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自然 尊重生命

2020-06-21冯国建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蝗灾武汉市两国

冯国建

【熱点材料】

2020年开局之年,真的很难。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扩散,形势严峻。

当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同步发生着一件又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

澳大利亚的山火烧掉了约1200万公顷的森林和草地,约13亿只动物被烧死;排放二氧化碳约4亿吨,对澳大利亚和整个地球的生态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

在东非的一些国家,大面积的蝗虫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粮食危机已经迫近。

还有西班牙大暴雪、菲律宾火山喷发……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要学会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考点链接】

1.湖北省的轮廓图、气候、资源、河流等。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重要的交通枢纽。

3.澳大利亚、西班牙的地理概况等。

4.中国的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等。

5.西亚、南亚地区的基本地理概况。

6.环境保护、板块运动等内容。

【提升训练】

1.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下列四幅轮廓图表示湖北省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山东省寿光市有一批蔬菜连夜驰援武汉,最佳的运输方式是(  )

A.铁路B.航空C.海运D.公路

3.武汉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下列关于武汉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最大的支流乌江,流经武汉市

B.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位于武汉市

C.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位于武汉市

D.铁路干线京九线与长江干流交汇的城市是武汉市

4.澳大利亚山火导致约13亿只动物死亡,其中包括考拉、袋鼠等特有动物。该国古老动物特别多的原因是(  )

A.粮丰林茂,自然条件优越B.尊重生命,保护意识强

C.地形开阔,地下水很充足D.环境单一,生物进化很缓慢

5.澳大利亚和巴西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都曾遭遇大火,损失很大。读下面两图,关于两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国都被南回归线穿过

B.两国都以热带气候为主

C.两国居民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D.两国首都都是本国最大的城市

6.气候干旱是导致澳大利亚火灾多发的重要原因。关于该国气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热带沙漠气候最广的国家

B.气候类型分布呈半环状分布

C.该国热带草原气候分布面积最广

D.以赤道为中心,气候南北对称分布

7.2020年初,澳大利亚大火和西班牙暴雪是世人热议的话题之一。下列关于两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国都是南半球的发达国家

B.两国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C.两国都是临海型的金砖国家

D.两国都有地中海气候分布

8.澳大利亚山火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对整个地球的生态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二氧化碳增多产生的后果主要是(  )

A.产生温室效应B.导致火山爆发

C.东非蝗灾严重D.光合作用增强

9.菲律宾临近中国南海,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原因是(  )

①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②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③处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④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下列四幅建筑物景观图与对应国家以及称号对应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中国—世界文明古国

B.②—西班牙—世界旅游大国

C.③—澳大利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D.④—印度—世界办公室

11.读非洲蝗灾严重区域和蝗虫主要迁徙路径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非蝗灾严重,该洲最高的高原是。

(2)西亚也是重灾区,该区石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海上运输石油,必经的海峡是。

(3)当前,蝗灾已经进入南亚地区,该地区北部是(地形区),与中国的(省区)相邻。

(4)南亚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水稻主要分布在。

(5)南亚地区由于季风进退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降水年际变化大,还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6)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呈现“”的格局;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D 6.B 7.D 8.A 9.C 10.B

11.(1)埃塞俄比亚高原

(2)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霍尔木兹海峡

(3)喜马拉雅山 西藏自治区

(4)小麦 印度东北部、西部沿海地区、孟加拉国西部

(5)西南

(6)南稻北麦 光照强,日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猜你喜欢

蝗灾武汉市两国
穿盔甲,慢慢爬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细雨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古老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太阳“跟踪”我
“两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