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Ⅲ~Ⅴ期296例中医本虚和标实证型分布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
2020-06-23滕福斌张婧倩石安琪姚洁琼齐晓环孙卫卫
滕福斌,张婧倩,石安琪,姚洁琼,齐晓环,孙卫卫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内科,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78;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700;4.山西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肾病一科,太原 030012)
糖尿病肾病(DKD)是指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以尿白蛋白排泄率升高和肾功能进行性丧失为主要特征,具有高发病率、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和预后不良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慢性疾病[1]。中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1]。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但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化辨证标准,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的推广,并制约了中医药防治临床研究的开展。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和Ⅴ期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临床特点,探索各证型在一般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指标上的差异。为糖尿病肾病“病证症关联”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病例来源为2013年8月——2016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和病房的患者。选取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至Ⅴ期(Mogensen分期)的患者296例,其中Ⅲ期103例,Ⅳ期127例,Ⅴ期66例。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1.2 DKD诊断与分期标准 依据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丹麦学者提出的Mogensen诊断分期方法制定。
1.2.1 DKD诊断标准 对于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出现以下任意1条即可诊断:1)白蛋白尿(3~6个月内复查,3次结果中2次或以上异常)。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任意一期的慢性肾脏病。3)经肾活检证实为糖尿病肾病。并排除其他非糖尿病肾脏病因素。
1.2.2 DKD分期标准 Ⅰ期:肾小球高滤过期,又称糖尿病肾病前期。Ⅱ期:运动后微量白蛋白尿期。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也称亚临床糖尿病肾病期。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Ⅴ期:终末期肾病。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4]《中医诊断学》[5]《糖尿病肾病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2007版)[6]及《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版)[7]制定,并进行量化记分。本虚证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标实证分为气郁证、血瘀证、湿浊证、内热证[8]。将患者按证型分别分为气虚组、血虚组、阴虚组、阳虚组、气郁组、血瘀组、湿浊组、内热组,多个证候相兼出现时,以证候积分最高的证候为主。
1.3.1 本虚证
1)气虚证:①神疲乏力,②少气懒言,③易自汗,④舌胖有齿痕,⑤脉弱无力,具备2项且气虚证候积分≥6分即可诊断。
2)血虚证:①唇甲色淡,②经少色淡,③检查示贫血,④舌质淡白,⑤脉细弱,⑥面色苍白,具备2项且血虚证候积分≥6分即可诊断。
3)阳虚证:①畏寒肢冷,②夜尿频多,③面浮足肿,④舌胖苔淡白,⑤脉沉迟无力,具备2项且阳虚证候积分≥6分即可诊。
4)阴虚证:①目睛干涩或咽干口渴,②潮热盗汗,③五心烦热,④舌红少苔,⑤脉细数,具备2项且阴虚证候积分≥6分即可诊即可诊断。
1.3.2 标实证
1)气郁证:①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②胸胁胀满喜太息,③口苦咽干,④脘腹胀满,矢气则舒,⑤脉弦,具备2项且气郁证候积分≥6即可诊断。
2)湿浊证:①形体肥胖,②身重困倦,③食少呕恶,④脘腹痞满,⑤苔白厚腻,⑥面如蒙油,具备2项且湿浊证候积分≥6分即可诊断。
3)血瘀证:①定位刺痛、夜间加重,②肢体麻木,③肌肤甲错或皮下瘀斑,④口唇舌紫暗、瘀斑,舌下络脉怒张,⑤脉涩,⑥面色黧黑,具备2项且血瘀证候积分≥6分即可诊断。
4)内热证:①渴喜冷饮,②咽喉肿痛,③皮肤疮疡、红肿热痛,④小便黄赤,⑤口中臭秽或生疮,⑥多食易饥,⑦大便干结或黏腻,⑧目赤眵黄,⑨急躁易怒,⑩面赤或口唇红赤,11○舌红苔黄,12○脉数,具备3项且内热证候积分≥8分即可诊断。
1.4 病例选择标准
1.4.1 纳入标准 1)符合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和Ⅴ期诊断标准的患者。2)年龄大于等于18岁。
1.4.2 排除标准 1)肾功能迅速恶化(特别是无持续蛋白尿而出现肾功能不全)。2)短期内出现大量蛋白尿或合并肾病综合证,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顽固性高血压。4)肾炎性尿沉渣(畸形红细胞、多型性管型)。5)显著肾小管功能减退,合并明显的异常管型尿。6)开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后3个月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超过30%。7)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血液病、肿瘤、药物继发肾损害。8)妊娠或哺乳期妇女。9)合并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糖尿病酮症等。10)合并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
1.5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视网膜病变、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等信息。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釆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型间的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矫正法。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Ⅲ~Ⅴ期人数及占比 随着病情进展,在糖尿病肾病Ⅲ~Ⅴ期患者中,气虚组和阴虚组人数逐渐下降,血虚组和阳虚组患者逐渐增多。在标实证候中,随病情进展气郁组、湿浊组和血瘀组人数占比逐渐增多,内热组人数占比逐渐减少。见表1。
表1 各组Ⅲ~V期人数及比例Tab.1 Number and proportion in different groups in stage Ⅲ-Ⅴ 例(%)
2.2 各组病程与视网膜病变占比 与阴虚组相比,血虚组和阳虚组患者病程较长(P<0.05)。视网膜病变所占比例在各组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内热组相比,血瘀组病程较长(P<0.01)。视网膜病变所占比例在各本虚证候和标实证候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
表2 各组病程与视网膜病变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course of disease and retinopathy in different groups
2.3 各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本虚证候各组间在24 h Upr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血虚组和阳虚组患者的 24 h Upr较气虚组和阴虚组较高(P<0.01);血虚组与阳虚组患者 ALB 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气虚组和阴虚组患者相比,血虚组(P<0.01)和阳虚组(P<0.01)的 ALB 较低;血虚组的 Hb与其他组相比较高(P<0.01);与气虚组和阴虚组相比,血虚组和阳虚组 Scr和 BUN 较高(P<0.01);气虚组 HbAlc与血虚组(P<0.01)和阳虚组(P<0.01)相比较高,阴虚组与阳虚组相比 TG 较高(P<0.05),但经 Bonferroni矫正后差异不显著;未发现各组在TC指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3。
与内热组相比,气郁和血瘀组患者的Hb显著较低(P<0.05);与气郁组相比,血瘀组和内热组的HbAlc较高(P<0.05);与内热组相比,湿浊组 Scr和BUN 较高(P<0.05),气郁组 BUN 较高(P<0.01)。其他指标各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3 讨论
2型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中医认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随着病情进展,正气愈虚,邪实愈盛。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Ⅲ~Ⅴ期患者中初期本虚证候中以气虚和阴虚表现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疾病后期,阴损及阳,阳虚症状越来越明显的同时阴虚症状相对减少,因此可见血虚证和阳虚证比例逐渐上升,阴虚证的比例逐渐下降。标实证候方面,随着病情进展,痰湿、血瘀及气郁证比例上升,内热证比例逐渐下降。就病程而言,血虚型和阳虚证的患者病程较长,标实证中血瘀证病程明显较长,提示病程日久、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肤脏腑,温煦失司,则引起血虚、阳虚和血瘀证候。
蛋白质是生物体最重要的有机氮化合物,它组成人体的肌肉、骨骼、神经、皮肤以及人体中其他的生命活性物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9]。白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可以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的渗透压,是一种营养物质。24 h Upr的测定是检测肾病患者肾脏1 d排泄情况的直接反应,是临床测定尿蛋白的金标准[10]。在本研究中,血虚证和阳虚证患者均可见血浆白蛋白较低和24 h Upr的显著增多。分析其成因,在中医学蛋白质归属于“精”“精微”等范畴。《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后天之本。肾主藏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皆为调节机体“精气”代谢的主要器官。既往研究显示,就中医病机而言,尿蛋白产生和白蛋白降低都责之于“脾肾亏虚”[11]。《灵枢·口问篇》亦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也。”脾气亏虚,生化乏源,则白蛋白的合成降低;谷气下陷,肾精不固,封藏失职,精气外泄,下注膀胱,而为蛋白尿。血虚与阳虚也多责之于脾肾的功能失调,故本研究与既往研究相似[12],为DKD患者脾肾亏虚患者多合并低蛋白血症提供了依据。
表3 本虚证候各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indexes in deficiency syndrome(±s)
表3 本虚证候各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indexes in deficiency syndrome(±s)
注:与气虚组比较,*P<0.01;与阴虚组比较,#P<0.01;与阳虚组比较,△P<0.01。
指标24 h Upr(mg/24 h)ALB(g/L)Hb(g/dL)HbAlc(%)Scr(μmol/L)BUN(mmol/L)TC(mmol/L)TG(mmol/L)气虚组 956.76±1 240.78 38.73±5.60 13.20±1.71 8.87±1.79 89.18± 69.51 7.38±7.53 4.82±1.27 2.29±1.35血虚组 3 195.71±1 491.08*# 31.73±9.57*# 8.06±1.11*#△ 7.90±1.80* 379.30±240.92*#△ 17.08±7.66*#△ 4.82±1.27 1.98±1.62阳虚组 2 072.97±1 759.67*# 35.05±7.22*# 12.14±1.84*# 8.23±1.74* 144.35±103.80*# 10.03±5.90*# 4.71±1.50 1.89±1.10阴虚组 1 125.90±1 203.43 38.11±5.44 13.02±1.50 8.65±1.75 85.65± 62.78 6.50±3.21 5.08±1.20 2.44±1.88
表4 标实证候各型实验室指标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indexes in excessive pathogen syndrome(±s)
表4 标实证候各型实验室指标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indexes in excessive pathogen syndrome(±s)
注:与内热组比较,*P<0.05;与气郁组比较,#P<0.01。
指标24 h Upr(mg/24 h)ALB(g/L)Hb(g/dL)HbAlc(%)Scr(μmol/L)BUN(mmol/L)TC(mmol/L)TG(mmol/L)气郁型 1 776.51±1 712.77 36.53±7.73 11.99±2.01* 8.03±1.61 149.48±144.91 10.27±8.41* 4.95±1.53 2.26±1.39湿浊证 2 066.71±1 625.83 35.81±7.43 12.17±2.62 8.48±1.62 180.47±164.41* 11.08±6.96* 4.89±1.53 2.60±1.51血瘀证 1 756.98±1 800.17 35.01±6.85 11.62±2.16* 8.73±1.94# 155.75±153.46 9.33±6.93 4.95±1.47 1.95±1.79内热证 1 374.82±1 443.36 37.26±6.21 12.79±1.94 8.73±1.83# 105.65±102.94 7.41±3.79 4.87±1.25 1.99±1.31
血清肌酐包括内源性及外源性两种,内源性肌酐由肌酸代谢产生,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在肝脏合成,经由肾脏排出[13]。当肾实质受到损害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血中浓度增加,与尿素氮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在中医学中,没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名,根据病变过程可将其归属于“肾风”“水肿”“虚劳”“关格”“溺毒”等范畴。对于其病机的认识多为正虚为本,湿浊邪毒为标。维持水液的代谢平衡主要依靠脾气、脾阳援助,以及肾气蒸腾气化、肾阳温化作用。当脾肾阳虚脾脏正常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出现水的吸收障碍以及传输障碍,导致水液积聚停留,肾阳衰微,不得以温化脾阳,运化功能受到影响,湿浊壅盛,蕴结体内时间过久,转为浊毒,久蓄体内,使正气更虚,如此反复,加重病情。本研究可见在本虚证候中,与脾肾功能不足的血虚型和阳虚证相比其他证型Scr和BUN较高,在标实证候中湿浊证相比其他证型Scr和BUN较高,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4-15]。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血虚型和阳虚证病程明显较长。血虚证和阳虚证患者均可见较低的血浆白蛋白,较高的24 h Upr与较高的Scr和BUN,标实证候中湿浊证可见较高的Scr和BUN。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观察了糖尿病肾脏本虚标实证型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特点,但临床病情复杂,较少出现单一证型,常常虚实夹杂,故又当需综合辨证,且本研究未对纳入的病例持续追踪,未总结中医辨证干预各证型的临床应用治则,为了能全面地认识疾病的证候特点和中医治疗,今后的研究将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的纵向队列观察研究,更好地挖掘疾病的证候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