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价
2020-06-23张达
张 达
(航天中心医院 心脏医学部,北京 100049)
冠心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发达国家及我国患者因冠心病的直接病死率显著下降,但由冠心病所致的慢性心衰患者较既往显著增加,该类患者由于心肌损害,易发生如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在老年患者临床治疗中的风险较大[2]。本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74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均有室性早搏、短阵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平均年龄为(70.32±5.32)岁。入院后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完善常规检查评估病情。将74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胺碘酮组(F组),C组病人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F组病人在C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口服。研究设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患者依据最新相关疾病指南定义诊断;排除标准包括:肝及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未纠正的患者;近期大的创伤或手术史患者;已安装了永久起搏器的患者等。所有入选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完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病史、个人史等临床基线资料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与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订相关临床试验协议。
1.2 治疗方法
除胺碘酮口服,两组患者在治疗中采取相似的诊疗方案。所有患者治疗前完善病人各项生化指标检查,治疗中持续监测,避免内环境紊乱。C组病人应用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预防心室重构。F组病人在C组患者治疗方案基础上加口服胺碘酮0.2g/次,每日3次。监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变化情况,全程密切监测病人心率,如患者心率<50次/分,则停止相关治疗。实验观察周期为3个月。
1.3 疗效标准
按病人治疗结果分三个等级。显效:治疗后心电图检查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心电图显示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症状有改善;无效: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变化,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C组和F组病人治疗后疗效情况对比
表1. C组和F组病人治疗后疗效情况对比[n(%)]
F组患者总有效(显效+有效)率为97.30%,C组病人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2.97%,两组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2 C组和F组病人心功能指标对比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复查F组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5.59±13.26)%,C组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7.03±12.57)%,F组患者射血分数比C组患者更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常见,这是由于该类患者心脏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发生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持续不干预会导致远期心室重构,显著降低心功能,增加死亡率。因此,选取合理有效的药物抗心律失常且改善心功能非常重要。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存在非竞争性α肾上腺素受体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效应,可加长心肌组织相关动作电位Ⅲ相时间,减少钾内流,降低心室率;同时,胺碘酮能够有效延长不应期,降低心肌兴奋度,减少心房和心肌传导纤维相关钠离子内流,降低传导速率,有效控制心室率[3]。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是临床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和预防治疗对象。本研究在目前建议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预防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金标准”治疗的共识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口服,可以显著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提高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