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修,一首词引发的“绯闻”

2020-06-21李开周

环球人物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宋太宗张氏绯闻

李开周

熟悉欧阳修生平的人,肯定对他的两次“绯闻”有所耳闻。

第一次发生在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39岁,挂着龙图阁直学士的衔儿,做着河北都转运使,相当于主抓民政、财政和交通的常务副省长。没想到有人检举,说他违背伦常,跟外甥女有私情。

外甥女姓张,是欧阳修同胞妹妹的女儿,幼年丧父,投奔欧阳修,长大后嫁给了欧阳修的远房侄子。这个张氏婚后与家仆私通,被人拿获,拘押受审。

审判张氏案子的官员早就想搬倒欧阳修,苦于找不到机会,这次终于有机可乘。于是,他用轻判做诱饵,诱导张氏“供述”欧阳修的劣迹。张氏呢?在大狱里被吓破了胆,为尽快把自己择出去,就给欧阳修捏造了两条罪状:一条是贪财,将张氏亡父留下的遗产据为己有;一条是好色,在张氏出嫁之前,曾经对她图谋不轨。

这两条罪状当然不属实。

张氏确实继承了一笔遗产,主要是土地,年年都要缴公粮,而欧阳修身为朝廷命官,名下田产可以免税,所以张氏把土地登记在了欧阳修名下。这种避税行为在古代很常见,时称“影寄”,所涉及的土地名义上归欧阳修,实际上仍属于张氏,并非霸占。

张氏7岁那年投奔到欧阳修家,15岁出嫁。这期间欧阳修对她视如己出,还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要说欧阳修对这位外甥女有坏心,既不合情理,也缺乏证据。

欧阳修填过一首词《望江南》:“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哪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上阕描写少女之美,下阕则写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堂上堂下跑着玩簸钱游戏的情景。没想到政敌翻查欧阳修的作品集,拿这首词当证据,对他鸣鼓而攻之。

众所周知,逛青楼、填艳词、与歌妓唱和,这些古代文人的雅趣,放今天是陋习,搁宋朝却是一种时尚。翻翻那些宋朝大腕的文集,晏殊、柳永、苏轼、范仲淹……哪个没创作过几首艳词艳曲呢?如果非要搞伦理文字狱,这些人都得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外甥女告欧阳修的案子,后来被呈报给宋仁宗。仁宗成立专案组,调查发现这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整件事闹得满城风雨,欧阳修被下放到安徽滁州做知州。正是在那里,他写下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第二次被泼脏水,是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那时他61岁,在朝中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宋英宗本不是宋仁宗的儿子,是从宗室子弟当中挑选的继承人。他刚一即位,就想追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父皇,但绝大多数臣子都表示反对。他们坚持说,仁宗才是皇帝的父皇,而皇帝只能把亲生父亲当叔伯。对此,欧阳修较为开通,站出来支持皇帝,结果跟反对派成了冤家。反对派虽人多势众,却无处下嘴,想从礼仪上驳倒欧阳修,没成功;又想从履历上给欧阳修挑错,也没成功;最终只好使出政治斗争中最无耻也最有效的杀手锏——用“绯闻”抹黑对手,诬告欧阳修跟儿媳吴氏关系暧昧。

欧阳修早已有过被泼脏水的经历,于是不屑理会。可他越不理会,怀疑他的人就越多,一上朝就有人指指点点。英宗在位时,政敌弹劾欧阳修,骂他败坏伦理;神宗即位,大伙仍旧这样弹劾,仍旧用这条子虚乌有的丑闻攻击他。

从宋朝到今天,总有人据此嘲笑欧阳修,将无凭无据的“绯闻”不断翻出来,唾沫横飞,大讲特讲;而作为“绯闻”的受害者,欧阳修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绯闻”,也曾信以为真,大加批判。

欧阳修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只能向皇帝诉说冤屈:“大抵小人欲中伤人者,必以暧昧之事,贵于难明,易为诬污。然而欲以无根之谤绝无形迹便可加人,则人谁不可诬人?人谁能自保?”(欧阳修《再乞根究蒋之奇弹疏劄子》)意思是说小人想搬倒君子,往往捏造暧昧之事,因为这种事既难以查明,又难以自辩,还特别容易被人相信。希望皇上查处这些小人,否则今后人人都可以诬告,人人都难以自保。

幸运的是,从宋英宗到宋神宗,都信任欧阳修,没有采信谣言和诬陷。二人在位期间,欧阳修备受重用,官位稳固,直到去世都没被处分;不幸的是,从宋朝到今天,总有人據此嘲笑欧阳修,将无凭无据的“绯闻”不断翻出来,唾沫横飞,大讲特讲,乐此不疲。

更为不幸的是,欧阳修也未能免俗——对别人的“绯闻”,他信以为真,大加批判,完全意识不到在批判前应有义务确认一下真相。

故事发生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欧阳修写奏章,弹劾一个名叫李淑的同僚,捎带着提到了宋初大臣徐铉。奏章原文写道:“今外边臣僚骨肉同坐者,不敢道李淑姓名,盖其秽德丑不可当。……自古有文无行之人,多为明主所弃。只如徐铉、胡旦,皆是先朝以文章著名于天下,二人皆以过恶废弃终身,不齿当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3)现在地方官员聚会交谈,都不敢提李淑的名字,唯恐被这个名字弄脏了嘴巴和耳朵,因为李淑道德品质败坏,实在是臭不可闻。……像这样的有文无行之人,自古以来都会被圣明天子抛弃。就拿本朝来说吧,一个徐铉,一个胡旦,文章闻名于天下,人品不齿于当时,所以被朝廷罢黜,终身不得复用。

李淑是谁,暂不可考,徐铉和胡旦却都是宋初名臣。胡旦中过状元,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但性格狂傲,目中无人,喜欢嘲笑同僚,故此遭人忌恨,后来又在政治上站错队,与宫中太监里应外合,试图废掉太子,另立皇子,结果没成功,被新即位的宋真宗赶出朝廷。徐铉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老部下,少年成名,文章与书法盖压江南,晚年随李煜归降宋朝,校订《说文解字》,编撰《太平广记》,为宋太宗的文治事业立下大功。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他的命运发生转折——被某尼姑告御状,说徐铉老不知耻,与妻子的娘家侄女有私情。

告御状的尼姑法号道安,是徐铉的远房亲戚。这亲戚关系有点儿绕:徐铉的妻子有一个娘家侄女姜氏,是道安出家之前的娘家嫂子。公元991年,道安去开封府告状,告姜氏不孝顺公婆,开封府负责民事官司的官员不受理,将道安强行遣返,押回原籍合肥。道安不服,再次进京,击登闻鼓告御状,这回不告姜氏了,改告开封府和徐铉。在道安看来,开封府之所以包庇姜氏,是因为姜氏跟徐铉有亲,一定是徐铉向开封府打了招呼,导致开封府官官相护。所以道安直接釜底抽薪,言之凿凿地宣称徐铉与姜氏通奸。

那时候,徐铉已年近八旬,被人这么一告,又惊又气,差点儿中风。宋太宗吩咐大理寺官员彻查此案,当时大理寺长官是著名文学家王禹偁,与徐铉相交多年,上章为徐铉辩护。此前王禹偁屡次反对宋太宗崇佛,宋太宗早就不满,见他又为徐铉说情,认定两人结党,于是大发雷霆,将王禹偁、徐铉和开封府判官张去华一起罢免。至于徐铉与姜氏的奸情,查无实据,只能稀里糊涂揭过去,既不追究其“罪责”,也不还他清白。

徐铉无缘无故被泼一身脏水,还被赶出朝廷,背着骂名郁郁而终,享年77岁。此后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总有人以尼姑道安告御状为口实,骂他品行不端,寡廉鲜耻。直到徐铉逝后半个世纪,欧阳修1043年弹劾同僚,还拿徐铉当作“有文无行”的反面典型。

徐铉与妻子的侄女,欧阳修与儿媳、外甥女,这些流传甚广的“绯闻”,大都查无实证,实为朝堂上政治斗争的工具。但人言可畏,清白難寻,估计再过几百年,后人提及欧阳修和徐铉时,还是有可能言之凿凿地述说他们的花边新闻。也许人类的天性,就是爱八卦、爱窥探,并且总是有选择地相信那些满怀恶意的谣言。

宋仁宗(1010年—1063年)名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即位,在位42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迅速,史家称这一时期为“仁宗盛治”。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徐铉(916年—991年)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五代至北宋初年诗人,与韩熙载齐名,人称“韩徐”。曾仕南唐三主,历官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后主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宋太宗淳化二年因病去世。

猜你喜欢

宋太宗张氏绯闻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
“妻管严”沈括
绸缎庄命案
真实的谎言
田亮、郭晶晶:如临大敌的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