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产业面向东盟合作发展新思考
2020-06-19覃圣云
覃圣云
【摘 要】广西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具有诸多优势,然而文化产业在与东盟合作发展方面却相对滞后,存在产业规模优势亟待提升、产业主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文化交流品牌优势,打造风格鲜明文化产品;加大与东盟文化领域人员交流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互联网+”模式文化产业发展等举措,推动广西文化产业面向东盟合作发展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文化产业;东盟;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5-0217-03
文化产业是指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及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通过文化的纽带加强交流,加大促进不同文化间相互沟通理解的交流项目开展力度,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持续、繁荣的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拥有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区位优势的省区,广西近年来积极拓展以东盟为主要方向的国际文化市场,持续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着力打造东盟文化产品交易集散地,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对外文化开放格局。
当前,随着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推进、中国与新加坡互联互通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开通,作为面向东盟、有机衔接“一带一路”重要门户的广西,“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开放发展新局面逐渐形成。如何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华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区,将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值得深入思考。
1 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现状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拥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京等12个世居民族。广西的原住民族为壮侗民族,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大批中原人进入岭南“与越杂处”。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多語言、多文字共存的文化格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文化、山水文化、海洋文化等方面独具特色。
从东盟的角度来看,东盟有10个成员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民族、宗教文化类型丰富。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仅以文化遗产为例,东盟地区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样,东盟成员国共拥有27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记忆,直观地反映了东南亚各国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在与东盟国家的文化联系上,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的多个民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广西各世居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与东盟国家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例如广西的民间艺术——音乐、桂剧、壮剧、师公戏等,均与东南亚地区同类艺术相似与相通。这些因素使得广西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产业合作与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多年来,广西一直积极搭建和完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在教育文化、影视、动漫、出版、游戏等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断加大,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元、高效务实的活动,合作交流内容不断丰富,对推进中国与东盟文化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合作共赢的局面逐渐形成。
2 广西文化产业面向东盟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虽然从地理区位、华侨资源、民族文化等方面来看,广西优势明显,但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广西文化产业在与东盟对接方面相对滞后,文化影响力在东盟国家中不强,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不够广泛和深入。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广西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2.1 文化产业规模优势亟待提升
广西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偏低,与东盟的合作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区域文化开放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8%。广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016年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46%,2017年仅为 2.36%,文化产业成为广西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 文化产业主体实力不强
广西文化产业领域小型企业居多,整体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企业运作效益不高。广西文化企业过于分散的组织模式、单一陈旧的经营方式,加之缺乏政府长期有效的资金扶持,因此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优势拓展东盟市场。多数文化产业主体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只能做个案,难以实现做大做强。
2.3 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行业类别来看,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广西文化产业中的传统文化产业,如生产类占比过大,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创意型、科技型新兴文化产业比重较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充分,消费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缺口;文化企业整体科技含量偏低,发展后劲不足;文化产品的原创力不足、品位不高、特色不够鲜明。
2.4 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不足
广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也较为滞后,对人才吸引力不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物,影响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广西文化产业面向东盟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与东盟文化合作发展的层次及水平
2018年11月,中国-东盟第21次领导人会议召开,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其中明确规定将继续鼓励双方人文交流与合作。广西应站在服务国家倡议的高度,发挥面向东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置于中国面向东盟国家国际文化合作的战略高度进行谋划,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优化区域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为促进与东盟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提升和增强我国国家软实力提供广西方案,做出广西贡献。一是政府部门应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产业发展全局的基础上,做好与面向东盟国家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相吻合的、契合广西实际的文化产业长期规划,从宏观层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整体合力。二是要大力拓展以东盟为主要方向的国际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大力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品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及有序竞争,将广西打造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中心、东盟文化产品交易集散地。
3.2 发挥文化交流品牌优势,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文化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
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契机,广西已形成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国际盛会品牌。此外,广西搭建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动漫游戏展、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中国-东盟(南宁)戏曲演唱会、“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中国-东盟茶文化论坛、“文化走亲东盟行”等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这些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面向东盟的文化合作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与广西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省部级论坛,是中国与东盟文化领域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品牌。南宁市于2014年启动的“文化走亲东盟行”活动,构建了广西与东盟文化长效合作机制,成为在东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广西声音的重要文化活动。自2012年以来,广西连续7年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合作共建活动,并与文化和旅游部于2017年正式启动共建工作,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和广西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3.3 加大与东盟文化领域人员交流力度,为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
当前,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力度不断加大,双方人员往来规模增长迅猛。2018年,双方人员来往已达5 700万人次,双方互派留学生已超过20万人次。目前,每周有近4 000个航班往返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旅游客源国。2019年,旨在为东盟青年精英提供来华深造机会的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启动,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设计实施的人文交流旗舰项目。当前,中国在东盟国家设立的文化中心已增至6个。2013—2018年,广西总计派出40多个代表团近千人赴东盟十国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这些推动人员往来交流和举措有助于增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一步推进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和民心之桥的培育,为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3.4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
2017年12月,广西发布《广西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对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游戏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高端文化装备业等多个文化产业门类均做出部署,希望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广西文化产业面向东盟合作发展也呈现日益明显的融合态势,特别是在特色文化与影视、旅游、会展等方面。据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信息显示,在影视产业方面,广西目前已与东盟国家合作拍摄了《海上新丝路》《光阴的故事》《再见,再也不见》等蕴涵中国和东盟文化元素的优秀影视作品,并在东盟国家举办广西电视展播周;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译制的《三国演义》等影视剧在老挝、柬埔寨播出;广西制作的动画片《喀斯特神奇之旅》《铜鼓传奇》在泰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在演艺产业方面,已由单纯的演出交流拓展到“文化+旅游+演艺”的全领域合作交流。例如,由广西艺术家与越南艺术家联袂打造的山水实景演出《越南往事》,于2018年在越南会安古城上演;彩调歌舞剧《刘三姐》走东盟演出于2016年正式启动,先后赴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演出,受到东盟观众喜爱。在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方面,华强方特集团首次以东南亚区域文化特色为背景打造的南宁方特东盟神画项目,是国内首座展示东盟国家历史文化的主题乐园,开创了中国主题乐园讲述他国民族故事的先例。该项目深度挖掘东南亚文化资源,将东盟文化与广西旅游相结合,形成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特色旅游文化示范标杆,促进了南宁乃至整个广西旅游产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3.5 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互联网+”模式文化产业发展
当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推动,新技术经济便捷的实用性及海量化的无国界传播,为广西面向东盟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便捷、经济的通道。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简称,具有“极高的速率、極大的容量、极低的时延”三大特征。可以预见,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5G与文化产业将碰撞出闪亮的火花,为文化产业带来广阔空间。2019年8月发布的《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5G带来的高速率、高体验、高智能的技术变革也为数字文化产业开启“新窗口”。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新型文化业态,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广西必须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依托文化科技创新,着力建设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加强文化部门、文化企业在数字化发展层面的沟通协调共享,运用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二次开发;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力度,以新兴媒体为载体,推动实现信息共享与文化融合,为跨区域、跨语言、跨文化的海内外用户提供国际化文化服务。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各世居民族间的文化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也存在差异性。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必然面临与东盟国家各民族多样化的文化相融合的问题。如何在文化产业的合作发展中通过磨合、互通,妥善地协调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争取最大限度地形成文化包容与文化认同,对国家和地区间可持续的良性的合作发展至关重要。
参 考 文 献
[1]谢卓华.“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对接东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3):34-38.
[2]王文俊.提升广西文化产业面向东盟的国际化水平[N].广西日报,2018-10-23(10).
[3]唐奇展,杨凤英.“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对接东盟文化产业合作路径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1):113-118.
[4]林昆勇.“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文化产业走进东盟问题研究[J].桂海论丛,2017,33(4):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