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有效时间管理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2020-06-21郑丽华
郑丽华
摘 要 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高中生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的要求为依据,结合高中生有效时间管理应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指导高中生构建有效时间管理二维模型,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本研究的高中生时间管理数据是通过对汕头市四个区8所中等层次高中的955名学生进行问卷星问卷调查获得。中层生是主流群体,对这个层次高中生时间管理现状和策略的研究具有普适意义。
关键词 时间管理 有效时间管理模型 重要紧急四象限模式
2012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到“要有时间管理意识,高中学生需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1]。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自我管理”隶属于“健康生活”维度中的一项,当中规定“要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2]。
Lakein最早阐释了时间管理的概念,即人们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排序。他将时间管理划分为确立目标、按优先级排列任务、安排工作空间及决定实现各个计划的方式四个方面。他强调将任务的重要性与时间、可利用资源有效结合,制定计划和进度表[3]。
从教育部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论述和Lakein对时间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高中生有效时间管理应该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高中生应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很重要;第二,高中生应该知道时间管理的方法,会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第三,高中生应该知道如何制定计划并合理安排时间执行,能够评价时间管理的实施效果,有针对性地调整计划,力争达到最好的实施效果。
本文以汕头市八所中等层次高中的95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70道时间管理问卷题对他们的时间管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本研究尝试指导高中生构建有效时间管理二维模型,并在时间管理中结合重要紧急四象限模型来提高时间管理效率。
一、高中生时间管理现状
为了便于研究学生校外自主安排时间现状,本文重点针对参与问卷的459名走读生进行分析,剩下的596名内宿生的时间管理作为参照。参与问卷的高中男生为159人,占34.64%;女生为300人,占65.36%。在校期间,不允许带手机到校的学生人数为197人,占42.92%;允许带手机且可以自己保管手机的学生人数为213人,占46.40%;允许但要求上交统一管理的学生人数为49人,占10.68%。部分学生在校时间的有效利用会受到手机的影响。
通过对学生听课状态的调查,发现76.25%的学生能专注地听讲并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或尽力去听并记下老师板书的内容,17.21%的学生想听但经常不能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6.54%的学生听不懂或不能专注听讲。将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定为5.3小时(8节课,每节课40分钟),由学生评价自己的有效利用时间:5小时以上占9.37%,4~5小时之间的占29.41%,3~4小时之间的占33.12%,2~3小时之间的占17.21%,1~2小时之间的占6.75%,1小时以下的占4.14%。平均有效利用时间为3.5小时,上课时间的有效利用率为66%。
通过对学生中午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有47.06%的学生固定午睡,46.41%的学生感觉困倦才午睡,6.53%的学生不午睡。除了睡觉,54.06%的學生主要利用中午时间写作业,27.21%的学生自由学习(如课外阅读、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等),13.07%的学生使用手机玩游戏,5.66%的学生选择做其他事情。
通过对学生下午放学后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有22.87%的学生7点前开始写作业,38.13%的学生7~8点开始写作业,15.25%的学生8~9点开始写作业,9点以后或做完其它事(如玩游戏或社团任务等)后才开始写作业的学生占23.75%。1小时内完成作业的学生占11.11%,1~2小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占35.73%,2~3小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占32.46%,3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0.7%。完成作业的平均时间为2.7小时。
通过对学生晚上睡觉时间进行调查,发现有34.64%的学生11点前睡觉,11~12点之间睡觉的学生占49.24%,12点后睡觉的学生占16.12%。晚上的睡眠情况对第二天到校的时间会有一定的影响,3.49%的学生能提前1小时以上到教室,13.94%的学生提前半小时到1小时到教室,42.92%的学生提前15分钟到半小时到教室,27.67%的学生按上课时间进教室,11.98%的学生踩点进教室或迟到。
通过对学生节假日(含周末)时间进行调查,发现每天学习两个多小时的人数最多,与平时每天完成作业的时间基本一致。运动情况调查发现,40.96%的学生控制2小时以内的运动量,10.24%的学生每天运动2~4小时,3.92%的学生运动4小时以上,44.88%的学生很少规划时间运动。节假日使用手机情况调查发现,10.46%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38.34%的学生使用手机为2~4小时,48.37%学生使用手机超过4小时,很少使用手机的学生只占2.83%。由此可见,手机在学生节假日时间安排中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二、有效时间管理模型的构建
笔者尝试创建一个比较便捷的时间管理模型,并指导学生填写图1(以问卷调查中的时间利用平均值为例)。
高中生有效时间管理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校内外的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在时间管理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无用功。学生在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时,不仅要关注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还须要按事情的重要紧急程度来安排优先顺序。课题组指导一位高二选科后同学填写图2。
图2中的第一象限活动相对好处理,老师和家长也会督促学生按要求及时完成。对学生学习效能影响最大的是第二象限的活动,即重要但不紧急的活动,这些活动比较隐蔽,但是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影响比较大,比如学习短板的突破,学生很难靠常规学习自行突破短板,这时就应该合理安排时间来突破。第三象限的活动学生都知道不能做,但是要抵制需要较强的自制力。第四象限的活动主要是现在高中生有太多与学习目标达成关系不大的活动,因为参加太多活动而影响学习,给学生提供的处理方法就是降低标准或复用时间来提高有效时间利用率。学生在用以上时间管理模型和重要紧急四象限模型管理时间的过程中,还融合进一些新的时间管理方法,比如,新东方艾力老师的“三十四枚硬币管理法”,将自己一天可利用的17个小时按半小时划分,每半个小时看作一枚硬币,总结一天的时间有多少被有效利用,有多少被浪费了,如何让时间创造更大的价值?确保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优先完成、有效完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高中生有效时间管理模型的应用
1.改善高中生的时间管理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对于人的活动及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及指引作用,能够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行为与自己已有的目标进行对照和调整,从而达到实现目标的目的。因此洛克认为目标本身即具有激励作用,能够将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4]。
目标、效率和效能与高中生时间管理存在密切的关系。高中生在进行时间管理规划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目标问题,即明确该做什么事?有研究表明人们对于明确的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的完成情况最好,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时,首先应指导学生制定明确有效的目标。达成目标必须关注效率和效能,效率强调方法问题,即如何正确地做事让我们更快地向目标迈进?效能是追求的实施效果和绩效,也是衡量高中生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高中三年规划时,首先制定明确的目标,然后调动各种资源,选择合适的方法,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目标、效率和效能三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目标+效率=效能,即高中生时间管理可看作有效率地达成合理的目标。
课题组老师经过一年的行动研究,对部分有潜力的后进生进行目标制定与实施的指导,取得一定的效果。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主动性,首先要求学生改变的是学习习惯,课堂上要认真听,回家认真完成作业。在纪律上,严格管理学生手机,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迟到了也会加以惩罚,加强对学生的惜时教育。每次考试前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各学科要考到多少分,考试后如果哪科考得不好,引导他们去找原因。多开展有意义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策划、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图3是一位高一同学经教师指导有效进行时间管理后,一年里7次大考的成绩变化图。
2.优化高中生的时间管理流程
博恩·崔西说:“任何工作的困难度与其执行步骤的数目平方成正比。例如,完成一件工作有3个执行步骤,则此工作的困难度是9,而完成另一工作有5个执行步骤,则此工作的困难度是25,所以,必须要简化工作流程。”简化流程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5]。
在研究中发现,高中中等生在制定详细计划并落实为每日时间安排时有畏难情绪,因为他们觉得太繁琐,执行起来很麻烦,效果也不明显,很难持之以恒。本研究尝试为学生构建管理时间比较便捷的时间管理二维模型,大大简化了时间管理流程,提高时间管理效率。高胜绘制时间管理二维模型有助于他们提升专注力来完成各项工作。
3.提高高中生的专注力
日本时间管理专家桦泽紫苑提出以“专注力”为中心对时间分配进行思考,他将工作按专注性要求分为专注性工作和非专注性工作,在时间分配时要求根据人的生理节律,在大脑的黄金时间完成专注性要求高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6]。高中生绘制时间管理二维模型有助于他们提升专注力来完成各项工作。
为了提高学生上课听讲的专注性,课题组老师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和听讲专注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评一致性来监测学生听讲效果,努力提高学生听讲的专注性,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效果显著。研究表明,睡眠对专注力有较大的影响,学生晚上太晚睡,中午不午休,上课听讲很难专注,听讲效果明显下降。因此,我们建议学生中午休息20~30分钟,晚上专注力处于低谷时一定停止学习去睡觉。在管理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比上课提前1小时到教室学习,根据脑科学理论,这段时间身体和头脑没有经过高强度工作的洗礼,教室里人少,干扰也少,体力和脑力处于最佳状态,适合完成专注性要求高的重要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今后,我们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高中生时间管理二维模型,努力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高中生合理分配使用时间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2012-12-18.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https://www.docin.com/p-2162
518108.html.
[3] 杨若男.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干预对适应性的影响[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14.
[4] 张美兰,车宏生.目标设置理论及其新进展[J].心理学探新,2009(02).
[5] 张继辰.华为时间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7.
[6] 桦泽紫苑.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M].长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教育科研一般项目(2017YQJK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