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文艺作品创作的“人民性”*

2020-06-21李向阳

艺术百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民性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

李向阳

(扬州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指在工作、收入、居住、社会保障等物质方面得到满足,更需要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才能使人民在寻常生活中安身立命。因此,怎样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已成为当下我们党和国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艺通过感性的审美,可以描摹、装扮出更有色彩、更有韵味的生活。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传播“美”,这种“美”能使人崇高,能引导人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文艺作品对于人民精神生活、文化素质的提升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当下,现实社会的文艺作品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奇特的怪象,功利主义、名人效应、新媒体炒作等,使得文艺离百姓越来越远,而成为少数权贵的文艺,也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作品应该属于人民,只有拥有“人民性”才能使艺术作品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出能够深深打动任何时代的每一个人的经典文艺作品。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赋予了文艺作品“人民性”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重要的转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会给文艺作品的创作提出新的要求。想要切实肩负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这一重要使命,就必须坚持“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创作的灵魂的原则,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并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创造出属于人民的文艺作品。

(一)“人民性”是新时代文艺作品的本体属性

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来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现出多样化的价值追求特征。从盼温饱变为盼环保,从盼生计变为盼生态,从追求物质利益开始到追求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种权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精神生活的需求在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而文艺是精神生活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它与美好生活的实现密不可分。心灵的充实、精神的满足、价值的实现以及心有所依、心有所向、心有所好是大众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幅好画、一部好电影,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在对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不仅仅是音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使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是无止境的,同时,人民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需求也具有时代性,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坚持文艺的“人民性”的原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才能不断得到丰富和满足。

(二)文艺作品的“人民性”在逻辑上具有多重属性

“人民性”从宏观上可以理解为:来源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服务人民。“人民性”概念最早出现在俄罗斯文学领域之中,1819年维严捷姆斯基在给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信中提出了“人民性”问题。马克思曾经在1842年发表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一文中提过“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后来虽然“人民性”三字本身并未在马恩著作中再次出现,但“人民性”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根植人民,代表人民利益,关注人民诉求,反映人民愿望,解决人民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马克思不仅从宏观层面明确诠释“人民性”,而且从人的个体性角度把“人民性”落脚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微观层面。《共产党宣言》中阐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关于“人民性”,习近平说:“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2]71-88。他说:“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文艺作品的“人民性”具有历史传承的特征

文艺的“人民性”是指文艺工作者通过文艺作品、文艺理论和文艺传播等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精神思想境界的特性。毛泽东同志在对文艺和人民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详细的论述,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而是为人民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文艺以工农为主体的思想。他指出,新中国的大众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3]209—211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地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地进步”。[4]224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5]618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并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三个方面对文艺的“人民性”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人民是文艺作品创新的根源,因此,艺术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艺术的创作必须脚踏实地,文艺创作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依靠人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最根本的方法,坚持写人民、演人民、让人民来评价,使艺术创作更接地气,作品更有生气。[6]1-4

二、新时代“美好生活”视域下提升文艺作品“人民性”的现实诉求

艺术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需要人们仰视的,如高大上的交响乐、歌剧、舞剧,一种是可以让人们平视的,人们喜闻乐见,参与其中,如现在的流行音乐、热门大片、综艺节目等,还有一种是让人们鄙视的,那些哗众取宠、低俗妩媚、甚至丑陋不堪的所谓文艺作品,也是全社会应该坚决抵制的。文艺的“人民性”要求那些可以平视的文艺作品应该更多一些,更优秀一些,但也更希望随着人民群众审美修养的提升,更多的被仰视的作品开始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平视。因此,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作为艺术作品创作的导向,努力提升文艺作品的“人民性”,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文艺的独特作用。

(一)强化“人民性”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一论断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出发,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重大而光荣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而其中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始终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着先导和引领作用。文艺繁荣与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始终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并已成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文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产生出反作用在影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但这些作用并非直接实现,而是间接地通过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变化而逐渐渗透,从而改变着现实社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需要塑造典型人物,使人们“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二)彰显“人民性”是文艺作品历史沿革的现实基础

艺术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凡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文艺都是最富生机与活力的文艺;凡是背离广大人民审美要求的文艺都是没有前途的文艺。文艺的人民性、社会性、专业性、创新性一直是文艺创作生产的基本法则,而“人民性”就是文艺最重要的属性。离开了社会和人民,文艺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既不完全是列夫·托尔斯泰讲的“表现自我”,也不完全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美即生活”,而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7]这是对文艺从本质上给予的规定,文艺创作是文艺家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文艺产品则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因此,文艺的“人民性”必须坚持文艺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思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是那个时代中人民生活的真切的现实表达。在中国唐代的一首《霓裳羽衣歌》之中,作品不仅规模宏大、技艺精湛,而且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达到了美妙无比的境界,代表了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水平和成就,但它后来只为宫廷服务,远离人民百姓,最后即也只能被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瓦舍”“勾栏”中涌现出来的“叫声”“小唱”“唱赚”及“鼓字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等说唱音乐戏曲表演等文艺形式所淹没。而中国各地流传下来的形形色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其艺术形式,才是基层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文艺作品只有深深地植根于广大劳动群众的广阔生活之中,生动结合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发展趋势,反映社会生活、历史时代,也才可能被人民接受,被历史认可。

(三)弘扬“人民性”是文艺工作者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

但凡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文学艺术家,都把人民摆在很高的位置。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一生的心血都凝结在对人民的讴歌上,他关注民生,用诗歌反映民间疾苦,被后人称为“诗圣”。鲁迅以其短小灵活的杂文,及时、迅速、全面、深刻地反映着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热切期盼着国民的自醒、自新、自强和争取自身的自由解放。作家路遥始终坚持“人民性”写作纲领,他提出作家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仅仅是外在形态的体验,而更要注重心理、情绪、感情上的体验。既要了解外部生活,又要把它和自己的感情、情绪的体验结合起来。”这既是路遥对创作的认识,也是其创作经验的总结,于是才有了传世佳作《平凡的世界》。冼星海和施光南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两位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作曲家,这是人民对音乐家所能给予的最高赞美。冼星海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外敌入侵的时代,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创作了《热血》《黄河之恋》《在太行山上》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性、人民性的音乐作品,尤其是《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了里程碑式的史诗作品。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很好地将时代精神与人民情感相结合,如《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反映了时代的美好生活,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冼星海和施光南虽然属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接受过不同的音乐教育,创作的作品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都心系祖国,反映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精神需求,激励着人民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因而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人民性”,并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文艺创作不能片面地投一部分人所好,以获取所谓的“人民性”。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也是早期“学堂乐歌”的创始人,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舞、儿童音乐剧,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歌舞学校“中华歌舞学校”,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抗战期间,他的音乐创作仍然主要着力于满足于一小部分人的奢靡生活需求,没有跟上全中国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而当时尚在他“明月社”的学生聂耳,却敢于公开发表文章批判自己的老师黎锦晖为歌舞而歌舞,抨击其“庸俗”,毅然跳出了那个温柔的小圈子,投身到真正的人民大众中去,创作了《卖报歌》《毕业歌》《大路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一大批讴歌中华民族和中国劳苦大众的歌曲,尤其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最后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聂耳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三、新时代文艺作品“人民性”的未来之径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标准上去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无论是阅读文学作品还是欣赏艺术作品,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或瞬间地感到物我合一,这都是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在发挥作用。而这都需要审美主体运用自己本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并把它加入到审美对象中去,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以“人民性”的审美观即站在人民大众的审美立场上去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也要求全社会注重人民大众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升。

(一)将政治意识作为新时代文艺作品的首要属性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感情、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只有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艺术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当代杰作。高远的立意、深刻的内涵,是一部好作品的关键。“人民性”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文艺作品的创作之中。近年来,文艺领域杂象丛生,深受不良风气的干扰破坏。有的从艺者放弃自我原则立场,以西方价值观念为标准剪裁中国人民的审美理念及判断;有的盲目追求市场、追金逐利,沾满了铜臭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有的偏离艺术创作规律,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制造文化“垃圾”;有的浮躁低俗、美丑不辨,甚至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社会等,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艺术工作者的世界观偏移、价值观缺失、人生观变味。对此,文艺工作者要切实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以强烈的时代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把握好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政治方向。

(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唱响中国好声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文艺工作者们首先要认清自己文化的基因,保持中国文化特性,彰显中国力量。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认为,文艺如果跟在人家后面爬行,亦步亦趋,如果爱着人家的爱,恨着人家的恨,西风吹得游人醉,却把他乡作故乡,丧失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艺术独立,就谈不上真正的学问和真正的艺术,更谈不上学问和文艺的原创与发展。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差异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初心和出发点,这就是文化的自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浓厚的人民思想基础和根源,其中有着对国家、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又充满着对平民百姓的怜悯精神,既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赞颂,又有着对社会不合理存在的批判。关于“人民性”的理论阐述尽管在当代中国时间不长,但在中国古代社会早已沉淀、形成了悠久的思想文化传统。央视有一档音乐文化节目叫《经典咏流传》,把中国古典诗词用音乐的形式给予崭新的表达,深受观众欢迎,该节目真正做到了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元素的有机结合,寓教于乐、让人回味无穷。但也有不少地方打着“人民性”的旗号,搞了投资规模宏大的艺术工程,结果往往变成了面子工程,领导脸上的真的是贴了光,可人民群众其实并不买账,如正在不断兴起的民族歌剧,有的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但真正的艺术精品却很少,往往上演几场就偃旗息鼓。至今老百姓记得的仍然是历史上的一批经典剧目,例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继承不是对原有文艺成果原封不动、毫无变更的因袭,而是根据时代需求和人民需要进行的批判性转化,是剥离了无益和有害成分之后的创新性吸纳。[8]1-13今天我们讲文艺的“人民性”,如何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好声音,就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以“人民性”为基础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文艺创作如何以“人民性”为基础创作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好作品,已成为当下众多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文艺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反映什么样的现实生活、用何种艺术方式表达已成为文艺“人民性”创作实践中常见的三个问题。关于文艺创作描写的主要对象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之中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即:写人民,描写的主体对象是人民群众。如何描写人民、如何反映他们的生活便又成为了文艺创作中的又一重要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当下越来越多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但是在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模仿抄袭、缺乏创新性以及作品快餐化、商品化等。面对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应该将眼光聚焦到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调文艺创作既要忠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既要凸显现实生活中积极、进步的因素,又要真实表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要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反映社会前进的方向和时代脉搏。习近平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我们当下生活的这个新时代已经不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代,而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1]1-5文艺工作者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生活现象抓本质的能力,[3]209—211深入群众、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扎根生活。[11]124-135采用何种方式表达人民意愿、反映群众社会生活,是文艺“人民性”问题中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好的艺术创作方式,虽然没有特定的模式可循,但是可以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借鉴与创新。毛泽东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民族形式问题,主张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2]500“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式,并坚持实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艺术民主,为文艺作品的创造营造开放的生态环境,营造积极健康的创新氛围,这为新时代文艺的“人民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湖南卫视最近推出了一档原创励志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在经历了首播的无差评好口碑之后,以高雅音乐、美声唱法为主的《声入人心》“火”得有些让人始料未及,那个历来被人们仰视的高雅艺术平衡地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其实,即使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如住房的装修风格、衣着打扮的搭配甚至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都无不渗透着艺术的光芒。新时代中加强全社会的美育教育,全面注重人民群众审美修养的培养与提升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新媒体从一出现就拥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即其“人民性”的体验尤为突出,已成为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媒体则更多地坚守在一种工具论的立场上。这一立场显然已无法适应当下民众对媒介生产的需求和期许。当前,“人民群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渴求日益强烈,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做好文艺传播工作,让低劣庸俗的东西少些再少些,让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品位的文艺作品多些再多些,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猜你喜欢

人民性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文艺作品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