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20-06-21邢文骏李漫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邢文骏 李漫

[摘 要]  针对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缺失的现状,以一节阅读课为例,提出了在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遵循“情景依附性”“切适需要性”“社会文化性”“多元融合性”“实践建构性”五大教学原则。

[关键词]  高中英语;文化意识;阅读教学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但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自身文化意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未落到实处。鉴于此,南京市教研室开展了一系列聚焦文化意识的教学实践活动。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英语教学氛围较为浓厚,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也一直备受重视。但从学校和教师群体的层面上看,文化意识的培养出现不均衡的态势分布。2017年版课标中文化意识目标更为丰富,但经过一年的教学调研、数据分析,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校文化意识培养自主性、自觉性更强;青年教师群体相对于中老年教师群体文化意识培养的主动性更强;公开课、示范课较之于常态课更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校层面对于学生文化评估体系匮乏。

基于常态阅读课的教学现状和市公开课的研磨引导,市教研室基于文化意识的默会性特征,提出了“情景依附性”“切适需要性”“社会文化性”“多元融合性”“实践建构性”几条原则,以期倡导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实践

(一)教学背景介绍

牛津英语教材模块三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追溯过去,该单元包含两篇主阅读文本。阅读课Lost civilizations的文本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由英国学生 Ann 的5篇日记组成。日记中记录了其参加消失的古文明遗址探访活动的历程和情感变化。Project 的文本包含两篇介绍历史上重要人物的短文。该单元的主题语境属于混合型主题语境,该单元主题既涉及历史、社会和文化,又涉及自然环境、自然遗产保护,所以,在划分主题语境时不能仅仅把它置于单一的主题语境里,而应看作是混合型主题语境,方能真正把握其主题内涵。教师在分析文本时,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某一个单一语境,事实上,很多文本的主题语境体现两种主题语境混合型的特点。由于该单元的阅读文本主题和内容与文化高度相关,因此,南京市教研室选取该篇阅读文本,实施了聚焦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课教学实践。

(二)学生情况及教学目标介绍

本文案例中教师所执教的班级为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班。 学生英语基本功扎实,口语出色,有较强的表现欲,与老师互动良好。由于老师是借班上课,课前与学生并无接触交流,但从之前的调查得知了学生大致的英语基础和个性特点。因此,老师设计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完成时间轴厘清庞贝和楼兰古城起起落落的脉络。

(2)通过分析文章和文化链接比较庞贝和楼兰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3)通过演讲明确保護人类文明的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该课教学目标具体,逐次递进,也遵循了课标中提出的获取文化知识、形塑文化品格的教学路径。

(三)教学过程

1. 图片导入,创设文化情境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了巴比伦古城等几幅代表古文明的图片,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直奔主题,让大家谈谈对于文明的理解。学生七嘴八舌给出了各种答案。最后老师进行小结,并提供了来自牛津学习词典的解释:Civilization is a state of human society that is very developed and organized.

[设计说明]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本课中的古文明也是文化的一种内容。学习该篇文本本身便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取了精美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情境。只有依附一定的情境,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文化的真谛。之后再运用字典上给出的定义对于文明进行精准地解释,让学生对于文明的理解从具象上升到抽象的理解。

2. 快速阅读,获取文化知识

(1)快速阅读文本,归纳概括文本主旨大意。为了降低难度,教师给出大致的框架,让学生补全信息。

[设计说明] 主题是文章的核心、灵魂和统帅。教师要明确语篇所谈论的主题是什么,并通过分析主题所提供的特定语境和采用的手段,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使教学能够在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学生初读时就给出部分信息,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就归纳概括文章大意。

(2)给学生一张空白的时间轴,让学生分别阅读庞贝、楼兰的历史发展后在时间轴上画出两座古城的起起落落。

[设计说明]一定的图表形式能直观体现语篇信息的联系,构建语篇文本框架。游记里介绍了庞贝古城和楼兰古城。庞贝古城代表西方文明,楼兰古城代表亚洲文明。两者貌似没有联系,而且学生对于这两座古城历史知之甚少。教师设计了时间轴,让学生找出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模块二第二单元语法教学时,课本上用时间轴呈现不同事态的比较,学生对于时间轴印象深刻。在此环节中,教师把两座文明城市的重要讯息呈现在一张时间轴上。这样,既能直观呈现出两座文明古城的崛起和衰败,又能让学生清晰看出这两座古城所处的历史年段。在学生完成时间轴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感知两座东、西方文明古城的历史。

3. 细读文本,感知文化差异

(1)学生重读课文,了解庞贝和楼兰古城的详细信息,并辅助以图片,让学生对比古城今昔。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提醒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感情变化。教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链,追问是什么促使这两座古城成为古文明的代表,又是什么导致他们失落的文明。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拓展性的文化链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以下是老师设计的关于庞贝古城和楼兰古城的问题链。

Read carefull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evidence:

student A: What can prove that Pompeii was a civilized and prosperous city?

student B: Why did Pompeii become a lost civilization? (Part E on Page 45)

student C: How was Pompeii preserved?

student D: How did Anns emotions change during her trip to Pompeii?

Read carefull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evidence:

student A: What can prove that Loulan was a civilized and prosperous city?

student B: Why did Loulan become a lost civilization?

student C: How was Loulan preserved?

student D: How did Anns emotions change during her trip to Loulan?

[设计说明]教师要善于开发和整合课外的英语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文化补足,使学生在秉承本国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更多认知、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因此,除了习得文本中的文化知识,教师还在读中环节进行了文化链接,拓展了基于文本的文化知识。在阅读庞贝古城的段落时,教师补充介绍庞贝人与罗马人抗争的历史,启发学生思索为何庞贝被火山吞没的原因,让学生对庞贝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阅读楼兰古城片断时,文本虽然提到考古专家斯文赫丁发现了楼兰古城的遗迹,却未涉及楼兰古城消逝的原因。教师提供了文化链接,增加了斯文赫丁对于楼兰古城消失的解释,即塔里木河的改道造成罗布泊的干涸,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覆灭。

(2)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时,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对两座古城进行比较。

[设计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语言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比较、对比等多种方式学习中外文化知识,实现将文化知识内化为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要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通,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華,积极发展跨文化沟通策略和能力,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于庞贝和楼兰代表的恰好是中西方文化,所以,教师设计了表格来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让学生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学习多元文化,感知东西方文化差异,最终形成优秀文化意识。

4. 切合学生需要,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在读后活动中,教师设问: 既然世界上还有很多食不果腹的人们,我们为何还要耗资去保护古代文明遗址?孰轻孰重?面对如此尖锐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很多学生给出了令人惊叹的回答。

Q1: Why is it important to study lost civilizations/archaeology?

Q2: What about all the people living in the world who have no food to eat and no place to live?

Q3: What has the world come to when the past matters more than the present?

S1: The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ncient civilizations that have disappeared.

S2: The money that has been given to researchers who explore ruins of the past could be better spent on helping poor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S3: …

最后老师做了如下的小结来提升: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admire cultural legacy(遗产) of our ancestors(祖先)

not repeat the same mistakes

have a long-term benefit for mankind

unite global citizens as a community

[设计说明]从知晓文化知识,到理解、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了文化品格塑造的多维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教学设计要遵循从兴趣到知识,最后到能力的螺旋上升原则。在学生已经储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初步感知到文化差异、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意识时,教师设计了高级思维问题,同时也是切合社会实践和满足学生需求的问题:为何要耗资保护古文明遗迹?

对此学生众说纷纭,见解不一,这正是教师想看到并想给予学生点拨的节点。老师通过逐次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剥开现象看清保护古代文明的价值,让学生真正明白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价值。即:古代文明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指引我们在未来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全世界要联合起来,保护并尊重古代文明遗迹, 因为这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宝藏。

5. 迁移创新,塑造学生文化品格

How to preserve human civilizations around us?

[设计说明]在内化知识、塑造文化品格的路径上,教师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基于社会实践的活动。教师先让学生讨论,然后阐述世界上有哪些文明古迹需要我们去保护。这样发散性思维的话题,是希望能让学生跳出课堂,置身到广博的世界范畴,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由于学生身处南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正在遭到破坏,明城墙是其中之一。为了能让学生的文化意识回归到身边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如何保护明城墙的范文,让学生的文化品格在我们身边的情境中得到塑造。

三、教学反思

该课践行六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设计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主线,主人公的感情线为辅。教师在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时,关注了文化意识培养的情景依附性和社会文化性原则,创设了蕴含社会文化内涵的情境。在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时,遵循文化意识培养的多元融合性和实践建构性原则。在迁移创新活动中体现了文化意识培养的切适需要性原则。总之,这节洋溢着浓浓文化味的课程,把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真正在文化品格塑造的过程中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贾传安.利用图表的英语语篇策略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6).

[4]李静.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功能的定位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5]梅德明.绘制新时代基础外语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蓝图[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4).

[6]王蔷.促进英语教學方式转变的三个关键词:“情境”“问题”“活动”[J].基础教育课程,2016(3).

[7]赵文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尝试[J].英语学习,2017(6).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