘期后,落果增加,果蝇种群逐步转移至落果中,糖醋液仅诱集到少量的果蝇成虫。
杨梅果实为裸果,食品安全是首要因素。由于在成熟采收期不宜使用杀虫剂,因此,探索科学高效的绿色防控措施十分必要。目前,有关杨梅果蝇的绿色防控技术多集中在罗帐覆盖、食诱剂等,而对天敌的调查利用知之甚少。通过此次的调查和鉴定,在杨梅果园内共发现6大类的寄生蜂种类,其中茧蜂科为优势种群,这也为下一步我们筛选优势寄生蜂种群进行人工饲养扩繁,并释放利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