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效果观察
2020-06-23罗卡兰杨丽琴王珊珊
罗卡兰 杨丽琴 杜 燕 王珊珊
(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0)
在临床上,原发性高血压为心身疾病,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 亿人。经我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 年我国18 岁及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粗率为27.9%(标化率23.2%)[1-2]。我国≥60岁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40.4%。此次研究通过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60 例,在我院于2019 年3 月11 日至2019 年8 月11 日进行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0例。实施心理干预治疗的是观察组,择单纯性常规药物治疗的是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SDS 及SAS评分、护理满意度情况。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患;不愿参与此次研究;伴随严重器质性障碍疾病者。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诊断标准;既往无精神病史;不伴随严重器质性障碍疾病;认知正常;入选前选择同一类降压药物治疗。其中观察组年龄为30-75 岁之间,平均(52.2±1.1)岁,男20 例,女16例,病程1-12 年,平均(5.1±0.1)年;对照组年龄为31-74 岁之间,平均(52.5±1.2)岁,男22 例,女14例,病程1-12 年,平均(5.5±0.3)年。对比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单纯性常规降压药物治疗。选择替米沙坦(国药准字H20060285,北京巨能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规格:40mg*14s)80mg, 治疗2 个月时间,1 次/d。
1.2.2 观察组 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基于对照组的治疗基础,加用心理干预。(1)认知疗法:促使患者意识良好行为模式,积极、乐观情绪,可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和治疗,讲授个人行为模式和精神心理因素和高血压病间的关系。(2)解释疗法:在生活及接受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发给患者关于高血压病基本知识宣传册。(3)支持性心理治疗:选择说服、暗示、指导、倾听、启发、鼓励等方式,积极的克服患者的消极情绪。(4)强化认知:强化患者对疾病正确认识,播放有关内容VCD。(5)放松疗法:应用松弛疗法、音乐等,缓和患者的心境、消除心理压力。治疗护理2 个月时间。
1.3 观察指标[3]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SDS 及SAS 评分、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 软件,组间满意率、临床疗效对比以率(%)表示,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20 例(66.67%),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28 例(93.33%)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22 例(73.33%),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29 例(96.67%)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SDS 及SAS 评分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SDS 及SAS 评分均较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表3 两组SDS 及SAS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SDS 及SAS 评分比较(±s,分)
类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0 30 SAS 29.22±6.41 35.53±11.30 SDS 21.67±6.14 27.40±7.37
3 讨 论
在当前社会中,逐渐凸显出高血压病年轻化趋势,发展为关键的,困扰着心血管病学课题。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着高血压的预后、防治和转归,同时是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血压可造成患者脑、心等关键器官受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关键危险因素,通常患者会伴随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出现恶性循环,病情加重。所以,对患者心理问题的高度重视极其关键[4-5]。此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20 例(66.67%),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28 例(93.33%)更高;相较于对照组22 例(73.33%),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29 例(96.67%)更高;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SDS 及SAS 评分均较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采用心理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极佳的治疗效果,提升了护理满意度,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但因样本量较少,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拟待大样本研究后,得出更为准确的统计分析,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