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趣
2020-06-19计建平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情感教育。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更钟情于历史学科,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摭谈;历史;课堂;教学;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1-0036-04
历史课教学中的激趣非常重要,精妙运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之内化为学习动力呢?笔者就历史教学中的激趣方案例谈如下:
一、悬念激趣
创设悬念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一)课前悬念
在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逐一释疑解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教学“动荡的中东地区”时,先播放介绍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的纪录片,接着再播放美军军事打击伊拉克的短片,在视觉上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反差,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严重危害。当学生的情感聚积到临爆点的时候,提问:“中东地区为什么动荡不安?引起动荡不安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或途径来解决?”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由此与新课自然衔接并置身于中东地区特殊的环境氛围中,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学生的注意力被牢固吸引住,同教材的距离缩短了,为本课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二)课堂悬念
课堂中精准把握契合点,巧妙地设置悬念,既能汇聚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事件深刻内涵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例如:教学“郑和下西洋”时,当讲到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不单单是宣扬国威,还隐含有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的历史未解之谜时,学生对疑谜的探究兴趣非常浓厚,议论更是意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探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当问题的答案争论探究到昭然若揭的火候,教师再作适当点拨供学生参考。这样激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理解并总结了历史事件,又有利于深入探秘历史问题,增强了学生捕获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课后悬念
在课堂小结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思考。例如“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讲完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同样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只维持了短短的103天,史称‘百日维新,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留给学生课后去解决,学生会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的途径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这样,学生如果把问题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也就突破了,自然会悟出历史的发展具有曲折性的道理,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二、情感激趣
情感激趣,就是要求教师在创设的特定情境中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学生求知的动机和欲望,让学生与教材蕴涵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讲授“音乐殿堂的‘乐圣”时,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介绍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及其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然后用恩格斯对《命运交响曲》的评价,“要是你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来激发学生的冲动和欲望,紧接着播放《命运交响曲》烘托教学气氛,学生被音乐意境深深感染,此时教师抓住时机结合文本中的材料阅读进行德育渗透。问:“贝多芬成为‘乐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学习他哪些可贵的品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学生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启迪。
三、诗歌激趣
诗歌富有音乐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初中生都特别喜欢,也积累了数量可观的诗句。老师若把诗句引入课堂,能起到提神激趣,优化教學效果的目标。诗句在创设历史背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悟,增强历史事件的识记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文字载体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如讲解奴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时,可引用《硕鼠》《伐檀》《七月》等讲解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和奴隶们的悲惨生活,奴隶们憎恨反抗质问奴隶主的感情在诗句中力透纸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用诗句激趣,对历史的学习感悟会更深刻透彻,避免了历史课本纯叙述文字枯燥乏味说教的弊端。
咏史诗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完美概括和诠释,用此类诗句激趣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意趣。如章偈《焚书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王安石《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等诗句不但记载传递了历史事件信息,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读之使人回味无穷,意趣盎然。近代诗在历史课的激趣中也有不同凡俗的表现,如甲午海战可用丘逢甲的“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长征引用毛泽东七律《长征》,南京解放引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等。诗歌激趣能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和培养学生品读诗歌与历史相映成趣的能力。
四、影视激趣
影视教学是一种最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历史画面穿越时空再现出来,具有实现视觉与听觉综合观赏的功能,学生对此特别青睐,爱屋及乌的迁移效应增强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趣味。如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西安事变”“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等框目,教师可利用《长征》《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等影视媒体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再现情景,感受当时的气氛,增添学习历史事件的乐趣,激发情感,为学生便捷地接受更多的历史信息扩充容量。
五、活动激趣
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地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到其中去体验、感悟和探究,是培养和激发兴趣,展示学生才能的广阔舞台。
(一)分享故事
历史课堂上学生尤其喜欢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述。例如学习“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先用电子白板展示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闻鸡起舞”等,再让学生把其中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分享给大家,诱发学习愿望,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获取并掌握相关史实,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吸引和打动了学生,从而产生共鸣,达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演绎角色
演角色就是将历史事件通过创设历史情景,穿越时空隧道再现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事件的掌握来演绎历史,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为了表演得精彩和“入戏”,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深入挖掘和搜集信息,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素材来助力表演。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理解体悟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是一次艺术的再创作加工和实践过程。若要表演赢得掌声博得喝彩,就得想方设法地去感知历史,品读历史人物,组织归纳信息资源,揣摩体验扮演角色,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如讲“商鞅变法”时让学生扮演商鞅形象,体验变法者的睿智和雄辩才华。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可模仿孝文帝说服规劝鲜卑臣民迁都的境况等。由于表演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所以表演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达到了以演促学,以学促演目的,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三)编记歌诀
歌诀是为了便于记诵,按事物的内容精要编成的韵文或无韵但整齐的句子。它是经过艺术创造后的语言浓缩,是凝练出来的语言精华。由于其文词精美、排列规整,朗朗上口和易于记忆的优点,学生特别乐于接受和欣赏。教师要收集整理一些历史记忆歌诀,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进行因势利导的激趣,此举不仅能简约历史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西晋的八王之乱用“一(乂)跃(越)淫(颖)威(玮),两(亮)轮(伦)用(颙)尽(囧)。”一个字对应一个王,记忆印象更加深刻。如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期间开办的工业和对应的地点,学生容易混淆,记忆耗时费力还效果不佳,如果用 “‘安江福天轮开上汉阳”的歌诀来记忆,记忆成效自然会事半功倍。
六、音乐激趣
“音乐的魔力,是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列夫·托尔斯泰)正是这特有的魅力使音乐成了历史教学中进行激趣所不可或缺的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并应用这种资源,找寻音乐与历史文本的契合点,让音乐沁润学生的心田,使教学达到水乳交融,春风化雨般的良好效果。如讲赤壁之战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的画面,在雄伟悲壮的主题曲音乐中,学生被创设的意境所深深陶醉。在这种背景和创意的教学氛围中讲解,师生都会有一种轻松惬意的感受,收获的教学效果也一定是妙不可言的。如长征组歌、名著影视插曲、经典名曲等都可以如法炮制引用来进行激趣,在品味欣赏音乐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学习历史知识,增强教学情趣。
七、插图激趣
历史教科书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讲解好文本中的插图,利用插图激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深记忆印象。如讲“瓜分中国狂潮”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时局图》,分析黑熊、老虎、太阳、青蛙、老鹰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再对照插图旁的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进行比照解读,由于插图形象地寓意自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帝国主义者爪分殆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史实,将学生的爱国思想情感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迸发出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此刻对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渗透已是水到渠成,当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如日军空袭珍珠港插图与空袭珍珠港示意图结合起来解读,更契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教师只稍作适时地点拨学生就会顺理成章地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会更佳。历史课本中的插图都是编者匠心独运的精髓,特别直观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是激发兴趣的理想素材。
八、比较激趣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乌申斯基)历史事件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性,甚至是如出一辙的克隆版。对比激趣,就是将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历史现象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提炼归纳出共同特点,甄别辩识出个性特征,最终推理出符合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论断。对比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点燃灵感的火花,促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地亲近教材走进教材,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比较资源俯拾即是,如中国史中禅让制与分封制、郡县制的比较,秦朝与隋朝两个短命王朝的比较,“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比较,“百家争鸣”各学派的比较,开国皇帝与末代皇帝的比较等。世界史中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近代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俄、日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美国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之间的比较等。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比较,如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抗日战争与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比较,中国文明与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比较等不胜枚举。对比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学起来轻松,同时还起到了激发兴趣,发展智力,加深记忆的积极作用。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应精巧设计和安排,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永兰.让学生“动”起来 快乐学历史[J].文教资料,2011,(24).
[2]李素霞.激活历史课堂 让课堂充满幸福[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07).
[3]蒋春鸿.中学历史课堂的激趣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4]计建平.课堂教学十大“留白”艺术[J].今日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