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019年某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流行病学分析
2020-06-20
(北京市延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共卫生科,北京 102100)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1],尤其在夏秋季节,气温较高,食物中容易滋生各种致病菌[2],从而引起腹泻,是夏季肠道门诊最常见的致病菌,通过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可以早期有效的发现各种可能起源于食品的疾病,发现其致病因素,从而有效的避免或减少食品安全风险,2017年~2019年对延庆区医院和延庆区中医医院两家主要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病例进行主动监测,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延庆区食源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主,主要致病菌是诺如病毒,弯曲菌等病原体,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可以为本地区食源性疾病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对夏季肠道疾病的控制,保障本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17年~2019年延庆区医院和延庆区中医医院两家主要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所有数据均由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告,并经市区两级质控,区疾控中心对上报数据进行严格质控,确保上报数据准确。
1.2 食源性疾病及主动监测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1]。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是通过对特定病原体的监测,了解主要食源性致病体的流行病学分布和变化趋势。通过对患者和食品中食源性致病体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和比对分析,识别聚集性病例,指导病因性食品的溯源调查。另外,通过对患者和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进行药敏测试,掌握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耐药水平和耐药趋势,为耐药性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3]。
1.3 方法:延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具有采样和病例监测条件的延庆区医院和延庆区中医医院作为哨点监测医院,由监测医院的医生对怀疑由食品引起的腹泻患者(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留取粪便标本或采集用药前的肛拭子,并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登记其基本信息,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可能引起症状的饮食致病因子进行登记并作出初步诊断。留取的粪便标本需要冷藏保存并于24 h内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医院把发现的监测病例信息通过食源性病例监测报告系统把信息报告延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4 实验室检测:主要检测项目包括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及弯曲菌。检测方法严格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规定的操作方法执行。
1.5 统计学处理:把监测到的病例信息录入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导出为EXCEL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监测上报情况:2017年~2019年延庆区医院和延庆区中医医院两家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999例,其中男性568例(56.9%),女性431例(43.1%),性别比为1.318∶1,可疑暴露食品信息999条,占100%;全年采集标本病例999例,检出阳性标本206例,阳性率20.62%。
2.2 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 620 例,呕吐 341 例,发热196例,腹泻999 例。腹泻患者的大便主要为水样便 606 例,稀便338例,黑便1例,米泔样便2例,脓血便2例,鲜血样便1例,黏液便38例。每日腹泻1~5次428例,腹泻5~10次512例,腹泻11~15次22例,腹泻15~20次30例,腹泻20次以上6例。
2.3 时间分布:延 庆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主要集中在4月~10月,共793例,其中1月~3月病例数较少,4月病例数开始逐渐增多,病例数在 5月达到高峰,患病数达125例,11月开始逐渐减少,3月份病例最少,仅有27例。夏秋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见图1。
图1 延庆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就诊时间分布
2.4 年龄分布:在9 99例病例中,发病人数以20~40岁人群为主,占比例最高的年龄组是20~30岁年龄组,为207例,占20.72%;其次是31~40岁年龄组,192例,占19.22%,各年龄组病例分布见图 2。
图2 延庆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年龄分布
2.5 职业分布:延庆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的职业分布以干部职员为主,为 150例(占比 15.02%);其次是农民(占比12.81%)、家务及待业(占比12.31%),发病人数最低为民工7例(占比0.7%)。见表1。
2.6 可疑进食场所类型:在监测的999病例中,在家庭进食病例数最多为782例,占78.28%,餐饮服务行业、集体食堂、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等总占比为21.72%。见表2。
2.7 可疑暴露食品种类分布:在999例病例中,进食可疑暴露食品最多的为 蔬菜及其制品,病例数为358例(占比35.84%);其次为水果及其制品(占比20.32%)、肉及肉制品(占比12.61%),见表 3。
表1 延庆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职业分布情况
表2 延庆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进食场所类型分布情况
表3 延庆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可疑暴露食品种类分布情况
2.8 2017年~2019年3年间病例样本阳性检出情况:2017年~2019年共对99 9例病例进行了生物样本检测,总样本阳性检出率为20.62%。3年间的检出率分别为2017年346例,2018年332例,2019年321例,样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54%、17.17%及22.12%,阳性样本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χ2=3.638,P>0.05%)。见表4。
表4 2017年~20 19年延庆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样本阳性检出情况
2.9 2017年~2019年3年间不同致病菌检出情况:2017年~2019年共检测病例的生物样本999份,分离出阳性菌株210株(有4份标本同时检出2种致病菌)。阳性菌株中沙门菌39株,阳性率3.90%,副溶血性弧菌16株,阳性率1.60%,致泻大肠埃希菌101株,阳性率10.11%,诺如病毒25株,阳性率6.72%,弯曲菌29株,阳性率4.50%。2017年~2019 年沙门菌(χ2=5.19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副溶血性弧菌的阳性率(χ2=7.055,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致泻大肠埃希菌(χ2=2.21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诺如病毒(χ2=1.44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弯曲菌(χ2=2.98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2017年~2019年延庆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不同致病菌检出情况
3 讨论
食源性疾病是世上分布最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居各类总发病率的第二位,已成为全球性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安全问题[4]。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我国平均每年65人中就有1人罹患食源性疾病。延庆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从2013年开始正式启用,此次从食源性监测系统导出2017年~2019年监测数据分析,能更好的掌握延庆区食源性疾病整体的流行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病例主要集中在4月~10月,符合食源性疾病夏秋季高发的特征[5],这可能是由于4月~10月气温、湿度都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食物较易腐败变质。同时夏季人体肠道的防御功能下降,易感性增强[6],夏季生冷食品也是受居民青睐,如果食物贮存、加工和食用不当,便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7]。
在999例病例中,发病人数以20~40岁人群为主,总占比为39.94%,可能与其就餐地点和就餐习惯及人群社会活动有关系。病例职业以干部职员、家务及待业、农民及学生为主,总占比达50%,而主要的就餐场所以家庭为主,主要与家庭中食品安全危害认识不足,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饮食卫生有关[8]。提示我们防控重点在家庭进食,今后要加强对家庭就餐的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对厨房卫生的管理水平,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增强居民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可疑暴露食品最多的为蔬菜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占比达50%以上。这可能与夏季,天气炎热,生吃瓜果及凉拌菜较多,如果食物不能彻底清洗,就容易发生食 源性疾病。
2017年~2019年共监测病例999例,阳性检出率为20.62%。较泰安市(28.8%)低[9],较烟台市(19.80%)高[10],且3年来病例阳性样本检出率分别为22.54%、17.17%及22.12%,无统计学差异(P>0.05)。2017年~2019 年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弯曲菌各年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年来延庆区总体病例样本阳性检出率虽处在中等水平且较平稳。
综上所述,今后应充分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在发病高峰期提前预警,加大监测的频率和力度;加强对高发人群、高发月份、高发因素 的主动监测,为科学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11];利用多种健康教育形式开展食源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