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景“战”疫 聚力传播
——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冠肺炎疫情直播报道的实践创新

2020-06-22梁昌杰

传媒评论 2020年7期
关键词:客户端疫情

文_梁昌杰 刘 杰

随着5G网络的快速普及、视频编码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直播成为越来越多用户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与传统图文报道相比,直播报道具有即时性、现场感和互动化等特点,已经成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传播手段。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人民日报客户端以移动直播为重要载体,全力开展疫情防控报道,通过快速反应、全力动员、权威发声,策划推出各类移动直播报道近600场,全网累计观看人次超过8亿。这其中既有权威专家访谈、新闻发布会直播,也有记者一线探访、城市慢直播,还有音乐会、直播带货等公益型直播,给受众呈现出一种全景式传播形态,成为此次疫情报道中的突出亮点。

一、内容呈现:权威、及时、多元,有效回应社会关切

今年一月中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一直是各家媒体战斗和比拼的主战场。与广电媒体相比,纸媒在视频采集和直播技术等方面并不具有天然优势。在此背景下,作为人民日报社媒体融合前线的新媒体平台如何突围?在我们看来,移动直播报道,坚守内容为王依然是不变的硬道理。

当疫情来临,人们迫切需要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提供权威、可靠和重要的信息,来消除面对新型病毒的疑虑和担忧。人民日报客户端“大咖有话”直播栏目策划推出《人民日报新媒体专访钟南山》《专访李兰娟院士:战“疫”何时胜》《胡锡进对话曾光:打赢这场病毒“歼灭战”》《对话“硬核”医生张文宏》《专访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走出“风暴之眼”》等多场专访,权威分析疫情发展态势,向公众释疑解惑、提出防范建议。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还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在疫情期间分别举行的上百场新闻发布会进行了直播。这些报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了与疫情相关的权威信息,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作用,有助于疏解公众情绪,消除社会恐慌。

公众对疫情一线的救援情况也尤为关注。通过联动报社武汉前方报道组,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40多场深入湖北和武汉一线的实地探访直播,包括《直击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收治病患》《雷神山交付使用,现场直击收治转院病人》《走进最前线!探访武汉居民社区看防疫》等,这些由前方记者逆行采集的直播内容真实记录了众志成城、争分夺秒抗击疫情的生动画面,及时向公众传递了疫情救援最新进展,这种实时探访式的直播也确保了疫情相关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移动直播内容一般时间较长,且在直播时无法实时回看,客观上会不利于满足一部分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在实践中,人民日报客户端探索出预热式传播、二次加工传播、全景呈现等方式创新报道。每场直播前,我们以海报形式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广泛预告;直播过程中,第一时间推送重要信息点,及时剪辑制作信息量更聚焦的短视频产品;直播结束后,梳理核心观点制作“九图”海报、图文稿件等,这些方式高效满足了受众的不同阅读需求。因此,每当人民日报新媒体重磅直播推出时,往往会成为当天舆论的关注焦点。以4月12日《人民日报新媒体专访钟南山》直播为例,该场直播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观看人次超过1000万,以直播回放为主要内容的拆条短视频达十多条,各类延伸新媒体产品的话题阅读量高达2亿,成为各家媒体争相转载的“爆款”内容。

二、平台聚力:整合多方资源,助力传播效果最大化

传媒研究者对媒体格局变化趋势做出“平台媒体化、媒体平台化”的判断,认为平台媒体是未来信息传播业的主流形态,也是网络社会用户连接关系的核心枢纽。[1]作为主流媒体,同样有必要积极推进平台化,建设自主可控的平台,掌握对内容生态的主导权。[2]过去几年里,人民日报客户端在已有的资讯、问政、公益、政务平台的基础上,先后上线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和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其中人民直播平台已运行3年时间,聚合了200余家主流媒体、政企机构和优质自媒体,平台成员可以共享直播内容和直播技术。目前,人民直播平台周均发布直播35场左右。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直播报道中,人民日报客户端继续发挥人民直播平台优势,积极对接湖北广电、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CCTV电影频道、国家大剧院、中国移动等入驻媒体和机构,开展了广泛合作。如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经过提前组织协调,人民直播发动人民日报赴武汉采访记者,联合湖北广电、快手、中国移动等机构共同发起直播,推出了《武汉24小时》特别直播。从7日23点半到8日23点半,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24小时里不间断带观众见证武汉重启,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100万,网友互动跟帖3万余条。

疫情期间,通过人民直播平台发起、共享的各类直播场次达278场,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直播大厅的观看人次近2亿。一批入驻媒体和机构的优质直播内容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播出,有效提高信息覆盖面和提升传播效率,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形态创新:慢直播+公益直播,营造“共情”场景

场景,是移动直播不可忽视的名词。一定程度上,直播这种报道形式除了向受众传递信息内容之外,还通过直播间、直播主题以及用户一起构成了一个模拟场景。移动传播的应用场景,应当是生活化、人格化的传播。[3]具体到这次疫情报道中,突然袭来的疫情搅乱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人们关注自身健康,也在意他人安危和整个社会运行状况。在此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创新应用了一些极具人格化、生活化的报道形式,其中以“慢直播”和“公益类直播”为主要代表。

受疫情影响,众多市民响应政府号召宅在家中,城市慢下了脚步,呈现出不一样的节奏。“慢直播”由此应运而生,固定机位、固定场景、无后期包装,这种直播方式以“去饰化”的真实,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5G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紧张建设过程进行了慢直播,吸引500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营造出“云监工”的社交场景。3月13日,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创“5G+AI”移动慢直播,通过人工智能机器车巡游的视角带网友漫步赏武汉樱花,既具有休闲陪伴感又兼具视觉审美性,该直播上线播出一天时间内,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微博的浏览量就超过1000万,点赞量超过27万,深受海内外受众喜爱。

随着直播技术的日益成熟,主流媒体直播报道的内容边界也在不断突破,泛资讯类信息越来越多元,如科普教育、生活美食、音乐时尚等大大丰富了主流媒体的直播内容。相比于新闻类直播的时效性和现场感,用户在泛资讯类直播中更容易寻求一种娱乐消遣、情感共鸣和社交需求。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你好,明天”公益云音乐会》《“为鄂下单”公益带货直播》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直播产品,多位抗疫英雄、明星艺人参与到其中,为鄂发声、为鄂带货,传递抗疫正能量,助力湖北经济复苏。五场“为鄂下单”公益带货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过亿,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10亿以上,累计带货近300万单,总销售额达数亿元。有网友这样评价,“没有为湖北拼命,可以为湖北拼单”“就喜欢这样满满正能量的人民日报”。

研究者认为,场景的搭建有时甚至超越直播内容本身,成为用户的核心需求和注意力聚焦点。[4]移动直播打破了传统严肃精英式的电视直播模式,不仅能够传达核心信息,还可以让用户直击全过程,参与留言评论和互动聊天,为用户营造了一种贴近现实的在场感体验。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慢直播”和“公益类直播”这种为用户与用户之间营造的“共情”场景体验更显珍贵,也成为此次疫情报道中的突出亮点,引起受众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四、结语:后疫情时代的移动直播再思考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仅考验着我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的社会治理能力,同样也是对媒体行业的一次大考。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时刻,各大主流媒体主动作为,勇敢逆行,融合创新,打通舆论宣传引导“最后一公里”,在抗击疫情这场人民战争中展现着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针对疫情期间社会心态调查结果显示,信息、信任和信心是疫情防控下社会心态的核心影响因素。[5]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直播报道正是促进了疫情期间理性健康的社会心态建设,即通过权威的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消除公众焦虑和疑虑,还通过专家访谈和直播政府新闻发布会,增强对医生群体、专家的信任和疫情防控中政府治理举措的信任,进而提振民众的信心,为取得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添砖加瓦。人民日报客户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直播报道,在内容、平台、形态等层面积极实践融合创新,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和积极的社会效应。

随着5G、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变革,移动直播将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无论怎么变,移动直播至少包括主题、主角、场景和互动形式等要素,其中场景是直播最为关键的要素,有时直接影响直播的成败。需要注意的是,疫情下的用户场景有其特殊性,不应当成为日常的惯例。我们认为,移动直播产品要想获得认可,最重要的还是坚持用户导向思维,加强产品与用户的连接,推出有速度、有热度、有温度、有态度的新闻产品。主流媒体应及时总结此次疫情报道中好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强化内容生产能力和融合传播能力,在未来重大主题报道、热点事件报道中大显身手。

猜你喜欢

客户端疫情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人民网+客户端”推出数据新闻
——稳就业、惠民生,“数”读十年成绩单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新闻客户端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虚拟专用网络访问保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