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日香文化的养生意义(二)

2020-06-19藤军

养生大世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香药药香黄庭坚

藤军

如何定义药的药势呢?将升降浮沉的理论与四气五味1理论结合起来解释,那便是:气温热、味辛甘的药具有升、浮的药势;气寒凉、味苦酸咸的药具有降沉的药势。而香料在中医药里是担当“升浮”作用的主要角色。但香料药性烈、药效猛,除紧急时刻不能大量使用2。在预防医学的引导下,在日常生活中熏香便成为了保证人体阳气上扬的保健措施之一。于是,香与茶一起成为了保障人体中的阴阳两气正常“升浮”与“降沉”循环运动的两大保健品。

即使用现代医学的视角分析,用多种香料制成的药香的主要疗效也可归纳为5个方面:

1.行气作用。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药香辛香温通、行而不泄,具有很好的行气止痛作用。药香可以使全身的气血均匀地循环起来,当然就可以缓解疼痛。如癌症晚期的疼痛、痛经等。

2.发散作用。药香气香升散,有很好的发散作用。比如有人因外感风寒,邪气入中,又饮食过量产生内热滞食,使用药香会大大缓解以上症状,使人体内外通達。从这个角度来说,沉香对脾胃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3.助阳作用。药香是纯阳之物,可温养脏腑、舒筋活络、壮阳除痺。比如有人久病不愈、精冷肾伤、形寒肢冷、使用药香可以大大缓解以上症状。从这个角度来说,沉香对精冷不孕、便溏肾亏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

4.消炎作用。药香一般的细菌和病毒有抑制抗菌作用。

5.松肌作用。药香中的挥发油成分的麻醉作用能减缓人体平滑肌的收缩,能对抗痉挛,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抑制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药香对哮喘、胃痉挛、心肌缺血、因精神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升高等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由此,薰香养性、薰香养生成为了中国汉代香文化繁盛的内因动力。自汉代起,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就被纳入了中医药的范畴,成为了中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被纳入的过程与结果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文化根基”格式化使然。

趁中医药大兴之时,两汉时期熏香风气在以王公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流行开来。著名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前160年)即发现了熏炉、竹熏笼、香枕、香囊等多种香具,墓中还同时出土了许多香药(辛夷、高良姜、香茅、兰草、桂皮),其中还有一个盛有香药的陶熏炉,此熏炉里还留存有高良姜、辛夷、茅香等混合香草。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错金博山(仙山)炉”呈海上仙山的造型,可见汉代人将熏香看作了养生长寿的途径之一。

六朝时期,边陲和域外香料大量进入内地,药香品种已经基本齐全。人们按照中医药的理论审视外来香料,按照中药的制作方式,用外来香料和本土香草合香,选药、配方、炮制出品目繁多的药香。就用途而言,有居室薰香、薰衣薰被、香身香口、养颜美容、祛秽、疗疾以及佛家香、道家香等。就用法而言,有薰烧、佩戴、涂敷、熏蒸、内服。就香品的形态而言,有香丸、香饼、香炷、香粉、香膏、香汤、香露等。

东晋的范晔还写下了《和香方》,可惜正文已佚。但陶弘景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一种用来熏衣服用的香丸的制作方法:说用一两沉香、一两麝香、一两半苏合香、二两丁香、一两甲香、一两白胶香捣碎后加蜂蜜,用来熏衣服。此种用于熏烧的香丸的制作方法与用于内服的药丸的制作方法完全一致,并且香丸的成熟年代也在药丸普及的六朝时代。可以说,香丸既是药丸的一种;药香既是中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这样,中国的药香体系在中医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形成。药香成为了中国香文化中的形成时间最早、最核心、最独特的部分。

唐时期,国家空前强盛,香文化也获得空前发展。香品的种类更加丰富,用途更加广泛。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理论认识的加深,药香的养生功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随着中药方的整理问世,香方也被大量整理记载。

据付京亮整理1,《外台秘要》引《广济方》的“吃力迦丸”既是著名中成药“苏合香丸”的原方。唐代医方注明:此香丸可防治瘟疫,可治卒心痛。此方使用了几乎所有的重要香药,如麝香、香附子、沉香、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熏陆香、苏合香、龙脑香。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还记载了一种“熏衣香”:“零陵香、丁香、青桂皮、青木香……各二两,沉水香五两……麝香半两。右十八味为末,蜜二升半煮,肥枣40枚令烂熟,以手痛搦,令烂如粥,以生布绞去渣,用合香,干湿如捺麨,捣五百杵成丸,密封七日乃用之。”

唐代的含服香的利用也很流行。“五香圆”(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香附子、甘松香等11味)是一种口含的香药,如黄豆大小,常口含可使口气发香、身体发香。

宋元时期,香的利用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药香养生的理念如同饮茶养生一样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自觉地日常行为,并上升到了精神文化的领域。这使中国香文化达到了鼎盛。宋代文人盛行用香,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要焚香,可谓香影相随、无处不在1。

宋代还有很多香学著作,广泛涉及香药性状、炮制、配方、香史、香文等内容。有丁谓的《天香传》、沈立的《(沈氏)香谱》、洪芻的《(洪氏)香谱》、叶廷珪《名香谱》、颜博文《(颜氏)香史》、陈敬《陈氏香谱》等。仅在《陈氏香谱》中记载的香方就有400余之多。举例如下:

《汉建宁宫中香》黄熟香四斤、白附子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四两、零陵香四两、檀香四两、白芷四两、茅香二斤、茴香二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生结香四两、枣子半斤、一方入苏合油一钱,右为细末鍊蜜和匀窨月余作丸或爇之。

尽管宋以后的中国香文化呈多样化发展态势,但用香养生始终作为其根本的理念,这反映在人们在制香过程中仍然沿袭着与制作中草药一样的方法;在配料方面多用本土的中药材而少用舶来的纯香料;香的用途多在预防疾病、清洁环境等等2。

1.四气又称四性,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 2.现代人使用的“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就是川穹、龙脑两大香料。

1.参照付京亮《中国香文化》,第65页,齐鲁书社,2008年。

1.黄庭坚称自己有“香癖”。总结出道十德。黄庭坚还常常自己制作香品送给友人,别的文人也把自己制作的香品送给黄庭坚。黄庭坚的诗:《江南帐中香》中赞美的香就是朋友送来的。《江南帳中香》是一款香名,当有人把烧这款香当成是在熬蜡时,他写下了《有闻帐中香以为熬蜡者 戏用前韵二首》。苏轼和这首诗,写下了著名的《和黄鲁直烧香二首》,接下来,黄庭坚又写下了复答诗《子瞻继和复答二首》。可以说,黄庭坚(1045-1105进士)和苏轼(1036-1101)及苏辙、苏洵是那一时期香文化的主要担纲者,他们为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和确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苏轼的弟弟苏辙过生日,哥哥苏轼专门给弟弟了印香粉、银篆盘、檀香木观音像,并有诗《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苏轼曾被流放海南,使他对海南沉香比较熟悉,他著有著名的《沉香山子赋》赞美了海南香,称海南的上等沉香“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把握兼斤”,海南沉香也借苏轼的威望名传中国。丁谓也是这一时期的进士,他也曾被贬海南,在海南,沉香给了他不少安慰。由此他写下《天香传》,其中说:“忧患之中,一无尘虑,越惟永昼晴天,长霄垂象,炉香之趣,益增其勤”。 2.因本文的篇幅有限,关于宋以后的中国香文化暂不赘述。

猜你喜欢

香药药香黄庭坚
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医香药本草文化
“黄海”药香飘海外 “双馆”齐下惠侨胞
药香
香药概念探讨
乐氏茶方,淡淡的药香……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宋代香药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