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2020-06-22张蕊

大观 2020年5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蕊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相应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从古至今所产生的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在这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存在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沿用至今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而且传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都是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地进行音乐人才的培养,为了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可以将其与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特色创新,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含的内容有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这些形式都是经过了世世代代的传承所积淀下来的表现方式,代表的是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和古人的智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统音乐、演奏技艺和舞蹈表演,大多数都是通过民间艺人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等途径实现传承。现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大量多样化的信息,娱乐至上的背景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想要使其进一步流传延续,除了政府部门的保护和宣传外,高校音乐类专业更要重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为教学目标,担当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的瓶颈问题

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中所产生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第一点是资源整合的不足。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的音乐非遗课程,教学内容看似涉及很广,但是实际上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对于音乐文化特色的突出也比较少,这是因为在进行教学资源设置的过程中缺少和当地音乐资源的整合,相应的教学链条体系是缺失的[1]。例如,东北地区一些大学虽然设置了东北大鼓和二人转等音乐类非遗课程,但是缺少资源的整合,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很难突出相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第二点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师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很多教师缺乏音乐文化的意识,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而且对于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培训和教学有抵触情绪,导致师资团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等方面都不能够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要求。第三点是部分教师缺少一定的生活实践,在传承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理论传授为主,并没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当地的音乐文化活动中去,不能够亲身和相应的民间艺人进行交流,不能够切实融入到生活中去,因此他们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和体会[2]。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的优化措施

(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老师是其核心,他们的非遗音乐综合素养是直接影响非遗音乐传承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高校不会聘请专业的非遗音乐传承教师,而只是由普通的艺术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教授和传播,因此在高校进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引进民间具有非遗音乐传承的艺人,要求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传授相应的知识[3]。虽然说有些民间艺人只了解基本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于内部所蕴含的音乐知识不清楚,但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和专业教师的结合能够使得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作品的实践性和表现力。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师和民间艺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学习,通过两者之间的不断融合丰富专业教师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也使得民间艺人能够深刻了解到自身所具备技艺的真实特点[4]。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引进这些民间艺人的时候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要细致地了解其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争取使民间艺人对高校非遗音乐传承有一定的帮助,从而组建相应的教师团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

(二)重视资源的整合

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地域辽阔,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是存在相应差异的,因此在音乐作品的创造上也会有一定的地域性。一门课程包含我国所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不现实的,因此在高校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地域优势进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塑造,做到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传承才能够将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作品展现出来,并融入相应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例如:在湘西地区,地方高校就可以整合苗族歌曲以及文学专业等资源,开设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花鼓戏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传承教育;浙江地区的高校就可以整合当地的民歌资源进行嘉善田歌的传承;东北地区的高校可以将东北大鼓和二人转表演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开设具有一定东北风情的传承课程;而在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所独具特色的安塞腰鼓也成为了高校所需要重点对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高校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对待相应的地域特色,要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在确保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的同时,还能够打造相应的地域文化特色品牌,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5]。

(三)有效结合生活实际情况

我们知道文化的来源是生活,而教育最根本的应用也是生活。我们之所以进行教育,就是为了使受过教育的人以后在社会上能够立足,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古人根据当时的情况,结合自身的经历所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和演变之后留下的积极性内容。虽然说时代在发展,过去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这种文化和精神是亘古不变的,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具有相应的指导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实用的。部分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十分有限,他们在音乐艺术的培养过程中重视的是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表现技巧,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九牛一毛。因此高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一些优秀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了解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能够应用的,这样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参照之后,他们就会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下面我们以土家族摆手舞的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对于摆手舞来说,在我国土家族聚居区流传甚广,很早就有了相应的传说和历史,而且还有很多的故事、图片,尤其是在民族节日、庆典活动的时候,还会有相应的表演。因此,在进行土家族摆手舞介绍的过程中,老师在课前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对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类似民俗活动进行回忆整理。当课前铺垫完成以后,教师讲解土家族摆手舞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其中所蕴含的音乐技巧和舞蹈表现形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以这种课堂互动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本内容以及多媒体的教学介绍土家族摆手舞背后的故事和来历,以此加深学生对摆手舞的印象,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创作,这是对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一种传承和弘扬[6]。

综上所述,为了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就应该结合特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探索。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高校必须要有主人翁的意识,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责任,使得相应的教学体系更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这样做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而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音乐形式结合起来能够丰富教学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长期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我国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保护和弘扬,高校音乐教育的空间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孙耶宾.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探析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评鉴,2020(4):98-102.

[2]姚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以湘西少数民族歌谣为例[J].当代音乐,2019(9):44-46.

[3]林莉,李霜.江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传承的研究[J].艺术评鉴,2019(13):76-77.

[4]黄雪伦.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挫琴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7):240-241.

[5]李媛莉.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9(1):138-139.

[6]王鹭羽.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1):26-28.

作者單位:

湖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建设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对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