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四军老战士刘伯超的权力观

2020-06-23姚圣俊

银潮 2020年6期
关键词:插队苏北侄子

文>>>姚圣俊

上世纪60 年代,刘伯超在无锡留影

刘伯超出生在江苏盐城阜宁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 年10 月,18 岁的他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刘伯超所在部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

此后,刘伯超随部队转战到苏北平原,参加过许多大小战斗。1943 年春,在粉碎日伪军两万余人的“大扫荡”作战中,部队长途跋涉,与敌周旋,在老百姓的掩护下惊险突围。

在刘伯超的心目中,新四军是鱼,老百姓是水,鱼离不开水。担任喻口区委书记和射阳县委常委、组织部副部长期间,刘伯超率领地方武装和民兵、联防队在边区打抗日游击战争,依靠和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参军支前等重要工作。每逢遇到敌情,刘伯超总提前组织乡亲们坚壁清野,就地转移,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乡亲们视他为亲人,把舍不得吃的留给他,舍不得穿的送给他,刘伯超婉言谢绝,部队确实需要时,每拿一件物品,都照价付款。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工作需要,全家从苏北迁徙到上海,夫妇俩严格要求3 个孩子刘德辉、刘德煌、刘德灿遵纪守法、铭记家训,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以父母的影响力办事。

1968 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儿子刘德辉已在四川化工厂工作,不在下乡插队范围。老二、老三在插队名单之列。兄弟俩希望父母能向里弄的干部求个情,最好不插队。刘伯超虽然不舍,可让这些青年人到农村去锻炼锻炼,他认为是好事,多参加社会实践,就能在艰苦的环境里得到锻炼成长。

刘伯超开导两个儿子:“你们记住一条,爸爸和妈妈都是党的干部,我们的儿子决不能搞特殊!况且,你们又有什么资格不下乡插队呢?我们更应积极带头才是啊!”

几天后,老二刘德煌打起背包,带上行李,成了上海市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来到江西革命老区奉新县插队劳动;不久,老三刘德灿也插队到苏北革命老区阜宁。兄弟二人在乡下一呆就是几年,直到落实政策才返回上海。

对于经常找刘伯超办事的人,他有不一样的准则:对有些人,他热情接待,客客气气,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则不开绿灯,决不以权谋私;但若是老区有群众为了到上海大医院治病而找上门来,他从不怠慢,只要不违背原则,都积极帮助联系,为他们寻找方便之门。他不能忘记,当初在苏北闹革命、搞土改、打鬼子……哪一次不是老百姓舍生忘死来支援?现在他们求医问药,遇到难处,怎能袖手旁观?

刘伯超兄弟五个,他是老大。1975 年,二弟刘必本唯一的儿子刘德林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一次,老二赶到上海,想请老大给儿子安排个工作。刘伯超安慰道:“兄弟啊!你是有所不知啊,为你的儿子、我的侄子安排工作,按说情有可原,可我实在是说不出口啊!”

老二没吱声,刘伯超接着又道:“我有权,也有人脉资源这不假,但你要知道,今天我去求人,明天就有人求我,后天说不定还会有人来找我。如此这般相互拉拢,权权交易,我这干部就不好当喽!”

他继续开导兄弟:“侄子如果有文化、有水平,你让他自己去闯,让他做个有骨气、有担当的人不好吗?”

老二心里不是滋味。第二天天一亮,老二打了招呼,连早饭也没吃就回了阜宁。老二走后,刘伯超写了七页家书邮寄到老家,语重心长,说出了一名党的干部的肺腑之言。

身教胜于言传,清正在于自律。在刘伯超夫妻的熏陶教育下,三个儿子一生都清白处世、干净做人。

2010 年7 月26 日,这位新四军老战士与世长辞。他正直淳朴一辈子,没有带走什么,也没给儿孙们留下多少存款,但是留下了永不枯竭的精神遗产:近20 万字的新四军珍贵史料和革命回忆录。

资料提供:钱绍勇(85 岁,前营港大队老支书)、刘德辉(刘伯超长子)、刘德林(刘伯超侄子)

猜你喜欢

插队苏北侄子
卖 萌
插队党
“西芹”老太
插队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怎么不早点儿问
门口
认字
插队
爱你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