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散记

2020-06-19崔源俊

美文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佳县榆林陕北

[韩国]崔源俊

深夜的12点,我在岩石山半山腰的窑洞前面茫然地凝视着对面的天空。漆黑的夜空上闪亮的星星给我一种与处处开着街灯而充满橘黄色的北京天空不同的感觉。在北京,关灯躺在床上就是汽车哗啦哗啦的刺耳声音,而现在,虫叫声像雾气一样围绕着我。寂静的夜晚,在榆林佳县,我回忆起我过去的日子。

二十六岁,怀抱着青云之志来到中国之后,已经过了四年。满腔热情的我不觉间到了而立之年,在梦想与焦虑之间度过了紧张的一天天。奔逝的日常中,我是不是错过了重要的东西?每天反复读文本、分析作品的生活当中,是不是因为陷于文字,错过了文字背后的实体呢?

第一次决心来华留学是本科三年级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课程之后。从清朝束手无策地被西方列强欺侮,接着展开的军阀割据、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新的世界秩序当中挣扎的中国知识分子搅乱了我的心情。也许我从汪晖所说的“反抗绝望”的鲁迅与当时知识分子的背影当中,朦胧地感觉到了我所要前进的道路。就这样,我想了解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与其中的人民,像被命运引领一样来到中国。

我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里的两大城市之一的北京留学。期待老舍《骆驼祥子》里老北京的胡同,期待政治中心地故宫、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想感受到北大、清华的学院生活及中关村一带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样的渴望中,北京与其说是幻想的空间,不如说是现实空间。尽管北京也有明清时代的历史悠久的遗迹,可是我来北京的时候所期待的和所感受到的不是几百年前的过去,而是中国现代城市文明。不仅北京,我去上海、广州与深圳等东部沿海城市的时候,我所期待的是民国时期亚洲第一的贸易城市的面貌与剧变的近现代历史现场,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高科技城市的面貌。

然而,关于西安,我想起与北京相当不同的印象。西安与陕西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现实空间不如说是幻想空间。在我脑海里,这里是《三国演义》里的英雄们讨伐董卓的地方,唐玄宗与杨贵妃谈恋爱的地方,发生安史之乱的地方,与李白、杜甫念诗的地方,是古代英雄们争霸天下的战场与各种传说故事的题材空间,但难以想象到作为目前的生活空间的西安。

2018年7月,我第一次来西安。已经通过各种文学作品,在脑海里充满着各种浪漫的想象,因此一看长安城南门雄壮的姿态就产生了好像我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的感觉。太阳落山时,骑着自行车绕长安城一周,观望老城区的各个地方,晚上的橘黄色的街灯一个个开了之后,逛一逛钟楼与回民街,吃羊肉泡馍与红柳枝烤羊肉等西安的各种小吃,很快沉迷于西安夜间的街道的魅力。第二天开始参观大雁塔、兵马俑坑、秦始皇陵等西安的最为代表性的历史遗址。在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坑里走着走着,看到了考古學者们正在工作的挖掘现场,在还没挖掘的秦始皇陵上走着走着,想象到埋在地下的秦始皇陵的面貌,感觉好像我成为考古学者进行探险和勘查一样,好像我成为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

短暂的旅行很快就结束了,四天三夜的西安旅行当中,我多少提高了对陕西的理解,且加强了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了解。可是我内心里另一边产生了可惜的心情,其原因在于,虽然通过西安旅行满足了我对西安的幻想性期待,但是感觉并没达到对陕西深层次的了解。其实我去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有名的旅游区,像摆好的饭桌一样很简单地接触到,可是同时代的、与我一起呼吸的陕西普通民众的生活藏在某处,因而摸不到陕西的坦率的面貌。

2019年六月,“孔子新汉学博士生”项目进行了对陕西的学术研修活动。我觉得这次活动是能够加强对陕西深层次的理解,因此连一秒也没有踌躇就申请参加,尤其这次的活动以陕北榆林为中心进行,因此期待通过这次活动能够看到丁玲、赵树理与孙犁等解放区作家所描写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抗战活动与土地改革的实际面貌。由于能够聆听社科院的赵现海老师与陕西诸位专家的讲解,因此,对这次研修活动的期待更大了。

到西安之后,第二天在西安交通大学与附近的酒店会议室聆听了对于西安与陕西的讲座。学习了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古代西安与作为“一带一路”的据点的现代西安及其重要性,不仅如此,还听到沙漠化与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与陕西政府对此的治理政策。由于多年在北京学习,我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较高,一直好奇除了北京以外其他地方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而通过这次的讲座,了解了陕西省政府为了克服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很长时间不断地出台政策,推行治理活动。

讲座当中,我对在西安的大学的介绍印象尤为深刻。以前不知道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上海的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到西安,此后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而且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一样,西北大学与从北平逃难来的几所大学一起形成西北联大,担当战时人才培养机构。回酒店搜了相关资料就发现了不仅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还有已故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也是在西北大学念过书的。我之前还以为内地的教育情况不太好,但亲自过来西安看实际情况就发现了,西北地区的学生们在西安能够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内心产生了以后有机会就想要与西安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想法。

翌日,我们坐飞机到榆林,再坐大巴到佳县。一到佳县马上就发现了建设在山腰的窑洞,这样的情景和其他地方确然不同,我的心就跳起来了,期待各种各样的陕北特色文化。赤牛坬民俗博物馆建立在窑洞里,在博物馆里看到民国以来陕北人民日常生活的各种面貌,从他们吃的谷物与家畜到油灯与衣服等各种各样的日用品以及医生诊脉的情景、制面的情景与杀猪的情景等,近一百年前后的陕北农村的真实面貌摆在我的眼前。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毛泽东选集、胶片与放映机等的展览品,我从这些东西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影子,从缝补了好几次的衣服中看到老百姓的艰苦生活,从胶带与移动放映机中想象到几十年前的晚上,全村人一起看电影的场景。然而,这些东西表示的并不是陕北的独特性,而是榆林与整个中国大陆的同步性。

太阳西下的时候在村中心的广场开始赤牛坬民俗表演,几十名佳县的村民表演陕北乡村生活的各种情景,由于佳县农耕文化发达,很多表演和韩国乡村的习俗相似,自然而然产生了亲近的感觉,但也有较为特色的部分,如结婚的情景有着陕北的特色,与之前在电影《红高粱》或者其他小说里所看到的不同,给我新鲜的感觉。看表演的时候,当地爷爷们也和我们一起看,他们请我与同学们坐在旁边,跟我们解释表演的内容以及陕北与佳县的文化,并要跟我们分享烟草,虽然我不抽烟且由于方言的原因沟通上有一些障碍,但是能够感觉到爷爷们对我的友好,不仅如此,村里的阿姨们给我很多枣子——佳县的特产,与当季的杏子,这是在北京没能感受到的朴素的人情味。活动结束后,坐在窑洞里的炕上再三思索了这一天,墙上挂着利用各种谷物完成的民俗画,这里的所有的都朴素,他们虽然艰苦,但是安分。佳县村民们对我们的款待与他们为了保存陕北文化而积极参与演出的热情使我感动,刚才的场景像照片一样刻画在我的脑海里。出去站在窑洞的前面回顾了自己这几年的留学生活,觉得也许真正的中国文化在此。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香炉寺。香炉寺位于香炉峰的峰顶上,黄河在旁边悠悠而流,远处不高的群山重重叠叠围绕着河水,好像进入到仙境,超越了世俗的压力,然而,比仙境一样的自然风景更吸引我的眼光的,是已经油漆剥落下来了的寺庙门牌上写着的“保我子孙”四个字,角落里以小字写着十多名制作门牌的信徒的名字,从简单的四个字当中感到真诚地期望家庭平安的心情。不仅香炉寺的门牌,还有附近的很多窑洞都挂着自己的门牌,每个门牌上都写着祈祷家庭幸福的成语,而且我们走巷子的时候,很多居民都从窑洞出来笑着观看我们,还亲近地送我们红绿的杏子,天真的小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这样的情景与北京完全不同,和首尔也不同,好像我之前几乎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感觉虽然别扭,但是很开心。

下午去汉学书院燕翼堂。2001年,陕西佳县文化馆的退休干部韩海燕先生创办了“义塾”,给佳县的孩子们免费提供教育,而且与公立教育不同,保持传统儒家书院的教育方式,奖励学生以自学来进步。由于佳县位于偏僻的北部,与西安不同,教育环境相对恶劣,因此韩先生的努力给当地孩子们起了不少作用,使他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佳县固有的文化。学生们平日在学校学习现代化的初等教育,周末在燕翼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机会。韩先生已经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直献身于这个教育事业,真让我佩服,听完他的介绍之后自己默默地祝福他健康长寿,期望他能够继续给学生提供这个教育事业。

星期四是这次学术研修活动的最后一天。这天去了万里长城镇北台、红石峡与榆林古城。一进去长城就有颇大的石碑迎接我们,上面刻画着毛泽东的名言——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之前去过北京的慕田峪长城和秦皇岛的山海关长城,与这两座长城比较,榆林的镇北台也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规模宏大,之前的长城在规模上比不过它,其次,虽然说是位于红山顶上,但实际上位于不高的丘陵上,爬楼梯到顶楼就能看到开阔的原野。我在镇北台的楼顶上,一边听赵现海老师的讲解,一边想了想古时候的情景,想到攻击城墙的游牧民族、放哨的士兵与吟着边塞诗远眺城外平原的将军。古时候,这个地方是保护中原的最前线的堡垒,是个生死之场。但是按照目前的亚洲视野,这里是多民族的文化熔炉,在这里,汉族文化与北方文化混合在一起,形成新型文化。比如,榆林的巷子里有不少四合院,基本形式是与北京的四合院相同的,但是里面还有窑洞,而且院子的形式也有不同的地方。而我认为这样的融合当中,形成了真正的陕北文化的特色之处。

下午我们去了榆林古城,古城南大街的长度约一公里左右,幅度也很宽,两边摆列各种商店,能够感觉到数百年前兴旺的城市的状况,也能够想象到汉族和北方民族在此地交流的情景。目前不少商店新装修,商店内部的风格完全变成现代化了,半新半旧的街道情景让我有莫名其妙的感觉,可能是接近于失望的感觉。然而回来的时候看到在一个新装修的理发店里年轻的理发师正在剃头发,突然心里起了一个想法:这才是普通人民的生活,老板为了生意装修店铺是自然的事情,而且这样的变化中会出现新的文化形态,而我期待每个店铺保持古代样子才是我只顾自己的幻想的一种利己主义。

星期五是从榆林回来的日子。去机场之前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我向从北大一起过来的同学们建议去榆林的开发区吃中午饭,之所以这样建议的原因在于我刚来榆林的时候想了想:榆林有自己的机场,而且乘客不少,这意味着榆林的经济规模相当大,人口也不少,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可是这几天的研修活动是以榆林的历史遗址为中心进行的,还是看不到榆林的未来,如果不看榆林的现代化进程而直接回京的话太可惜。因此我们六个人一起坐车去开发区的万达广场吃午饭,由于还没到下班的时间,商场里人不多,但是到处会发现与儿童有关的活动与设备,可能住在新区的人们大多数是较为年轻的家庭。吃完午饭之后,其他同学们在咖啡店歇一会儿,我一个人出去骑自行车逛了开发区一圈,的确开发区的情景和其他的现代城市差不多一样,但是建设的规模很大,看到很多地方同时在建设高层的公寓与大厦。新区的城市计划当中,也可以发现榆林市政府的治理政策,街上种了大量的树木与花草,且很多人在给树浇水,可以感到政府重视城市绿化。

此外有关榆林的未来,我在这五天的活动当中,感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榆林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不仅新区,包括佳县,整个榆林的网络普及得相當完善,几乎没遇到不方便的时候,而且在榆林也可以用手机支付,在佳县和榆林古城等我去过的所有的地方,我一直用手机支付买东西。深夜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还点外卖一起吃了夜宵,白天在街道上还发现了很多快递员,觉得由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普及,在很多方面榆林与大城市已经没有区别了,将来肯定与大城市的差别愈来愈减少。

乘坐回北京的飞机,在天空中看到了陕北一带,很大一片还是处于沙漠化的状态,但是同时也看到了在另一大片地挤满刚种了不久的小树。如果没了解陕西省政府的治理政策,可能没意识到这样的细节。慢慢回顾了这五天的成果,与之前的旅行不同,还是了解了较为深层次的部分,而且接触到不少当地的人们,和他们的沟通当中获得了百科全书里没写到的有关榆林与陕西的真实面貌与现实情况,也许这些是我这几年错过了的文字背后的实体。最让我感动的是乡村人民对我们表示的纯真的友谊、善良的心情,我从与他们的短暂的交流当中受到治愈,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再见他们。再见陕西!

猜你喜欢

佳县榆林陕北
佳县文化馆:非遗传递爱心 消费助力振兴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为佳县人民的健康服务50年
美好教育三秦行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陕北佳县:中国有机红枣第一县
我感谢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