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研究
2020-06-22马文孝
马文孝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妇幼保健站 731300)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引发肝脏炎性病变,损伤肝功能。HBV可通过母婴、血液、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资料显示,约有30%~50%的乙肝携带者为母婴传播所致[1]。作为HBV传播的一线阻断药物,乙肝疫苗的阻断小鬼与用药剂量关系密切。临床研究发现,小剂量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升阻断效果[2]。本文研究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筛查为阳性的产妇及新生儿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产妇年龄21~38(28.653.15)岁。分娩孕周37~41(38.15±0.95)周。剖宫产10例,阴道分娩15例。男婴12例,女婴13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妊娠,肝功能均正常。排除乙肝疫苗或免疫球蛋白过敏者,排除精神障碍者,排除治疗依从性差着。两组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乙肝疫苗(厂家: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545;规格:1.6mg*4瓶)。分别在孕28周、孕32周及孕36周时,经三角肌皮下注射,10ug/次;分别在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30d及出生后6个月,经三角肌皮下注射,10ug/次。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加用免疫球蛋白(厂家:西安回天血液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13046;规格:100IU*4瓶)。乙肝疫苗注射时间与注射部位与对照组一致。免疫球蛋白注射方式:在孕28周、孕32周及孕36周时,经左大腿前外侧处皮下注射,100IU/次;在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30d及出生后6个月时,分别经左大腿前外侧处皮下注射,100IU/次。
1.3 评价指标
⑴分别在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年对新生儿实施乙肝两对半检查,记录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乙肝表面抗体(HBsHb)阳性率。
⑵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年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出生后不同时间段HBsAg 阳性、HBsHb 阳性率对比
研究组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1年的HBsAg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HBsH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2.2 出生后1 年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对比
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1年有1例感染慢性乙肝病毒,占比4%;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1年有5例感染慢性乙肝病毒,占比20%。两组数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X2=4.576,P<0.05)。
3 讨论
资料显示,新生儿感染HBV后,即成为HBV携带者,若治疗不当,约有30%的新生儿可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作为临床常用的阻断手段,乙肝疫苗注射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但临床实践发现,乙肝疫苗单独使用,对大三阳孕妇阻断效果不甚理想,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为乙肝病毒的被动抗体,注射后可与HBsAg结合,形成HBsHb复合物,刺激机体补体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母体内的乙肝病毒活性,保护正常细胞,阻断乙肝病毒的增殖与分化。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提升母婴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效果,且对机体主动免疫机制无影响[3]。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给予乙肝疫苗注射,研究组联合乙肝疫苗与免疫球蛋白,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1年的HBsAg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其HBsH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1年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提示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传播,对乙肝病毒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控价值。
综上所述,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可显著提升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