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30 例
2020-06-22郑廷瑜
郑廷瑜
(德昌县中医医院妇产科 四川凉山州 615500)
原发性痛经是女性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病程持续时间长,患者通常有腹部出现间歇性疼痛症状,常发生在月经周期,尤其是月经到来初期,随着月经周期的结束,疼痛会自动消失,多数患者未采取治疗措施,通过卧床休息或喝红糖水的方式后自行缓解,疼痛严重的患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多通过服用药物方式缓解[1]。西药效果快,且疗程短,但副作用明显,易导致月经周期紊乱。随着中医在临床的兴起,通过专方专药及穴位贴敷的方式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下面将30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比患者的痛经症状缓解情况,具体为。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2月-2019年6月,样本经《中医妇科(第9版)》进行辨证分型,符合气滞血瘀证标准,患者伴有小腹胀痛或小腹疼痛拒按,血色呈紫色且有血块,乳房胀痛,胸闷不适,舌质紫黯,脉弦。排除精神类疾病、器质性疾病及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4.5±2.3)岁;月经周期(27.5±3.1)d;平均经期周期(6.1±1.4)d;痛经史(5.3±1.8)年,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实施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患者采用膈下逐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膈下逐瘀汤药方为[2]:当归、桃仁及红花各15g,川穹、赤芍、枳壳、延胡索、五灵脂、牡丹皮、乌药及香附各10g,甘草6g,伴有恶心呕吐者,加入法夏及陈皮;伴有乳房疼痛者,加入丝瓜络;伴有小腹坠胀不适者,加入柴胡;每日1剂,采用水煎服方式,于经期前1周服用,月经来潮停止服药。穴位贴敷治疗方法为:采用延胡索、三棱、莪术、吴茱萸及小茴香等药物,将其研制成粉末,按照比例加入黄酒、冰片及蜂蜜,制作成中药膏剂,选取患者关元穴、神阙穴、三阴交穴等穴位,经期前1周敷贴,每日1次,每次6h,月经来潮停止敷药,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
1.3 观察指标
痛经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刻度0~10表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VAS评分行t检验,当P<0.05表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VAS 评分结果比较
对VAS评分进行观察,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详见表1。
2.2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
患者出现1例恶心呕吐,1例纳差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得以缓解,恢复情况良好。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竞争的激烈,人们学习、工作及家庭的压力增大,使得妇女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中,身体抵抗力减弱,使其生活及工作受到影响。痛经是临床常见现象,且逐年增高,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疾病由明确或直接的器质性疾病引起,中医病因病机较多,其中气滞血瘀型是临床常见类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四肢冰凉甚至昏厥的症状,需要对症采取治疗措施。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不容则痛”,实者因气滞、湿热及寒凝久滞宫内,引发痛症;虚者因肾气亏虚、气血 不足,使得子宫失养,不容则痛。痛经实多虚少,因此,治疗的根本在于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中当归能强调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作用;川穹能起到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赤芍及丹皮能起到活血散瘀的作用;红花能起到活血祛瘀、通调经脉的作用;延胡索能起到行气止痛的作用;乌药能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五灵脂能起到活血止血的作用;香附能起到梳肝理气的作用;枳壳能起到行气除胀的作用;联合使用能起到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配合穴位贴敷,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产生效果,能调节患者的中枢神经,起到止痛的效果[3]。本次研究中,患者采用膈下逐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后,痛经现象明显好转,效果显著。
综上,针对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采用膈下逐瘀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痛经症状明显缓解,且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