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优化语文教学设计

2020-06-21刘克叶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刘克叶

[摘 要] 以小学语文为例,探讨精准教学目标对打造优秀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从要正确把握教材、精选目标设计、依据学情生成目标三个角度确定和优化教学目标,提升语文课堂实效。使教学目标更好地发展和服务学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之“眼”,能反映出整个教学设计的优劣,并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课堂评价。只有精准地确定目标,才能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在课堂落地生根。

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等复杂特点,使得语文教学目标的精准确定显得非常困难,呈现出“千人千面”的不同面貌,同样一篇课文,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不仅内容迥异,目标设计也大有不同。也出现一些“令人堪忧的现状”:目标模糊不清(大而无当)、目标程度不当(难度过高、过低)、目标达成标准笼统(表述不严密)、目标定位不准(偏离课文主题和学生实际)难以实现等。也有教师喜欢借助自己的理解和爱好随意发挥,对于目标的确定缺乏缜密思考和仔细推敲。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和达成程度,本身又具有难以测量、可操作性差的特点,因此,教学目标在设定上呈现出纷繁芜杂、随意性的特征。这都使得教学设计难以在课堂中实现,导致课堂教学散漫、低效。

对于如何精准确定目标,让语文教学设计落地生根,实现高效课堂,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大处着眼,把握教材定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且使之贯穿课的始终。”对教材把握不准导致目标不够精准,混乱不清;也有教师在构建教学设计时往往重设计教学过程轻目标设定,轻教材分析,导致目标与过程背道而驰。一切教学设计的初衷应当是回归教材本身,从大的方向开始,从把握教材出发,才能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有了目标的引领,才能有优秀的教学设计的产生。

(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定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的教学方向指引。课标对如何充分把握教材,明白小学六年要完成什么教学目标,达成什么样的教学任务,进行了概述:按年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做了学段分类指导,同时辅以内容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进行了分类指导。例如:一位教师针对苏教版二下课文《台湾的蝴蝶谷》,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默读课文,感受蝴蝶谷瑰丽而壮观的景象。”乍看没有问题,仔细推敲,这与课标对二年级孩子阅读能力的训练不符合,存在阅读能力拔高的问题。在阅读方式上,1~2年级只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4年级要求“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5~6年级要求则是“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这种目标确定的差异,是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能力发展水平做出的科学判断。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明确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才能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做到胸有成竹。

(二)要认真分析教材定目标

课程标准也为教学提供了大的方向指引。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何精准确定,落到实处,要建立在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材即是资源。教师要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练习7口语交际话题是《七嘴八舌話环保》,这一课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笔者首先研读《七嘴八舌话环保》教材的文本内容和插图,发现关注生活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是教材价值取向,同时教材要求这一切要建立在学生调查、记录的基础上,对家乡的环保工作提出建议。课前调查、了解、收集环保方面的资料,填写调查表,可以使课堂讨论言之有据,学生也能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可述。教材建议的实施过程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三)借助“助学资源”定目标

教材的编者也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助学资源”,教参和教材本身含有丰富的助学资源可利用、可挖掘。“助学资源”有直接资源和隐含资源:直接资源包括教参中教材编者直接提供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和作者介绍等一系列材料,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助力教师精准确定教学目标。隐含资源,指的是如单元主题、插图、注释等,也能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目标设计。实际上,这些“助学资源”开发利用,是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位教师将本课情感与态度目标定位“感受珍珠鸟的可爱,体会我对珍珠鸟的爱护之情。”仔细分析教材,发现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珍珠鸟》)在情感目标上,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共同主题:信任。因此,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目标的设定为“感受我和珍珠鸟之间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更为妥当。笔者认为,就一套比较成功的教材而言,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助学资源的导向作用,教师可以正确地解读文本,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熟悉且有相当准确的把握,甚至烂熟于心,才能确定好课堂的训练点,恰如其分地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教材分析的过程,也是对教学目标的可行性论证过程。

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小处着手,优化目标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在确定目标时,教师应当跳出思想的桎梏,立足教材同时,在课例基础上进行有效甄选和拓宽,发挥语文的各项功能,精选优化目标设计。

(一)要精选、优化目标设计的“点”

教材文本内容很多,而且一般具有多元化的教学价值,从不同的维度往往能进行不同的解读。因此,目标的设定就具有多种可能性。然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需要的是关注课文的课例作用,大胆取舍,精选目标设计的“点”,尽量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有所收获。如:六年级课外阅读文本《皇帝的新装》在教学中教师可挖掘的“点”颇多,教学目标的“点”可以这样设定,如“品味人物形象”“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愚蠢是受骗的根源”“体会故事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等等。根据课外阅读课本的编排,这篇文章选录在有关想象的一个单元里,教师将阅读的目标设定为即“通过阅读童话,知道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故事说明道理”,这样的设定找到了适合学生年段能力特点的“最佳生长点”,是精准恰当的。只有围绕“最佳生长点的”目标,才能使教学设计在课堂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的主线,同时也形成了一条言语的理解、生成、生长的主线,能给学生充分的语言空间、情感空间和智慧空间。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推敲》,本校一位老师将本课目标设定为“联系文本,品悟诗中“推”“敲”二字的秘妙之处,学习“推敲”语言文字的方法,结合积累词语提升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以《推敲》课文训练“推敲”语言文字的功力,品“推敲”之秘妙,提“推敲”之能力,这位教师的目标设计不可谓不精妙!也很好地诠释了教师如何依据文本特质设计目标训练点。

(二)要规范、精简目标陈述语言

精准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当进行过整合优化的,是相互渗透,而不是割裂呈现的;这样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以三位教师对苏教版五上课文《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所做的教学设计为例:

第一位教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具体的细节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中主人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第二位教师:

1.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从而理解“爱如茉莉”。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爱的真谛。

3.品读关键字词,引导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

第三位教师:

1.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

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

仔细品味以上三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不难发现,第一位教师目标设定相对粗糙,它的问题在于:一、二课时目标划分不清楚,“认读生字词”应当是第一课时的目标,不宜放在第二课时;“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中主人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心有灵犀的爱”仅仅关注了对课文内容理解上,缺乏深入探讨和能力训练。一堂課的课时目标也往往不止一个,从三维目标的角度一个个罗列出来,分不清重点、主次,导致目标与目标割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被剥离,出现目标多、花时多而效率低的情况;第二位教师关注了认知目标,但缺乏训练能力的目标,同时目标中第一条中“理解‘爱如茉莉”和第三条中“感悟爱的真谛”内容上重复,可以合并为一条,进行整合优化;第三位教师的目标,“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这条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生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可测量性。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应该说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抓住细节描写去阅读文章的语文能力已初步形成。

所以,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当是依据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指引,在对教材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甄选优化,做到规范、明确、具体、可操作。

三、“为伊消得人憔悴”——依据学情定目标,把握生成

语文课之所以成为低效、枯燥、重复的课堂,让学生感觉痛苦,或许是由于学生已经会的东西,没有兴趣的内容,老师反复讲个不停,而最需要老师引导的部分,教师却又把握不住,或者视而不见。要让课程知识转换为学生的主体知识,教师一定要学会分析学情、精准目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教学目标的确定同样如此,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才能精准、高效。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目标。教师要思考: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怎样选择适合学生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如何观测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的兴奋点会在哪儿?通过什么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能力探索程度多深为宜?如何评价学生?怎样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学生感悟肤浅的让他感受深刻,这样才会让学习真正发生。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小儿垂钓》)的教学目标之一为“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目标的设立显得多余,因为两则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清晰简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词语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内容根本不成问题。

面对一篇篇课文,不是所有的知识点我们都要教,也不是所有的能力训练点我们都要抓。而是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出发,有选择性地教。我们要从中“剥”出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语文知识。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性地教,选择性地教,创造性地教,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另外一方面,目标的设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在教学对话中动态生成目标,有效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看似简单的背后暗藏深意。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伊始,都应审慎确定教学目标,让目标在“在课堂可为处发力”,把教学目标转化为饶有情趣的课堂活动,才能使教学设计在课堂落地生根,打造高效课堂。至此,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能力才能提升,课堂才会精彩,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自我建构才能真正开始。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姜有忠,徐婷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周刊,2008(10).

[4]王道俊.教育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