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

2020-06-19周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传统节日新媒体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这些节日久经岁月考验,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情感寄托,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节日文化拥有了便捷多样的传播途径和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冲击与挑战。辩证分析新媒体时代下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现状,将新媒体多元化的优势与传统节日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节日;文化传播

1. 新媒体时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现状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有“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元宵节;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还有“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的七夕节等。这些节日久经岁月的考验,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情感寄托,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复制和取代的。

中华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有其特定的传播方式,主要依靠人的空间移动、国家政令的颁布以及节日文献(如文稿、书籍)的传播来实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各种电子媒体、数字媒体普遍使用,使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逐渐主流化。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渠道和便捷的途径。一方面,文字、图片、影像等多元素融合的文化传播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另一方面,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传媒行业,利用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节日不再拘泥于固定的仪式,人们能更加快捷便利地获取节日相关信息和知识,为传统节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传播节日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新媒体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意义

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与春节一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由此可见国家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为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革新,都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格局,开启了新型文化传播环境。

从传播者和受众角度分析,新媒体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示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完成个性化信息推送,从而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相关文化部门和民间文化机构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推出手机APP软件等方式利用新媒体普及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提供各种资讯服务。许多综合性门户网站也会推出传统节日专题内容,提供节日故事、视频、节日小知识等,与网友在线互动。除了政府、企业和相关组织,普通大众也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通过各种各样的自媒体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些平台上,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是信息的制造者。受众通过社交媒体转发、分享,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裂变式传播,成为新的传播者。借助新媒体手段,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通过通俗易懂的解释和快捷便利的传播被更多人所接受,也让我们了解到同一节日不同地区在过节的风俗习惯上存在的差异,让我们得以领略多角度多视野下的传统节日魅力,对延续其吸引力和生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传播内容及传播媒介来看,新媒体的普及更是为传统节日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更能得到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的青睐。中国传统节日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春有春节、上巳、寒食、清明,夏有端午,秋有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有冬至、腊八、小年、除夕等。回溯传统节日形成的原因,大多与古人的原始祭拜、神话传奇故事及宗教相互关联。这些内容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价值。而新媒体时代的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情味和娱乐性,过节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各种仪式、庆典、民俗活动外,人们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在线参与节日庆祝活动。以国人最为重视的春节来说,新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多种线上过节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短信、微信、音视频聊天等交互性功能,传达春节的祝福,让身在异乡的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节日的喜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微信抢红包更是对传统压岁钱的线上延续,为过节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就连过年必看的“春晚”也与时俱进,通过手机APP软件“摇一摇”功能与五湖四海的观众线上互动,使人们共同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氛围当中。可以说新媒体传播为传统节日塑造了不同以往的过节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

从传播效果看,相较于传统媒介单一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发展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途径,打破了空间限制,丰富了节日内涵,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 新媒体时代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也面临各种冲击与挑战。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普及导致信息爆炸,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新媒体所带来的大量信息。人们每天被迫浸润在信息海洋中,被各种碎片化信息裹挟。在过多的选择与有限的时间之下,人们往往会挑选有意思、吸引人的内容。网络中娱乐性、庸俗性的内容泛滥,冲淡了主流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不再像信息匮乏时期一样能吸引人们的全部注意力,调动人们参与节日的积极性。人们更愿意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阅读热搜、头条等爆炸性新闻,沉迷于可以展示自我、人人都是主角的短视频平台,追捧各路网络平台主播等活动上,消解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便捷性。大量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文化的涌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西方节日大多宗教色彩浓烈,具有温馨浪漫的氛围,且强调众人参与、个性释放,与中国节日中传统的过节仪式和以吃喝为主的节日项目相比,更容易吸引年青一代的眼球,满足他们对新鲜、浪漫事物的追求。再加上媒体的过分渲染,造成一些青少年对西方节日的名字、日期和寓意了如指掌,却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认识模糊、一知半解。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部分青少年逐渐失去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利益驱动下,一些商家将传统节日与商业运作结合在一起,为传统节日增添以消费和享乐为主导的新定义,打造仪式化营销。随着消费欲望的升级,人们对节日的渴望被替换成对购物的渴望,在物质带来的虚假满足之后,节日的人文意味流向虚无。相较于以传统方式庆祝节日,人们更热衷于吃喝玩乐、商品促销。面对利益带来的冲击,传统节日如何增强其自身吸引力,让人们能够在购物的狂欢中沉静下来,去感受其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避免传统节日商品化、利益化,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4. 结束语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深远的教育意义。作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节日贯穿着中华文化整个发展历程,是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传播,虽然面临许多冲击与挑战,但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部分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利用新媒体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带来的独特优势,给中国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节日文化传播形式以顺应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让传统文化风俗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节日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宣传与渗透,更好地阐释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實质,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张勃.传统节日的全媒体传播[N].光明日报,2016(2)

[2] 趙娟娟,刘丹凌.新媒体语境下公共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出路[J].新闻知识,2014(4)

[3] 袁玮.新媒体语境下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重构与创新[J].今传媒,2016(12)

[4] 徐伟,郑景文.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新媒体时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J]. 新媒体研究, 2019(19)

[5] 许苗苗.消逝的节日——新媒体对传统节日的冲击播[J].2013北京文化论坛论文集, 2019(19)

作者简介:周兰(1990.09—),女,汉,安徽巢湖。职称 助教,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传统节日新媒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