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饮食,消除误解
2020-06-19何新华郭树彬
何新华 郭树彬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最密切。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和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克、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30克、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量不低于500克;每日摄入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成年人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千克/米2,成年男性腰围小于85厘米,成年女性腰围小于80厘米。要达到以上目标,合理饮食是关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时有人提出一些“别致”的观点,混淆合理饮食的概念,造成误导。
误解一: 少吃甚至不吃主食,可以控制体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人每天应吃谷类食物250~400克。谷类食物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很多人认为,少吃或不吃主食可以减肥。实际上,主食摄入过少,血糖供应不及时,身体会自动开启调节机制,动用身体中储存的脂肪进行供能。脂肪在氧化供能过程中会产生酮体,其进入大脑后,会对神经系统会产生一定影响及危害。
长期不吃主食者,身体能量供应不足,不但会出现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焦虑不安等问题,而且身体为了进行自我保护,不得不降低基础代谢率来维持生命活动,甚至通过消耗肌肉来提供能量。久而久之,身体虚弱、头晕、心悸、乏力、营养不良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女性还会出现月经紊乱,得不偿失。
误解二: “非油炸”食品更“低脂”
“非油炸”食品仅仅是在工艺上避免了“油炸”,其中的油脂含量并不一定低。比如,部分虾条、脆条等膨化食品虽然号称是非油炸食品,但其脂肪含量通常在15%以上,有时甚至高达30%,毫不“逊色”于油炸食品。一些食品虽然标注“非油炸”,但只是不放在油锅里炸,其加工时需要刷油,故油脂含量也不低。因此,不能将“非油炸”与“低脂”画等号。
此外,油炸食品中可能含有的致癌物丙烯酰胺,非油炸食品中也可能有。比如:非油炸的薯片是烘焙出来的,烘焙温度往往在200℃以上,有時甚至比油炸的温度还要高;当烘焙温度超过140℃时,薯片中就有可能产生丙烯酰胺。
误解三: 没有咸味的食品不含盐
食盐作为日常调味品之一,是餐桌上的必需品。不过,已有众多研究证实,食盐摄入过量容易诱发高血压。有人认为,少吃盐就是少吃有咸味的食物。盐的成分是氯化钠,但除此之外,钠还有各种化合形式。许多食品吃起来不咸,其实却添加了不少钠或盐,如面包、蛋糕、饼干、果冻等。大家在购买加工食品时,应注意看营养标签,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日常烹调食物时,也应尽量减少用盐量。
误解四: 饮料可以代替饮用水
水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或淡茶水。很多人认为,口渴时喝饮料可以迅速解渴。实际上,饮料中含有的各种成分在体内代谢时,需要消耗大量水分,会让人“越喝越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不仅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龋齿的发生风险。因此,不能用饮料代替白开水。
何新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中华急诊医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兼营养学部部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全科医学与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院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委员,北京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