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用于急性脑梗死急诊救治中的效果
2020-06-22莫丹
莫丹
(武汉市第八医院430000)
急性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脑动脉狭窄、闭塞,产生急性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坏死、缺血及水肿,若未及时救治,可使患者致残、死亡[1]。该病具有进展快、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急诊救治效率及抢救效果,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次研究将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用于急性脑梗死急诊救治中,对其救治效果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急诊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6.35±3.02)岁;合并高血压34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23例,高血脂11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6.11±3.05)岁;合并高血压32例,糖尿病25例,冠心病21例,高血脂12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值班医生与护士接到120后立即组织出诊,护理措施包括呼吸道检查,呼吸道阻塞严重则气管插管,并进行辅助呼吸;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进行镇静、降颅压、降血压等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动态急救护理模式;
(1)接到120急救电话后,通过电话对询问患者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指导现场人员实施相应的院前急救,让患者保持平卧,不可随意搬动;安抚现场人员情绪,通过深呼吸等平复紧张情绪,以最佳状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相应的急救措施。
(2)到达现场后立即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病情,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现场护理措施与转运对策。GCS<8分患者需立即清除呼吸道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立即冰敷、降温,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滴注甘露醇降颅压。
(3)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持静脉通路与呼吸道畅通,电话告知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具体情况,针对其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接诊工作。
(4)到医院后立即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详细检查,并提供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呼救至入院时间、分诊至静脉溶栓时间、急诊救治时间。(2)记录两组救治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救治效率比较
观察组呼救至入院时间、分诊至静脉溶栓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87%(46/47),明显较对照组87.23%(41/47)高(X2=3.858,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高发于老年人群的脑血管疾病,多由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脑动脉血管狭窄、闭塞而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目前,临床救治急性脑梗死的原则在于尽早恢复缺血缺氧脑组织血供,患者预后与是否能在时间窗内接受治疗呈密切相关性。因此,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尽量缩短各项救治操作时间,对挽救患者生命极为重要。
本研究将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用于急性脑梗死急诊救治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救治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动态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救治的效率,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宝贵时间。在护理过程中,接到120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诊,并在出诊过程中与现场人员沟通,了解患者病情与既往病史,医护人员可快速对患者做出准确判断,达到现场后可立即实施抢救,为现场救治争取时间[2]。指导现场人员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减少错误处置发生,也能更好保证医护人员的进一步救治。针对患者不同GCS评分开展不同的护理措施,如GCS<8分患者因病情较重,必须现场进行降颅压、降温等措施,以减少脑组织损伤[3]。转运过程中与医院医护人员电话沟通,有助于医院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准备救治工作,缩短入院后准备时间[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可能与动态急救护理模式可使患者获得及时救治相关,尤其是对于重症患者,通过及时救治能减轻脑组织损伤,有助于降低死亡率,也利于患者远期预后。
综合上述,动态急救护理模式用于急性脑梗死急诊救治可提高救治效率,缩短急诊救治各个环节时间,也能提高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