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效果和安全性对比观察
2020-06-23林毅
林 毅
(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 龙岩364000)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心肌受损以及胸痛等均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1]。心房颤动属于心肌梗死并发症,而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室率极快且缺乏规律,通常有血流动力学障碍伴随存在,可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病情,甚至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尚未统一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治疗与用药方案[2]。此次研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行不同方式治疗效果,旨在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详细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0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为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月,之后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2 组,35 例/组。
对照组:男性占19 例,女性患者占16 例;年龄平均值(64.46±3.27)岁;依据心功能,Ⅰ级患者2例,Ⅱ级患者20 例,Ⅲ级患者8 例,Ⅳ级患者5 例。观察组: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2:13,平均年龄值为(65.36±3.44)岁,之后依据心功能,Ⅰ级、Ⅱ级、Ⅲ级以及Ⅳ级患者例数分别为1 例、23 例、7 例以及4例。
2 组资料数据相比,P>0.05。
入选标准:经临床相关检查被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患者;前三个月内未使用过相关药物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原先基础心律为严重心动过缓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对本次研究中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有严重肝功能或者肾功能异常、或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有严重低血压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普罗帕酮治疗,取70mg 普罗帕酮注射液溶入至5%葡萄糖溶液20mL 当中为患者静脉推注,药物在10 分钟之内缓慢推注完成。继续以普罗帕酮0.5-1mg/min 的速度继续静脉推注为其进行治疗24h,结束后给予每天普罗帕酮片剂200mg q8h 口服,在患者病情稳定以后将药物使用剂量减少为每天100mg q8h 口服,共治疗2 周。
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胺碘酮治疗,取150mg 胺碘酮注射液溶入至5%葡萄糖溶液20ml 中静脉推注,大于10min 推完,后继续予1mg/min 持续静脉推注,6h 后减量为0.5mg/min,24h 后停用静脉推注,改为
每天胺碘酮片剂200mg tid 口服,在病情稳定以后将药物剂量调整为每天200mg qd,共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1)所有患者均有24 小时心电监测并记录、观察、统计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的24h 心房颤动转复和2 周内心房颤动控制情况。
(2)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 周后行超声心电图检查,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的情况。
(3)统计两组患者治疗2 周后的所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经分析和汇总以后均录入至SPSS20.0 统计学软件中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代表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的计量资料,数据间比较以t检验;用“%”代表两组的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P<0.05 表示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24h 心房颤动转复率与心房颤动控制率
观察组患者的24h 心房颤动转复率、心房颤动控制率相比较于对照组均明显较高(P<0.05)。详见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心功能指标相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 与CO 均明显较治疗前提升,LVEDD 和LVESD 则均明显较治疗前下降,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所述。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分析表3 数据,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于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详见表3 所述。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24h 心房颤动转复率与心房颤动控制率[n(%)]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s)
组别LVEF(%) CO(L/min) LVEDD(mm) LVESD(mm)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治疗前37.68±3.19 37.57±3.24 0.14 0.89治疗后42.21±5.06 49.03±7.12 4.62 0.01治疗前5.06±0.31 5.03±0.28 0.42 0.67治疗后5.49±0.58 6.01±0.74 3.27 0.01治疗前61.13±4.21 61.09±4.35 0.04 0.97治疗后54.91±4.84 51.08±3.69 3.72 0.01治疗前45.85±4.56 45.92±4.47 0.06 0.95治疗后40.38±4.30 35.56±3.18 5.33 0.01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患者受疾病的影响,心房丧失正常的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可逐渐降低心房泵血的能力,甚至可导致心脏泵血能力减弱,损伤心肌功能的同时,缩短患者的存活时间,降低其生存质量[3]。
普罗帕酮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的疾病治疗中,可以有效抑制细胞当中的钠离子内流,进而降低心房与心室传导的速度,以缓解患者的病情[4]。但是药物使用的过程中,患者极易有血压降低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可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的后续治疗[5]。因普罗帕酮可提升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疾病治疗效果甚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为此医务人员需谨慎为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使用该药物[6]。
胺碘酮属于目前临床中常用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物包含Ⅰ-Ⅳ类药物的电生理功能,可以有效阻隔心肌细胞膜当中钾离子的通道,促进复极的延展,阻断兴奋折返,停止心房颤动[7];与此同时,胺碘酮可以将房室结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少,并促进冠状动脉扩张,以增加心脏血液总流量[8]。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24h 心房颤动转复率、心房颤动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胺碘酮可阻断钾离子的通道,有利于终止心房颤动,并控制其复发[9]。此外,胺碘酮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张患者的血管平滑肌,以有效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流量的同时促进心功能以及疾病症状的改善[10]。
总而言之,和普罗帕酮对比,使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复律以及控制的疗效显著,心功能改善更明显,且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