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的网络生存记

2020-06-19AnglefiAlfred

科学Fans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鲜办公远程

Anglefi Alfred

今年开年的新冠疫情,让全民进入了长达两个月、“1440+”小时的“居家”生活模式。以前许多总以为“宅”是一种幸福的人们,在日复一日的自我隔离状态中,才发现无休止的“宅”也可以成为一种煎熬。

日常穿睡衣,不用理发梳妆,追剧追到想吐,游戏也不再“真香”,这时候许多人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工作使我快乐”的真正内涵。

是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正常生活节奏完全被打乱,工作、学习,甚至日常吃穿用度都成了大问题.

而对于许多商家来说,因为疫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与疫情间接带来行业持续性低迷,更是难以承受。

不过,新冠疫情无法摧毁社会的健康与卫生体系,同样也无法摧毁社会的正常运作秩序。

在逐渐适应了新冠疫情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困扰后,整个社会迅速反应了过来,调整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种种策略。

许多新的行业契机由此被催生,不少传统行业更是趁此机会进行了转型,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找到了行业新的增长点。

于是,疫情期间,各种各样的“宅”产业成为保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宅”家上班——远程办公

许多同学的父母们,也许在往年的春节快结束的时候总是长吁短叹春节假太短,还沒休息够。但是今年,父母们却大多苦笑着说:“沒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像学生一样过一次‘寒假。”只是说话时眉宇间流露出的,绝不是轻松高兴的神色。毕竟,不及时复工,就意味着收入减少,甚至没有收入。

为了减少延迟复工带来的损失,全社会各企业与机构,均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远程办公的策略。

疫情中:企业自救应急措施

疫情催生线上办公发展的先例,早在2003年SARS疫情蔓延期间就有过,当时企业视频会议SaaS产品商宝利通以及思科网讯等公司借机飞速发展,到今天在行业内依然有巨大影响力。今年疫情期间,历史也在重演。例如腾讯2019年、2月底才上线的腾汛会议,因为疫情缘故,在上线后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就实现日活跃用户量突破1000万的成绩。而其他IT巨头们也纷纷用各种营销手段抢占市场。

因此,同学们才有幸能看到自己的上班族父母们,早上一边蓬头垢面地刷牙准备早餐,一边拿出手机在“钉钉”、企业微信上面远程打卡;或者晚上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发邮件,参加视频会议。尽管父母们很可能一边敲键盘,一边骂骂咧咧地吐槽,但那种困守家中坐吃山空的焦虑感其实无形中淡化了不少。

疫情后:持续增长的新工作模式

远程办公并不是一个新事物,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欧美国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这种工作方式就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发展,远程办公产品在中国其实已经拥有庞大的市场,据专业数据咨询机构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智能移动办公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88亿元人民币。而在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维护社会平稳运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800万多家企业,3亿多基础用户的庞大用户群体,其中虽然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临时用户,但在这两个月时间里正在逐渐被转化为深度用户。

而这些用户对远程办公体验的反馈如下:

尽管还存在很多缺点,并且远程办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传统线下办公,但可以预料,习惯了享受远程办公带来诸多好处的企业主们,会在疫情后继续将这种模式作为线下办公的补充与辅助。

“宅”家上学——在线教育

广大家长是把春节假过成了“寒假”,而广大学生则把寒假过成了漫长的“暑假”。刚过完春节,教育部就发出了通知,在要求全国各中小学推迟春季学期开学时间的同时,还提出了利用线上平台“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我国有超过2.76亿在校学生,其中中小学生将近2亿。于是,这次至少2亿学生党们,也体会到了自己父母每天定时远程打卡的“快乐”。

中小学校:从无到有的新尝试

大多数中小学老师们在过去的几十年,早就习惯了站在三尺讲台上,对着满教室的人头讲课。而播放着教学PPT,对着摄像头进行“无实物表演”,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尝试。直播授课对老师们来说是头一遭,如何管理自己学校的直播平台对各学校同样是新课题。因为全国没有统一的中小学线上直播课平台,各学校以往更不可能自行开发,所以各种第三方平台纷纷登场,例如教育系统的“云课堂”“人人通”。甚至许多远程办公APP也成为一些学校的选择。

各大直播课平台在“停课不停学”号召下收获亿级用户流量的同时,其服务器也承受了海量数据的洗礼,可谓“痛并快乐着”。线上办公应用“钉钉”就因为被许多中小学选作直播课平台,所以引发了全国数以万计的学生(其中也有部分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去应用商店给它评分,“感谢”它夺走了愉快假期生活的风潮,还一度上了热搜。从那些评论也可以看出,针对中小学常规课程,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更希望疫情之后恢复传统线下教学。

当然,尽管中小学在线教学在仓促之间有许多不足,但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它的积极正面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社会教育机构:多年布局借机转型

与广大中小学截然不同,许多第三方教育机构都是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待线上教育。近几年针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机构越来越多,这些机构在采用传统线下教育模式时遇到种种问题。不仅日常运营成本(线下教室租赁、维护费用等)较高,而且受限于物理空间,单个教师的课程辐射人数有限,也难以将市场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所以国内很多有实力的培训教育机构,一直在开发推广自己的线上教学平台。这次疫情期间,他们借此推广自己的线上教学模式,只是多年布局后的“臨门一脚”。

“宅”家买菜——生鲜电商

2020年整个春节前后,原本应该是商家生意红火,大家买买买热情高涨的黄金时间。但疫情却让大家告别了市区的购物中心,告别了美食街上的各家饭馆,甚至告别了楼下原本触手可及的便利店。工作证明、小区通行证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物件。面对种种非接触消费方式的防疫规定,被困在供应链两端的卖家和买家,用互联网共同发起了一场“绝地求生”的战役,而这场战役的主战场,除了外卖配送,就是在线买菜了。各位同学大概都见证过自己父母在小区业主群里联系商家团购鸡蛋牛奶吧。

物流、支付、信息渠道,搭建刚需供应链

回顾过去一百年,人类社会每一次突发性变故,往往会造就消费方式与消费习惯的革新。一百年前美国经济大萧条促使连锁超市诞生;1995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优衣库和便利店得以迅速发展;2003年SARS疫情之后,中国的电子商务开始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而这次疫情也不例外,它很可能成为零售进化的催化剂,尤其是在生鲜零售这一板块。

生鲜产品是生活必需的重要物资,具有高频、刚需、全人群覆盖的特点。毕竟宅在家里,可以不梳妆打扮不穿新衣服,但一日三餐却是万万不能少的。而这时候生鲜电商的作用就开始凸显了。通过生鲜网站选购,用线上支付平台结算,再由物流配送当天或隔天送到,在强大的供应链面前,一切隔离所带来的困难都不是事儿。

多种渠道,各显神通

有了供应链的支持,无论是本地商贩、生鲜产品生产者等供给端,还是流量平台和信息平台服务商等信息中介,又或是生鲜产品的需求者,都参与到这场生鲜新零售的实践中,各显神通。

传统生鲜零售商

受疫情期间农贸市场暂停、禁止活禽交易等影响,传统超市行业增长井喷。永辉、沃尔玛、家乐福等传统超市,原本就拥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和供货渠道,它们或通过接入各大电商APP的“到家服务”板块,或通过自有的微信小程序,进行生鲜在线零售,甚至外包物流配送。据统计,春节期间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70%。

生鲜电商平台

包括盒马、超級物种在内的O2O超市;美菜网等垂直农业电商平台;兴盛优选、食享会等社区拼团平台,这些平台在疫情期间同样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国内几大生鲜新零售平台,疫情期间生鲜供应量分別增长了5-10倍左右。

其他

起的生鲜拼团,许多生鲜生产商(蔬菜基地、养殖场、个体农户)从产地到社区门口的直接配送,机动灵活地填补丁大超商与电商平台的空缺。

正是由于各种新零售业态的活跃,大家的宅家日子还不算太凄惨,不少人甚至还因为多吃少运动而胖了N斤。而在这过程中,线上购买生鲜的消费习惯逐渐被建立。

“宅”产业V.S.传统产业

“宅”产业在疫情期间的高速发展,都源于人们的物理空间被隔绝,唯有借助互联网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能力。这也是所有互联网衍生出来的商业模式,区别于传统商业模式的核心本质。在核心本质之下,从用户到商家对“宅”产业都有与传统产业截然不同的感受。

用户体验:新的场景构造

绝大多数产业,其运营模式中的关键点,都要落脚到构筑用户对商业场景的体验感上。随着现代化的营销理念从原有的4P向4C乃至4R转变,用户的场景体验重要性愈发凸显。这一体验具体到办公、教育与生鲜消费三个场景里,表现各有不同。

远程办公

以工作场景的进化为例,最初的“集体工作场景”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为了便于人员管理,最大化提升工作效率,工厂诞生了,工人们也第一次有了“集中上班”的概念。到了20世纪福特发明流水线作业后,工厂效率更是提升到了极致。但这时期的工厂丝毫没考虑过工人的体验,而同一时期的文职工作,员工们集中在格子间密集的办公室里,他们与工人本质上都是工作场景里的人肉齿轮,其区别也仅仅是脑力与体力劳动而已。这就是“工作场景1.0”。

到了20世纪后期,资本家发现不能完全把员工当作零件对待,许多创新型从业者需要舒适的工作环境,才能激发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效率。因此大家开始致力于提升办公室工作体验,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谷歌、苹果等IT公司自带健身房、咖啡厅、宠物室的“高大上”办公场所正是由此而来。“工作场景2.0”出现了。

而如果用远程办公完全替代传统办公,就意味许多碎片化的个人工作场景,通过互联网重新连接,构筑了跨越空间的新工作场景——“工作场景3.0”。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还真有极个別公司完全实现了3.0,诸如美国的一家名叫37Signals的网络应用公司,这家估值上千亿美元的公司,人数却不足40人,而且公司员工分布于世界各地,完全在家办公,通过互联网沟通协作。

当然,像37SiongalS这样完全3.0化的公司只是特例。以这次疫情为例,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公司里,“远程办公”所面临的,是劳资双方的一场博弈——如同大刘在《三体》中所描写的黑暗森林一样。

一方面,员工感觉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完全打破。以往到点上下班,即使加班也有具体可量化的时间。现在却要随时都处于工作待机状态——无论是周末,还是晚上。“怎么在家办公比上班还累?”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也失去了传统办公模式下的“安全感”。不坐班就意味着无法准确地对员工有效工作时间进行管理。“谁知道他们打卡后是在电脑前追剧还是打游戏?”

所以,如何打破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猜疑链”,可能是办公场景进一步3.0化的关键。但解决之道却不仅在于远程办公本身,更涉及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心理导向等多方面因素。

在线教育

这次中小学与教育培训机构都推出在线教育,效果却截然不同。其原因除了两者对在线教育的认知与准备程度有所不同之外,更重要的也是两者所要构筑的体验场景完全不同。

对于中小学来说,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定位是担任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人格培养场所。孩子们在中小学里与性格各异的同龄人相处,并且学会处理在此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这种体验是在线教育完全不能替代的。所以在中小学更适合用传统教学模式,在线教育只能作为非常时期(比如这次)的应急预案,或者日常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与辅助。

相反,教育培训机构以培养技能以及传授知识为导向,目的性和功利性更强。其用户需求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最高效便捷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这一需求恰好与在线教育所构筑的体验场景栢匹配。

生鲜电商

生鲜消费的传统模式与电商模式,用户体验的对比反差最为直观。毕竟传统农贸菜市场普遍存在“脏、乱、差”的问题;大型超市则存在交通不便、结账耗时、选品体验等问题。相反生鲜电商则能通过O2O的供应链,构筑出了让顾客感觉最便捷、直观的消费场景。

当然,生鲜电商在用户体验上也有不如传统线下模式的地方,比如对产品质量的不安全感(网上看到的产品信息和实物不一样),配送时间过长导致变质等。但是这些不足之处,可以通过优化产品的品质控制以及物流配送流程来改善。更何况,诸如盒马生鲜之类O2O电商,还可以把线下消费点涵盖到消费场景中去。

产品运营:减少成本

用户看重的是体验,商家更看重的则是成本。在这一点上,所有线上模式比起传统模式都有着无法动摇的优势。

运营成本

远程办公如果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写字楼办公,意味着企业每年能节约一大堆场地租赁与水电、清洁、办公耗材等日常维护成本。即使不能完全替代,异地商务沟通产生的差旅费以及其他成本也能大幅降低。

在线教育与之类似,教育机构可以省去大量教室租赁成本。此外,在传统模式下一名培训教师最多只能带几十个学生,通过线上教育则可以带上百甚至更多学生,平均下来培训一名学生所花费的教师工资成本得以大大降低。

而在生鲜供应行业,传统生鲜零售模式货源生产高度分散,流通环节众多,层层加价且流转时间长,导致产品流转过程中损耗率极高|——据统计,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平均流转损耗率分別为15%、8%和10%。而生鲜新零售能通过互联网优化仓储与物流供应链,减少流通环节,通过减少损耗从而降低成本。

流量获取成本

依托线上数据传输的便捷性,线上模式还有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流量获馭能力。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以及生鲜零售,都能用更低廉的成本获取客户流量。

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些传统大型零售商,如大润发、家乐福等,曾经推进过在我国搭建自有O2O销售体系的计划,却均以失败告终。失敗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传统超商缺乏互联网基因,在自有平台上获取顾客流量的成本巨大。相反,互联网和电商公司则可以很轻松利用日常生活中各个接触点(支付服务、社交媒体与在线购买等)导入客户数据流量。

“宅”产业的未来

在疫情期间,人们也通过近两个月时间,感受到了“宅”产业相比起传统商业模式的区别。那在疫情之后,这些“宅”产业能否进一步将这些用户向深度转化呢?他们的市场规模能否持续增长?他们的未来又如何呢?这实际上取决于很多因素。

技术支持

“宅”产业依托于互联网,因此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所衍生出来的许多新技术,都会对“宅”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5G技术

“宅”产业存在的根本基于线上数据信息交換,所以对数据传输的效率与可靠性要求很高——尤其是无线移动端的信息传输。而属于移动通信领域的5G技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019年一度被称为“5G元年”,国家也在过去一年内加速布置5G产业落地。5G技术在中国国内的普及程度,必然会决定各个线上“宅”产业能够到达的高度。(关于5G技术,更多内容请见《科学Fans>>2019年6-7期连载专題(5G真的改变社会吗?》)

大数据

前面已经提到,能够以低成本的手段获取客户流量,是线上商业模式的巨大优势。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手段就是大数据技术。

各个线上产业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导入用户信息之后,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非常详尽精确的用户画像。包括不同地区、职业、学历、阶层、性別、年龄的用户,有什么样的消费能力、偏好,甚至潜在的消费需求。

当然,大数据技术是一柄双刀剑。它能够帮助商家洞悉用户心理,优化服务以及产品,甚至根据数据为用户定制专属的服务或产品。但是也存在因大数据导致用户隐私泄露,甚至用户信息被犯罪分子非法利用的风险。这方面只有依靠相关政策以及立法进行规范。

VR/AR

VR和AR分別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增强现实技术,它们都是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沉浸式视觉技术。这两个技术能让线上虛拟场景的远程呈现更加的拟真化。

试想一下,当用户在接受在线教育培训或者远程办公会议时,不再是隔着冷冰冰的屏幕面对彼此,所有人好像处在同一真实空间。又或者是用户在购买生鲜时,被逼真的农场全息景象包围,只需要手指轻轻一点身边还长在枝头的某个水果,就可以实现下单。这样如同科幻电影场景中的景象,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有很大的吸引力。

物流技术

在2017年,商务部官方发布了文章《走进零售新时代——深度解读新零售》,其中明确提出“帮助生鲜农产品的传统线下企业加快实现‘触网转型,利用本地化、近距离货源,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便捷的配送服务,推动农产品流通商业模式创新”。这里提到的商业模式创新,其实质就是物流技术的创新。

物流技术是个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大类,它包括了产地品控、仓储及配送网点布置、物流路径优化、信息实时监控,甚至冷链物流(关于冷链物流,更多内容请见《科学Fans》2019年11期文章《冷链物流,让商家与屹货尽欢颜》)等技术。

除此之外,还有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而上述所有技术,也都不是独立发展的,在线上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它们互相交叉,互相促进,构成了综合的互联网技术阵列。

其他支持

“宅”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各种新技术的支撑与促进之外,同样需要基础建设与人才供应等方面的支持。

基础建设

尽管前面一再提到,依托互联网的“宅”产业区別于线下传统行业,能够打破物理空间限制,但是它们的存在,仍然需要依托线下物理层面的基础建设支持。

网络建设

必须有线下的物理链路作为线上信息传输的支撑。就以5G技术来说,要真正实现5G信号的全覆盖,需要在近几年内建设大量的通信基站。

交通建设

中国号称“基建狂魔”,其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设了覆盖全国,深入到乡一级的交通运输网络。正是依托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包括生鲜在内的电商行业在物流配送层面上才具有可操作性。

人才供应

“宅”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属于朝气蓬勃的新兴行业。在这次疫情期间,其从业者们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20年3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以美团外卖小哥作为封面,详细报道了外卖骑手高治晓和李丰杰的抗疫故事。外卖骑手们很可敬,不过以整个产业的从业者属性来看,他们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从业者。而相关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诞生了许多新的岗位,这急需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供应。

3D建模师

对AR/VR技术,进行3D模型构建的沉浸式视觉设计师。

大数据分析师

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优化产品与服务色决策。

直播教师

有别于传统线下老师,专门进行线上直播的教师。这要求老师不但专业知识过硬,还要自带“网红”潜质。

A训练师

顾名思义,基于AI的学习能力,通过与AI的沟通,对其产品知识库进行优化,让其对各种业务场景的适应性更强,“看上去”更智能。

事实上,除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生鲜电商之外,这次疫情还导致许多其他新兴线上“宅”产业得以崭露头角,诸如在线医疗,它在本次疫情中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有在疫情期间,国内诸多景区、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博物馆、线上景区等项目,这也可能在今后会带来线上文旅会展行业的发展。

结语

总之,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两个月的“网络生存挑战”可能会是所有经历过这次事件的一代人共同见证的时代回忆。伴随着这段记忆所产生的生活习惯,将带来某些社会的改变。而“宅”产业兴许真的可以能成为这种改变最显眼的标志之一。

猜你喜欢

生鲜办公远程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Sharecuse共享办公空间
X-workingspace办公空间
远程诈骗
亚洲生鲜配送展
U-CUBE共享办公空间
亚洲生鲜荟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2014:生鲜电商的多样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