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应关注“五重”
2020-06-21陈智文
陈智文
[摘 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古诗词,因为时空隔阂、语言变化,难免与学生心理有一定距离。由此,古诗词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意趣、还原意象、体会意境、感悟意蕴、适度拓展,引领学生感受中华古诗词的意趣美、意象美、意境美、意蕴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意趣;意象;意境;意蕴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来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陶冶诗意情感、积淀诗意智慧、习得诗意思维、涵养诗意气质、成就诗意人生,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与训练体系的构建》讲座中指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篇幅达到129首(篇),较原来数量有大幅提高。其中,古诗词又占了主要部分。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实古诗词教学呢?笔者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谈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重意趣
意趣,即“意味”和“兴趣”。儿童皆有缪斯天性。学习伊始,当以兴趣为先,古诗词更不例外。《元日》一诗的教学,教师先播放央视公益视频《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故事》,引导学生畅谈感受,进而激发情感:“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传统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元日》。说起过春节,你们最喜欢做的是什么呢?”此时,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贴对联,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此时教师话锋一转:“那么,古人到底是怎么过春节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诗中寻找答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古诗,都会读了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读准字音,关注停顿,还尝试以“平长仄短”的方式,配上相应的曲调尝试吟诵,趣味盎然。于詩词课堂,或聊天,或故事,或视频,或歌曲,激发意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二、重意象
意象,是诗词中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诗词教学,尤其要重视将意象还原为画面,还原成场景,还原成情节,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命图景。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这里的“画境”和“戏景”不妨理解为“场景”。
《元日》一诗,描绘了多个喜庆的春节场景。“爆竹声中一岁除”,让人仿佛看到一群天真的少年正在燃放鞭炮,“噼噼叭叭”的响声,烘托出年的喜庆;“春风送暖入屠苏”,暖风吹在身上,喝着除夕夜用屠苏草浸泡的酒,既能活血又能祛除瘟疫,何等快活;“千门万户曈曈日”,眼前所见,皆是千家万户都沐浴阳光之下,一派温暖;“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忙着贴上新对联,求福避祸,用行动迎接新一年的好生活。教学中,学生借助注释,一边理解诗句的意思,一边想象诗句中所隐藏着的场面,还原诗歌意象,融古通今,眼前呈现一幕幕场景。以字词为骨肉,以想象为翅膀,还原意象,就是在语言中“徜徉”,就是在文字中“走个来回”。
三、重意境
唐朝诗人王昌龄在《诗格》有言:“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即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境和意象联系紧密,但又不等同于意象。意象是具体的,意境超意象外;意象是局部的,意境则涵盖整体;意象多为客观,然意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氛围,一种心境,它依托意象又超越意象。
《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然文学作品的创作恰恰相反,需要调用丰富的感觉器官,带领读者进入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具体来说,就是激活“六根”。“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调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意识系统,把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碰到、想到的写下来。《元日》一诗,王安石以炉火纯青的诗歌语言,将读者带入了喜庆的春节气氛之中。耳边听到“爆竹声声”,身上感受“温暖春风”,开怀畅饮“屠苏美酒”,目光所及“阳光普照”,忙上忙下“喜换桃符”。听、触、尝、看、行,短短的28个字,串联起传统春节习俗的热闹与祥和,自成一种境界。
四、重意蕴
和“意境”相比,“意蕴”更多地指向诗词内在的意义或者含义,聚焦诗词作品所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果不懂古诗词托物言事、托物言理、托物言志的特点,就很难真正欣赏古诗词之美。曹植《七步诗》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只是在描写“豆”和“釜”那么简单吗?你能说张九龄《感遇》的“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只是在写三只鸟吗?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品悟诗词意蕴,往往需要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知道,王安石创作《元日》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49岁,那一年,他被任命为宰相,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他一心想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因此推行了管理国家的新政策。这年春节,当王安石看到家家忙着过春节的喜庆场面,联想到新政策开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将诗歌教学再推进一层:王安石仅仅是在描写春节的喜庆气氛吗?通过讨论,引领学生领悟诗句所表达出的王安石“除旧布新”的政治理想、强国富民的抱负以及乐观自信的情绪。
五、重拓展
以“个体”方式存在的古诗词,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度拓展,以起到“以一带多”的目的。江苏常州的丁雄鹰老师整理出的“跟着古诗游中国”阅读地图颇有趣味。这份“阅读地图”将古诗分为古城、名山、灵水等主题,根据古诗的不同地理背景进行分类。例如“古城”系列,下分西安、南京、洛阳、苏州、扬州、边塞等,而后“西安”名下选择了《长安秋望》《少年行》《登科后》等几首诗,集中阅读及教学。这种方法需要有个宏观架构,一线老师的教学,更多可以从所执教的那一首诗词生发拓展开去。
(一)以主题拓展
《元日》一诗围绕“春节”展开,可以拓展同题材的诗词作品,如陆游的《除夜雪》、刘长卿的《新年作》,还可以拓展补充和“春联”有关的文章,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一课。
(二)以作者拓展
学完《元日》,可以拓展学习王安石《登飞来峰》《泊船瓜洲》等诗,进一步感受王安石诗词中深刻的意蕴及用字的精妙。
(三)以学法拓展
在《元日》一诗的教学中,师生共同提炼出欣赏古诗韵律美、场景美、文化美的“三美”策略,就应学以致用,将学法及时运用到《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歌的学习中。
只有进行适度地拓展,以点带面,古诗教学才能“由浅入深”“由薄入厚”。而这,恰恰考验着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和教学智慧。
意趣,在诵读与互动中,让课堂充满诗趣与童真;意象,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引领学生品味一幕幕风格别具的生命图景;意境,在独特的主题氛围中,解读诗人的别样心境;意蕴,感悟诗词的理性内涵,给予学生生命的感悟;拓展,开阔学生宏大的文化视野,奠定生命的厚重底色。关注“五重”,让古诗词教学走向厚实与丰盈。
[参 考 文 献]
[1]王崧舟.为诗意人生:中国诗词教学的化境[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7(4).
[2]孙双金.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7(8).
[3]丁雄鹰.“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的开发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7(3).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