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2020-06-21李菊娟
李菊娟
摘 要:作业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标准。对于数学这一学生必修学科的科目来说,足够强的计算能力与思维方式是学习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课后作业的设置普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对此现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具体可行的策略,希望能对教育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问题;思考与策略
课后作业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在学习完教材内容之后,能够通过作业的练习来增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熟悉度,也就是记忆,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等。即是说,作业是巩固学生知识、增强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工具。
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在教育方面仍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这对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方面当然也有涉及。此外,教学资源、配备设施等一定教学辅助资源的稀缺也会对作业设计导致一定影响。对此,笔者针对我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作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改善这一现状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就现阶段大多数小学教育教学状况来说,大多数教师将作业定义为刷题练习,是学生提分的重要手段,导致在课后作业设计的层面上出现许多问题。
(一)课后作业设计不合理
教师对于学生课后作业的设计往往以量多、量大为主,潜意识地认为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累积,便能见到好的学习效果。量变固然能够引起质变,可若是盲目地加大作业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从而导致其失去做作业的积极性,对于作业的完成也是草草了之,失去了做作业最原始的意义。
(二)作业资源来源较少,形式单一
教师对作业的要求大多源自于教材之后的即时习题,或者是学校统一订购的教材。这些作业模式固化,许多源自于之前的版本,缺乏一定的新颖性。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它们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需求。因而需要教师作出改变。
(三)作业设计的内容缺乏实用性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思维、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而反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模式,一些习题是凭空臆想而设计的,脱离社会实践生活,超出小学生的认知领域,导致其在做题过程中困惑重重。
(四)作业质量没有很好的保证,设计缺乏针对性
印刷错误,解析与最终答案不符是作业中会遇到的两个问题。这些小小的错误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某学生上课就某一知识点的了解不够清晰,想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可如果正好做到了印刷错误的题,可能就会导致其获得知识的不正确性,对其之后的学习也可能会引发蝴蝶效应。
二、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作业设计的思考与策略
(一)做到量的合理性
让学生不带有抱怨、抵触的心理是使其能有效完成作业的第一步,而作业量大又常常是学生持有抱怨心理和消极态度的原因,所以,有效设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第一步就是规定量的问题。
作业量既不能太多,不然会打击学生做题的热情;作业量太少,否则起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因此,把握量的多少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通常,教材之后的练习题分为小节性和章节性,而往往学生除了课本上的练习之外还有别的练习册。教师就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顾名思义,就是挑选部分题目让学生去完成,挑选的题目要具有代表性,或是能够让学生做完之后引发思考。
例如,在教学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后,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先让学生把书上基础的计算题完成(一般为课后习题第一、第二题),核对答案后,再去做练习册上的应用题,尽量涉及多个类型的题目,每种题型做2~3个题即可,拓宽学生对题型的认知领域,接触更多的题型知识。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做题的积极性,也能让其在练习的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练习资源,丰富作业形式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模式趋于应试性教学,连带对课后作业的模式设计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增加学生练习资源来源方面多加考虑。除了教材以及学校统一订购的固定练习册之外,教师可以根据所带学生年级,在班上再统一订购另一本练习册,在决定购买时,教师要多注意该练习册的版本、印刷、题目新颖程度以及解析过程等,保证所订教材的可用性,能够对学生学习起到真正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教材,教师在订购时都需要格外谨慎,多关注练习的版本与现阶段所教学的版本是否一致。另外,题目新颖度也是需要考虑的一点。新颖的题型有利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养成独立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
(三)教师自主设计创新题,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结合
课后作业不仅仅包括纸质类型(书本练习)的作业,教师所布置的“反思与思考”也包含在内,与教材和练习册习题不同,教师自己设置的题目通常包含创新的想法,意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计算,甚至是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答案,这充分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变换”中的“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就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大小事物,找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或者是请同学们动手实践,以剪纸(卡纸)的方式自己制作出轴对称图形。这样的作业设计,于天性较为开朗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这充分调动了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主动性,此时作业或许已经不仅仅是作业的概念了,而是一种真正的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四)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反馈作出及时解决
即使由同一个教师,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环境中进行同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不同,这也就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程度不同,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的状况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并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出有差别的作业,做到教学真正地顾及到每个人。
例如,在对《简易方程》一节课进行设计时,教师要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大概水平,并“对症下药”。对于知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计算题,外加题型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对于知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在布置简单题的基础上,多加一些逻辑思维相较之前的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或者是一些附加题等等。当然,作业完成并且教师批改后,要对批改情况做个简单的分析,哪一些同学表现较好,哪一些又较差,对于作业完成较差的同学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鼓励,让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教师要从练习资源、练习质量、作业量以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让作业不仅仅成为作业,更是学生慢慢积累取得更好成绩的桥梁,充分提升学生对于作业完成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让课后作业真正发挥其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军.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10).
[2]郁娥.小学数学的创新型作业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
[3]袁艳光.浅谈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7,(12).
[4]孙莹.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9).
[5]王玉花.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设计方法分析[J].新丝路(下旬),2016,(1).
[6]杨锋松.小学数学多元化作业设计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
[7]齐静.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35).
[8]吴芳.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的设计问题和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
[9]于红梅.淺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学周刊,2015,(23).
[10]柏沈燕.浅析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6).
[11]刘晓.分析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