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角形特性认识探索
2020-06-21伊志伟
伊志伟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的学科,三角形这一节内是小学阶段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下文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三角形的特性,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学习三角形的知识,这也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三角形特性;探索研究
前言:
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中,三角形属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小学老师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最本质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对三角形的概念以及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和吸收。在小学阶段,如果想要学习好三角形及相关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就要充分的把握三角形的特点。下文主要对三角形特性知识做一个阐述,以此让学生们更加重视三角形的学习。
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实践操作
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学会动手操作、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交流,新课改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小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对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出相关的活动: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三角形的高进行探索研究。对于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三角形的高要超过顶点,然后精准的画出底面上的高。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点:经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1],这样的知识串讲就有效的降低了学生学习这一节的难度。根据这种情况,老师在对这节课的内容做设计时,要找寻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以此来实现教材的學习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首先,老师必须要对教材的安排非常清楚,以此来科学的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其次,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自行车上的三脚架,让学生们更加清楚的学习到三角形的底和高,让学生依据自行车的形状,在本子上画出三角形的高,并且对这一画法进行探索;最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在这个活动的整个步骤中,也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在解题时的思考模式,这一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还提升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二、课堂的实践中加入提前设计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因为生成变得更加精彩了,而对于教学内容的提前预设和课堂上呈现的效果是紧密相连的,教案可以提前预设,但是课堂是最终的效果。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每一个课上的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并且教学的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这样的情况下,就充分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更大的空间,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对于未学过的知识的探索分析实在自然生成的基础上的。比如说“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不算太难,但是在对重点以及难点的安排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主要原因是:1.在书本教学的目的上,应该把三角形的高作为主要的重点,还是把三角形的分类作为主要重点呢,对于这些知识的安排是按平均时间分配呢还是更注重哪一部分呢?2.对三角形的特殊性,老师是讲解普通的三角形呢,还是需要把一些特殊的[2],比如直角三角形以及钝角三角形也做相应的讲解呢,假如说是进行统一的讲解,课堂上的时间够不够呢?3.对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这是数学中的难点部分,作为小学生要不要对这一知识难点进行讨论呢?接着老师展开了在课堂上教学研究以及对课程的设计。首先,带领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和低做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利用尺子在一个锐角三角形上画出底边的高,这一环节没有难点,基本上学生很快就画出来了。紧接着进行下面的练习,老师要求学生们画出规定中的一条高,这个时候,学生们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学生不知道对应的底边在哪里,有的学生不知道关于直角三角形,他的一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高,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是对数学教学中,画高的知识没有学习透彻,老师在上课时,对一些特殊的情况没有做出相应的分析,所以,稍微扩展一下题意,学生们就会不知所措。所以,根据这一情况,老师对画高的这一环节进行了优化,采用高科技白板的技术,把三角形进行动态的旋转,让三角形呈现出来各个角度的摆放,同时提问学生三条边所对应的高是什么,学生在习题之后,对知识更加的巩固了,这也能让学生对三角形这一节内容更加的熟练,以此来达到对这一知识的正确运用。
三、在实践课堂中注重生活中的场景
数学知识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书本教材对于这一节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对三角形有一个更深入的学习,在书本教材中,给出的情景是长江大桥上的一张图,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有些抽象和复杂的,学生们也不会对此产生兴趣。所以,老师要结合教材的主要学习目标对书本上的意图进行创新改造,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来学习新的知识,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方格本子上画出四个点,其中有三个点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们可以把其中的任意三个点作为顶点[3],画出相应的三角形。这样的教学环节是和谐、轻松的,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的活动中,然后老师再提出相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用到三角形呢?你见过的三角形都有哪些事物呢?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回答。学生们带着老师的问题,在课下的时候对周边生活进行积极的研究,仔细的观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对本节内容更加的理解,从而也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总结语:
以上就是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特性认识中,展开的探索与分析。想要创建有效的教学课堂,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紧跟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三角形这一节内容的认识,还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上的效率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晓忠.一问定乾坤——用“大问题”引领《三角形的面积》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
[2]何宝群,陈文胜.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8).
[3]黄保山.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以“三角形”为例[J].时代教育,2017(12):209.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锅炉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