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抽象思维 注重数学推理

2020-06-21章小超刘继业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小学数学

章小超 刘继业

[摘 要]数学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课标”中的核心词之一,它是赋予数学教学一项十分重要和长期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根本所在。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特别注意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培养与发展,将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忽略推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不应急于求成。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情推理;演绎推理;语言表述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强调:数学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在分析事物时抽取事物最本质特性而形成的概念,并运用其概念进行推理、判断,其思维形式是概念组成判断,用判断组成推理。由此可见,抽象思维本身就涵盖推理;而推理则是思维形式,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数学离不开推理。

推理能力,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词之一。“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律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律、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时应特别注意: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学推理,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具有阶段性,某一知识弄“懂”学“会”了,技能也熟练了,可以暂且临时“搁置”,接着学习其他知识,知识是一章一节学习的;而抽象思维和数学推理的发展,不具有阶段性,也不存在一章一节,是持续长久的,是长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推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

一、敢于猜想,发展合情推理

著名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先导,数学同样离不开猜想。费马的猜想产生了代数数论;四色猜想[2]解决了地图着色难题;众所周知的“任何不小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的形式”,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猜想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固然,数学猜想是以一定的数学事实为依据,包含着以数学事实作为基础的想象成分;没有数学事实作依据的随心所欲胡乱“猜想”,不能称之为数学猜想。“先猜后证──这是大多数的发现之道。”也正如胡适先生的治学名言所说,对于數学的“大胆猜想”,还必须得“小心求证”。

在小学,通常是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一些规律,猜测某些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这种合情推理,它就是本着基于数学中一些现象或事实为依据的,并非是臆想或胡思乱想。

例如,笔者在教学长方形中长、宽的变化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学生猜猜看:“用20根1厘米长的小棒围长方形,怎样围它的面积最大?”“长6根、宽4根小棒;长、宽都是5根小棒……”“那就围围看!”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活动,围图中还不时小声议论,教师选择其不同的围法展示在大屏上,让学生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动手围图、观察比较,尝试画图、计算面积等活动,得出:“长和宽都用5根小棒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比较不同的围法还发现:“长方形中长和宽的改变,面积也在变化。”“是怎么样变化的?”“在长方形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图形越‘胖,面积越大;图形越‘瘦,面积越小。”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哦,你的意思‘胖就是指长方形图形有点接近方正,而‘瘦就是长方形图形拉得很扁平、很长,是吗?”“是的。”“为什么会‘胖起来的?”“是因为长方形的长与宽很接近”,“那‘瘦的原因呢?”“就是长与宽相差很大”。从而得出:当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时,长与宽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反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纵观上述学习过程,经历猜想、验证(求证),最终推得:“当长方形的……时”,即指所有长方形都具有这一特性,此乃可谓是合情推理运用的“典范”。

二、运用定律,培养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不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但也不仅仅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可以从个别到个别,从一般到一般;而归纳推理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演绎和归纳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

例如,笔者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提问学生:“怎么验证‘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的结论?”学生立刻会想到举例验证,“那你们觉得要举例多少个比较合适呢?”有的学生说“至少几十个”,有的学生说“要无数个”……举例验证就是由个别到一般,这是归纳推理,但这里的归纳推理,则前提都是真的,这又属于演绎推理的要求范畴,是一个必然得出结论的思维推理,看似归纳推理,实为演绎推理,归纳与演绎互补,紧紧相连。

再如,笔者教学“倍数”时,让学生写出3个连续的自然数,求出这3个自然数的和,并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举例计算,给出了肯定回答。在此基础上,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任意的连续3个自然数,中间的那个自然数可以用[a]表示,则另外两个自然数分别是[a]-1和[a]+1,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就是[a]-1+[a]+[a]+1=3[a],因为[a]是自然数,3[a]一定是3的倍数,结论是必然的,实质上更符合演绎推理。同时,在大量实例基础上归纳得出,又用字母表示的方法进行了演绎推理,形成一条公理。

三、多种形式,应用合情推理

学生基于既定数学事实,或已有数学经验,或直觉感知,给出数学中某种结论后,一般会自我举例进行验证,发现没有反例之后,就确认结论是成立的、可靠的。固然,学生所举正反之例,一定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此时的结论从理论说,并非一定成立、可靠,但这是由于小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和所掌握知识的局限,无法也无力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画图、实验等多种形式,尽最大限度增加和丰富结论的可靠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34]等于[68],还等于[912];[14]等于[28],还等于[312];[24]等于[12];[48]等于[24],还等于[12]……紧接着,引导学生猜测并验证:[12]会和哪些分数相等?[69]呢?学生在折纸涂色、计算结果、画图直观等多种形式验证的基础上,凭借经验、归纳类比,由此及彼,合乎情理地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四、语言表述,训练推理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成果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是内核,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共同发展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以此训练和发展其推理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中三边关系时,先让学生在长短不一的8厘米、4厘米、5厘米和2厘米4根小棒中,任意选择3根去围一个三角形,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围三角形发现:分别用8厘米、4厘米和5厘米与2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3根小棒,都能圍成一个三角形;而分别用2厘米、8厘米和4厘米与2厘米、8厘米和5厘米的这3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是什么原因呢?把你所围图形的其中两条边加起来与第三条边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计算其中两边的和,并比较边与边之间的关系:8+4>5,5+4>8,8+5>4;2+5>4,2+4>5,5+4>2;虽2+8>4,8+4>2,而2+4<8;同理:2+8>5,8+5>2,2+4<8。“怎样用语言表述你们计算比较的结果,会说吗?说说看。”再将学生操作、计算、比较得出的思维结果,整理后用语言加以呈现:“只有在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否则就围不成三角形。”这是运用了合情推理,其本质上是演绎推理,它的前提蕴涵着结论的必然成立,前提和结论之间存有因果关联。最后,将学生推理得出结果的“原始”语言表述,逐步引导为用精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总之,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课标”中的核心词之一,是赋予数学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根本所在。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舍本求末,“只教知识”,而忽略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小学数学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有效运用合情推理,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归纳、类比、联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
例谈对小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