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李渔和狄德罗戏剧理论的差异
2020-06-22张瑾
张瑾
摘 要:李渔和狄德罗分别在中西方的戏剧理论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二者提出的戏剧理论亦对后世的戏剧理论研究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文章拟分析李渔和狄德罗戏剧理论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为之后的戏剧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李渔;狄德罗;戏剧理论
一、戏曲家生平及戏剧理论简述
(一)戏曲家生平
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最早的名字为“仙侣”,后改为“渔”,其代表作中最为著名的是有关戏剧理论的《闲情偶寄》,该书主要讲述戏剧创作及戏剧表演。由于《闲情偶寄》是我国戏剧批评历史中与戏剧理论相关的代表性文本,后世研究我国戏剧理论无法忽视李渔的贡献。
德尼·狄德罗生于1713年,卒于1784年,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及美学家。狄德罗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也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穷尽毕生精力,试图令戏剧从古典主义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创建了今人称为“严肃戏剧”的戏剧类别。
(二)戏剧理论简述
相较于明清时期创作出《牡丹亭》《紫钗记》等戏剧作品的戏曲家汤显祖,李渔的名声相对较低,但其优势在于可以将戏剧创作的实践经验总结梳理为戏剧理论,并辅之以精妙的解读。此外,李渔还参与过一些戏剧表演,形成了较为深厚的戏剧积淀。李渔认为,戏剧理论应该将毕生所学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免贻害后人。从李渔的观点中可以窥见,戏剧理论具有集成性和延续性,需要创作者整理前人经验并提炼出新的观点。
同样,西方国家的戏剧理论缘起于古希腊祭祀仪式中的歌舞演出,后经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提炼成为艺术理论,直至古典主义时期。德尼·狄德罗除了吸收三大悲剧家戏剧理论的精华之外,还将戏剧理论与所处时代相结合,力求“新”“变”。
比较研究李渔和狄德罗的戏剧理论发现,尽管两位戏曲家所处时代、文化背景不同,他们有关戏剧的观点对中西方戏剧理论的融合与发展均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笔者将在下文中详细阐述。
二、李渔的宾白语言及狄德罗的“情境说”
如何刻畫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向来是戏剧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戏剧作品中,作者借助人物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兼顾戏剧文化的表现力。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来看,李渔和狄德罗在表现方式上有些许异同。相同的部分在于,二者均认为戏剧作品的目的在于呈现出真实与自然的场景、情节以及人物;不同的部分在于,二者对真实性的描绘侧重有所不同,李渔强调“人情物理”中的宾白语言,而狄德罗提出摹仿自然的“情境说”。
(一)李渔的宾白语言
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采第二》中提及,戏剧中的宾白语言宜具备浅显和机趣的特征。李渔的戏剧理论认为,戏剧相较诗词,优长之处在于能够借助相对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深层的含义。诗词贵在文辞华美、韵味悠长,而戏剧语言则取自街头巷尾,因而具备“个性化”这一特征。浅显和机趣两种特征相互适配,使得不同的戏剧角色运用不同的日常用语,从而令角色间具备区分度。
除了《词采第二》中对宾白语言特征的描述,李渔还在《宾白第四》中提出宾白创作的相关观点。李渔认为清代之前的戏曲创作者只重视填词,因此常常出现身份为“阳春白雪”的角色说出了“下里巴人”的对白的情况。李渔的戏剧语言观将宾白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认为戏剧创作者在编写台词时,应兼顾“表情达意”“角色性格”以及“舞台效果”三方面。
李渔有关人物刻画的戏剧理论与托尔斯泰不谋而合,托尔斯泰认为:“戏剧创作的先决条件是受众的幻想,因此登场人物所行所讲都不能破坏受众的幻想。”诚然,对蕴含“人情物理”的宾白语言进行重点创作,固然带有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局限性,难免传递出消极的思想,但这一戏剧理论的本质还是唯物主义思想,是基于现实土壤的中国文学理论精华。
(二)狄德罗的“情境说”
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与李渔的差异之处在于,狄德罗认为戏剧刻画人物最为关键的是刻画人物所处的情境。他在谈话录《关于〈私生子〉一剧的谈话》中提及,戏剧人物的性格设置决定戏剧情境,且戏剧情境易与戏剧人物的性格或戏剧人物的利害关系存在一定的冲突。狄德罗在戏剧理论中强调的情境主要包含三层意思:其一为戏剧人物的社会关系,其二为戏剧人物需承担的社会义务,其三为戏剧人物正经受的顺境或逆境。诚然,戏剧人物时刻处于戏剧情境之中,戏剧情境又与戏剧受众的生活背景相贴合。因此,相比与主观情感层面、现实世界更加贴近的宾白语言,戏剧情境在客观事物的描摹层面与现实世界更为相关。
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与19世纪西方戏剧研究中“制造个体与环境的矛盾”这一学说类似,都主张除了直接描摹戏剧人物所处的戏剧情境之外,还需设置戏剧情境与戏剧人物的对比,从而进一步刻画戏剧人物。戏剧人物特征与戏剧情境特征的冲突本质上是戏剧中利害关系的冲突,即现代戏剧理论中的“矛盾冲突”,设置此种冲突有助于戏剧创作者更好地令戏剧人物产生差异性。
三、李渔和狄德罗戏剧理论差异的成因分析
李渔的宾白语言及狄德罗的“情境说”均为中西方的戏剧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上述戏剧理论差异的产生也具有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拟从文化背景及自我定位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李渔所处的时代为明末清初,因此他在明清两朝交替的时期,既体验到了明朝末期的战乱,又体验到了清朝初期的安稳,这种朝代更迭的时代大背景对李渔戏剧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除了时代大背景之外,李渔的戏剧理论还受到同时期汤显祖和李贽等戏曲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同样崇尚解放天性、自由发展,并在作品中表现出“突破伦理桎梏、肯定内心需求”的愿景。例如他在顺治十年创作的戏剧作品《风筝误》,借助主人公戚施的宾白语言,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道学先生的经书,把人活活折磨死”。
18世纪的法国发生了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狄德罗正是处在那个时期。启蒙运动的目的在于令社会思潮更加理性,作为该运动的参与者,狄德罗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指出应创立“市民剧”这一剧种,用于表达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中,贵族的审美趣味往往处于痛苦与快乐的两极,但并非所有人的精神状态都处在两极地带。除去时代大背景之外,狄德罗的戏剧理论还受到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影响,他认为戏剧情境的拟定应从提纲起步,逐渐拓展插曲和故事等,并将这一理论写入了著作《论戏剧诗》。
(二)自我定位的差异
李渔的身份较为多元化,既是戏剧作者,也是戏剧理论研究者,同时还是商人和戏剧演员。多重身份的自我定位对其戏剧理论的提出有着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戏剧作者和戏剧理论研究者,李渔并不认为兼具戏剧演员身份是可耻的,认为舞台表演的实践能够升华出经验,从而指导戏剧理论的生成。例如,他在《闲情偶寄》的《演习部》中提及有关舞台表演、宾白运用等戏剧表演理论。
与李渔相同的是,狄德罗的身份也较为多元;与李渔不同的是,狄德罗的具体多重身份为戏剧作者、戏剧理论研究者以及思想家、哲学家。上述身份中,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身份使狄德罗喜好思考戏剧情境中的哲理与美学,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戏剧理论中。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以及“情境说”均蕴涵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对西方戏剧理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李渔的戏剧理论自成体系,融合了中华民族戏剧创作以及表演等方面的内容,而狄德罗的戏剧则涵盖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解放天性、追求自由”的重要思想。将二人的戏剧理论比较研究发现,二者间有差异和共通之处,有助于研究者基于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中西戏剧理论各自的独有特征,发扬戏剧理论的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明寶.“说人情物理”与“摹仿自然”:李渔与狄德罗戏剧真实观比较[J].零陵学院学报,2004(1).
[2]钟贞.李渔与狄德罗戏剧表演观之比较[J].社会科学家,2005(S2).
[3]陆婧.李渔与狄德罗的戏剧美学之比较[J].课外语文,2017(5).
[4]邹元江.狄德罗在中国的引介及其对中国戏剧美学思想的影响[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2).
[5]李燃青.李渔和狄德罗的戏剧美学:中西美学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3).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