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欠发达农业县推进“三变”改革探析
2020-06-21柴金娥
摘 要 我国西北部一些欠发达地区,乡村农业生产依然靠天吃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占主流,因此应推进“三变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具体可以从形成利益共同体、集聚精英要素、抓住对外开放3方面做好“三变”改革的基础工作,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柱引领作用,突出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三大重点,较好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难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 “三变”改革;欠发达农业县;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49
非平衡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乡镇和农村,是当前中国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领域。在我国西北部某些欠发达地区,乡村农业生产依然“靠天吃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占主流。人口和人才流失、生产要素薄弱、科技农业普及度不够、全产业链尚未形成、农业附加值低等因素,都无法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为例,静宁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全县总面积2 193 km2,土壤以黄绵土为主要土类,占全县土壤面积的91.18%,有耕地9.82万公顷,农业人口44.67万人。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12.95万人,贫困面达28.85%,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属深度贫困县。1949年以来,静宁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全县人民一起,使得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快速增长的经济总量,逐步优化的经济结构都使全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静宁县农业发展科技水平较低的特征一直没有显著改善,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在走向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并没有迈出坚实的步伐。
当前,根据静宁县农业产值在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农村人口就业结构、农民消费结构等综合判断,静宁县农业处在传统化向现代化过渡的初期阶段。像静宁县这样的西北部欠发达农业县,如何推行“三变”改革,以产业为依托,以股份为纽带,做到“产业联体”,打造“股份农民”,形成一种推动生产发展的新的力量,走出一条“三变”改革助推产业发展、绿色生态提升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 扎实做好“三变”改革的基础工作
“三变”改革中,要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对于农村和农民来说,可利用的“沉睡”资源除了集体土地、林地、园地、四荒地(荒山、荒地、荒坡、荒滩)、水面等自然资源和闲置的房屋、自有的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无形资产、产业等生产要素,还应该包括发展的各种产业,而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和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是一个同步发展的过程。要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各级财政投入到农业农村的发展类和扶持类资金“撒胡椒面”的现状,在保持资金的用途和性质的前提下,通过量化手段,使其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股金,并用这些资金来入股经营主体,使村集体和农民享受股份权利。这样一来,推进“农民变股东”就变得比较现实和容易。
1.1 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变”改革中,农民必然是主体。但是以静宁县为例,在短期内,立足静宁县的基本农情——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而且以种养业为主,期望大规模的工商资本在本县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投资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广大小农小户和直接经营种养业的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妥善处理好,要在积极招商引资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工商资本着力“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融入”农民而不是“挤出”农民。也就是说,要鼓励和帮助企业积极在农畜产品品种繁育、农产品加工营销、普通农产品品牌打造、成熟农产品品牌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现代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力度,把生产种植等低水平环节产生的利润让给农民,放弃低水平竞争,从而形成 “有效互补”“互相让利”“各自获益”的基本经营格局和利益共同体。
1.2 集聚精英要素
要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取得成功,人力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调动农村内部要素,吸引本土人才返乡,使农村当地的能人大户在“三变”改革中发挥作用。这些人才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是更具有稳定性,因为工商企业的加入瞄准的是政府的政策,要的是政府的资金,资源变资产、农民从中获利能不能成功对企业来说是次要考虑的问题。而返乡人才、能人大户失败的概率比较低,因为这些人在当地各方面稳定性较强,盲目性较小。因此,应该把当地能人大户视为培育经营主体的主力军,把土地流转、政策、资金等制度创新的重点适度瞄准到本土大户、乡村精英上。同时,要把好干部、能人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生产力,推荐懂发展、有思路、有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党员担任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1.3 抓住对外开放
根据贵州省农村“三变”改革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改变城乡发展要素单向流动的状况,使农村和城市实现全方位的双向流通,并且保持这种流通可持续发展是推进“三变”改革的终极目标。要通过制度、农村资源价值发掘等吸引城市管理人才、技术、资金要素持續向农村渗透。在推动“三变”改革中,应把分散的各种资源要素集中起来,大力创造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经营主体培育、农村社会改革、政策制定等全过程,眼光不仅仅是盯在一乡镇之内、一县之内,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凡是能为我所用的资源皆可用,如能联合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形成“大”产业,那么受益的必将是更大的农民群体。
2 充分发挥产业的支柱引领作用
以静宁县为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当地苹果产业已经相对成熟,所以静宁县的“三变”改革必须借苹果产业的东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环节和抓手加以利用。在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推动苹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1)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使静宁县的苹果产业搭乘“一带一路”的便车,和陕西的苹果、宁夏的枸杞、临泽的小枣、新疆的各种瓜果、干果,打造一条“瓜果飘香带”;2)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扩大苹果保健酒、保健醋、苹果汁、苹果脆片等新优产品市场份额,开发果胶、多酚、膳食纤维、苹果籽油等综合利用系列产品,通过重点发展果制品及其附属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促进多次转化增值;3)培育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开拓带动能力强的苹果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果实套袋、纸箱包装、果树专用肥等配套产业,促进苹果生产、贮藏、营销、加工业协调发展。
3 突出三大重点,找准“三变”改革的关键点
3.1 农业产业化
只有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变股东”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以静宁县为例,要形成有竞争力的果、畜、菜等农业特色产业体系,推动特色产业在提质增效上取得新突破,应该以精深加工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为主攻方向,立足高效优质农产品,培育、扶持和兴办龙头企业,带动全县所有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和贮藏增值,努力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单家独户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问题。
3.2 城乡一体化
因为静宁县农业大县的特征相当显著,集中连片的高效农业发展层次不高、程度不够,所以在“三变”改革推进中,很容易出现“撒胡椒面”“各自为政”的现象。所以,要按照“特色立镇、产业兴镇、聚财建镇”思路,以彰显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为核心,在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重点乡镇,建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辐射带动性强的示范小城镇,整合教育资源和工贸经济,使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村社成为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磁铁”,将全乡镇可以聚集的资源最大程度地聚集起来,使之与周边农村、乡镇和县城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3 农业现代化
“三变”改革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现代化新型农业化道路。农村“三变”并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通过改革手段,使农村变成现代化的农村,变成人人向往的新去处。“三变”改革就是要通过三变手段,利用改革让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只有实现农村和城市之间资源的双向流通,“三变”改革才真正发挥了作用,而这些,与农业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20-02-25
作者简介:柴金娥(1987—),女,甘肃静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党建。E-mail: 3080136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