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健康在自己手中
2020-06-19王丽云
王丽云
先天体弱,后天可补
严蔚冰自幼体弱多病,他记得自己6岁时就经常拿着药单去医院打针。虽然如此,但他生性好动,打拳、游泳、踢球、游戏等样样不落,不知不觉中,身体竟慢慢强壮起来。
严蔚冰回忆道,小时候跟随老师习武练功,拳师们有一句口头禅:“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意思是说,练拳是“防身”,无论什么形式,核心都是对外的,以制服对手为目的;而练功能“治身”,其核心是对内的,是进行自我调理、自我修复。在生活中他也发现,但凡练拳者,无论年龄大小、身体强弱,都自觉练功;有些体弱多病者只练功不打拳,往往只几个月工夫,气色就和以前判若两人。
功,即导引,是中医六大技术体系中唯一由内而外、自己习练的“内援法”。针、灸、砭(刮痧)、药、推拿五法均为外援法,是由外而内的。千百年来,导引法是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也多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起到里应外合、事半功倍之效。
强身健体,方法因人而异
导引的练习往往从筋骨入手,内经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50多年从未间断的导引练习,使严蔚冰练就了一身好筋骨。筋骨強健的特点是柔韧性好、协调性强、骨密度高,主要表现为走路轻快、食欲旺盛、精力充沛。
导引的“门槛”看上去不高,人人可以练习,所需场地不大,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因此也适合一些病人学习。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应该大力推广、全民普及呢?对此,严蔚冰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导引是一门中医学的方法体系,和一般的体育运动、武术等有区别。在上海,导引被称为厅堂文化,是一个人在家中或办公室安安静静、自我疏导放松的方法,可以服务于健康、应用于临床。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和而不同”,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不同,喜欢的运动方法也不一样。健康管理需要心平气和、细水长流,找到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同时与家人共同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严蔚冰提出,老年人要“服老”。他年轻时以练拳为主,中年后练习导引多一些,60岁后则专注于导引,不做“费力”的运动和家务,即使在非常熟悉的路段骑自行车,他也“频繁上下”,拐弯时总是下车推着走。服老,是对自己的保护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守正创新,传承非遗
中国的经典文化需要传承,应该让更多人从中获益。随着年岁的增长,严蔚冰逐步将其作为自己的使命。
数十年来,他坚守在中医导引非遗传承、学科建设和临床实践第一线:成功申报“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导引学》,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该课程;制定《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技术规范》;出版一系列科普著作,将古老的中医智慧应用于现代社会,服务于人民健康;陆续开展非遗传习进校园、入社区、到乡村,累计传习受益人数超过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