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如厕协奏曲
2020-06-19夏良慧
夏良慧
如厕是人类最重要和最频繁的行为之一,许多心理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对这一行为的研究之上。其中,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3岁末之前,幼儿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形成卫生习惯。”
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心理上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幼儿在家里一般使用抽水马桶或痰盂,有的家庭还会有孩子专用的小抽水马桶,幼儿如厕时也都会有长辈帮助。部分家长担心幼儿在学校会出现如厕问题。
在幼儿园上厕所对于幼儿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如厕时,幼儿必须先登上台阶,跨过便池,然后拉裤子,蹲下来。这一系列的动作,无疑是幼儿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关注、教育,会让幼儿养成不良的习惯,也会带来安全隐患。幼儿园应发挥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教育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以下以本园的改进措施为例。
(一)环境暗示
温馨的氛围能缓解幼儿在心理上对如厕的排斥。首先,墙面的改造,原本的墙面是清一色的白色瓷砖,这样便于清洁,但却缺乏生趣。我园教师使用了防水的卡通墙贴,贴上墙面,这样便于清洁消毒的同时,为我们的卫生间增加了童趣。其次,地面的改造,教师在这道“鸿沟”地上贴上了小脚印,在栏杆上贴上了小手印。富有童趣的手印和脚印给了孩子心理上的暗示,让孩子放下了对蹲厕的畏惧心理。
再者,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面对幼儿如厕问题,例如蹲厕的流程示意图,用简笔画的形式将蹲厕进行六步示意。①取厕纸,小便用两张,大便用四张。②脚踩小脚印,裤子脱到膝盖下。③小手扶栏杆,蹲下好使劲。④厕纸对折擦一擦,小屁股真干净。⑤慢慢站起提裤子,别忘塞好小衣服。⑥拉下绳子冲一冲。教师將这些简笔画变成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和孩子们讲一讲、学一学和练一练后,张贴在蹲厕的墙面上,提醒着孩子如厕的正确步骤。
(二)鼓励表达
教师注意在活动前要提醒幼儿如厕。我园还自编了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又暗含解决方法的小故事,鼓励孩子学习大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解决幼儿如厕的问题。在语言活动“老师,我要拉臭臭……”中,教师提问:“看到小猪、小猴自己想小便、想大便时,都去告诉山羊老师,小猫会怎么做呢?”此时,幼儿会大声说出:“老师,我想小便(大便)。”教师用拥抱、竖起大拇指等方式及时表扬幼儿,鼓励大胆表达的幼儿。对于依恋性较强、胆子较小的幼儿,教师可以说:“别怕,老师陪你去上厕所。”让幼儿从心理上接受,从行动上习得技能。
(三)家园同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细微的任务。”家园携手对幼儿进行同步教育,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如厕行为的必由之路。在幼儿园通过“说做一体”使幼儿轻松掌握了脱裤子、提裤子的正确方法,提高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将孩子习得的内容反馈给家长,家长在家管住自己,不包办代替,而是用鼓励的方式来支持帮助孩子。
如厕事小,影响事大。在我园的努力下,幼儿转变了对如厕的态度,不再害怕上厕所,而是将上厕所当成了一件轻松有趣的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我园将继续在一日生活中提高幼儿的如厕意识,促进幼儿良好文明行为的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