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幸达 公益之路,幸福抵达

2020-06-19江镕

环境 2020年3期
关键词:福田深圳公益

江镕

他,是特区斗转星移、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亲历者。

他,是深圳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点滴蜕变的见证人。

他开过载客小车,做过服装批发;他买过工程机械,当过村委主任。

他还抓过嫌犯,建过酒店,捐过学校,做过诉讼。

他叫黄幸达,在环保公益之路上,不惧艰难,潜心而行,只待最终幸福抵达。

苦于奔波的日子,寻找幸福

上世纪六十年代,黄幸达出生在深圳市福田村。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黄幸达的头脑中一直保存着深圳乡村旧有的样貌。

“在我小时候,深圳可远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我们福田村到处都是广袤的田地,从皇岗一直延伸到笔架山,山坡起起伏伏,家家户户以耕田为生。别看福田现在已经是繁华的中心区,在当时这里只是位于边境上一小块贫瘠的地方,为了生存,不少村里人都辗转跑到和我们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谋生。”

生活的窘迫当然也在困扰着黄幸达一家,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收入原本微薄,又要养活黄幸达兄弟姐妹五人,压力可想而知。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学习不错的大姐考到了深圳中学后,不得不放弃读书机会,出来工作供弟妹上学。

不过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黄幸达属于幸运的一个,至上世纪80年代时,家庭条件已经逐渐好转,为此黄幸达也得以顺利读完了初中。

但那时适逢社会变革风起云涌,大刀阔斧的改革正在福田村展开,村里的大部分耕地都被征收,黄幸达和其他村民一起在瞬间失去了土地。没有了土地,也就意味着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必须寻求其他谋生手段,但是附近那些刚刚建起来的工厂又愿不招收持有农村户口的人。

所以当时的黄幸达生活实在是有些飘摇,只能在这股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断尝试着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那时候我辗转于不同的行业,找了很多活干,也不知道哪个可行,反正首先得能养活自己才行。”

在当时,而今隶属于福田区的沙头街道还被称作沙头村,因为比起福田村,这里更落后一点,所以沙头的很多村民就会跑到福田来做些小生意或者读书工作。

“所以我也看到了一些工作机会,就让家里人帮我凑钱买了一辆四轮小车,开始在这两个地方之间来回拉客。那段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车上最多能坐六七个人,跑一趟大概十多分钟,我一天能拉上六七趟。”

但随着农村环境改造,这份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村里建成了越来越多的水泥路,也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公交车,黄幸达的收入每况愈下,不得不另谋出路。

在之后的几年里,黄幸达也是迫于生计,东奔西走。他曾来往于深圳与虎门之间做过服装批发生意,又在广州开过服装店铺;他曾筹钱购买了一辆挖土机,在满是工地的深圳寻找各种工程参与建设;后来又在广州花都准备兴建的珠江水泥厂挖土挖泥。

那些日子里,黄幸达起早贪黑,不辞辛苦,也希望在某个领域能找到一个自己的立锥之地。

但时代洪流浩浩汤汤,个人沉浮有如沧海一粟。“虽然我也很想把一件事情坚持下来,一直做好,但是形势经常变化,有时也由不得自己。”说起一些往事,黄幸达亦颇感无奈。

忙于尝试的日子,积累幸福

1991 年,在外历练多年的黄幸达终于回到福田,幸福地结婚成家,结束了在外奔波的日子。他还在村委谋求了一份管理的工作,算是真正安定下来。

起初,黄幸达在村里担任联防队长,到1992 年福田村成立村民股份公司,他们一家的户口都由“农”转“非”,他又当上了村里的居委会主任。卫生、治安、计划生育……大大小小、纷繁芜杂的事务他都要参与处理。

“这个村委会主任也不是那么好干的,就像一个大管家,什么都要帮,什么都要管。甚至我还抓住过一个杀人嫌疑犯。”

因为村里地势低洼时常积水,黄幸达经常带领同事为水淹后的街道和房屋打扫卫生。有一次大雨后,他们正在清扫,突然听到楼房上面有人喊“救命”,于是黄幸达和两个同事马上跑到三楼,发现已经有人倒在血泊中,而手持凶器的嫌疑人看到有人来变立即向他们冲了过来。

“那个嫌疑人上来就对我们一个同事捅了两刀,同事马上倒下了。趁着我们安顿那位同事,嫌疑人一下就逃走了。我安排另一位同事叫救护车,自己就跟着嫌疑人跑过去。追了一段路,那个人跑进了一栋还没有竣工的楼房,我就堵在门口,叫人过来,因为无路可逃,最终嫌疑人被大家制服了。”

我问黄幸达,遇到这种情况不害怕吗?他说,当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遇到坏人总要有人抓,你越显得害怕,坏人就会越嚣张。

不仅如此,之后黄幸达也是多次见义勇为,在街上几次帮忙抓住了当街实施抢劫的嫌疑人,帮助群众避免了财产损失。

虽然中等身材的黄幸达在外表上和健壮、孔武并不沾边,但一个男人的勇敢和担当却在这些事件中显露无遗。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福田村也得到了由村股份公司集资兴建大厦后可供出租盈利的优惠政策。于是黄幸达的身份又转换成大酒店“福庆大厦”的筹建办主任。

从集资、监督工程质量到报建、安排落地实施,这个筹建办主任的工作事无巨细。

“那时候我每天都要往工地跑,一开始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我逼著自己,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慢慢地也从一个外行成为了工程领域的熟手。后来我又报了会计培训班、导游培训班,包括当时深圳刚刚开办的电脑培训班。反正能学的我尽量都学,我想‘适者生存,能多找到一些谋生途径总是好的。”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黄幸达的付出都没有白费,在顺利完成福庆大厦的建设后,他又在村股份公司成立的旅行社里,担任了两三年总经理。后来他又在股份公司出任文明办主任一职,综合他多年来积累的工作和学习经验,在他所负责的文化宣传、长者福利、工会活动等领域,继续发挥所长,为村民服务。

在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都有所改善后,黄幸达和家族成员们也开始希望向社会奉献更多爱心。

2005年,在得知位于广西蒙山县乐拥村的乐拥小学已经成为危房、导致200多名小学生学业停滞后,黄幸达彻夜未眠。

因为深知学习对于农村孩子的重要性,黄幸达萌生了一个想法——集资改建学校。但一个人毕竟势单力薄,于是将自己的打算和哥哥姐姐们进行了沟通,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最终黄幸达一家人集体捐资29万元,帮助乐拥小学建设了新的教学楼、操场,使20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

“经过这件事,我对公益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我很早就想做一名义工,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一些事情,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参与进去。捐助学校的事情也让我觉得其实参与公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发挥合力才能完成更大的事情。”

2006年,黄幸达一家喜获“深圳最具爱心家庭”殊荣,他也结识了很多同样热心投身公益的人士,此时他感觉自己“真正找到了组织”。

从此之后,黄幸达就成了一名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分子。“环保嘉年华”“地球一小时”“首届户外清洁日”“手拉手校服回收”“环保水杯进校园”……几乎每项活动都可以看到黄幸达忙碌的身影。作为深圳市义工联环保组的组长,他带领着三千多名环保义工参加各种大型社会服务活动,坚持身体力行、服务一线。

2013年,深圳市绿源环保志愿协会(以下简称“绿源”)在黃幸达的全力推进下“呱呱坠地”,由此,黄幸达的环保公益事业也进入到一个新领域、发展到一个新境界。

乐于奉献的日子,收获幸福

“我之所以想创办‘绿源这个环保公益组织,是因为过去的公益工作让我感到,义工们虽然经常是做了很多,但是很多服务不够专业,还带有很多形式化和行政化的色彩,而且有些时候更在乎服务数量,而不讲求服务质量和成果。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样的情况有所改善。”

“绿源”成立之初,主要是以滨海湿地保护和开展社区宣传为主,还发起了“衣壶暖流校服回收”项目。为了更好地掌握深圳红树林的分布情况,2014年春节,黄幸达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从大年初二开始和几个伙伴一起,每天提着干粮,对深圳整个红树林的分布进行调研。

“当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宝安西堤有一大片红树死亡,后来知道这些红树都是因水污染导致的,这也让我们第一次开始关注水质问题。不久后对西乡河和新圳河进行调研,结果又让人大吃一惊。在大家的印象中,深圳是一个天蓝地绿的美丽城市,没想到全省污染最严重的5条河流,深圳就占了3条。我们也想都去摸清情况,但如果按原来的方法,靠一两个专业人员去调研,深圳这么多河流什么时候才能调研得完呢?”

黄幸达说,好在“绿源”拥有大批志愿者,只是此前不够专业。为此“绿源”邀请了来自香港大学、哈工大深圳校区以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专家教授,对志愿者分批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年12月26日,“绿源”组织召开了“深圳垮界河流调研报告”发布会,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媒体、环保同行等参加,在当时只引起一点轻微反响。然而到了2016年1月1日,黄幸达突然接到了很多当地媒体的电话,问“绿源”能不能派志愿者带他们去查找污染源。黄幸达感觉很奇怪,问了相熟的资深记者才明白究竟。

“原来是市领导发话了,问为什么社会组织发现这么多污染问题,而我们政府部门却没有发现?要求深圳所有媒体在10天内查找出河流的污染源并进行报道,这之后深圳市投入816亿元的治污工程也全面展开。”

为推动政府更加有效治污,2016年,“绿源”还专门拍摄了一部微电影—— 《明溪》,来反映深圳治水中存在的问题。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全面实施河长制的通知,为了更好地配合河长制实施,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绿源”与深圳晚报社联合向全社会公开招募“深圳民间河长”,最终经过面试筛选和培训实习期的考核,第一批确定了45名人选。

黄幸达说:“这些‘民间河长当中有教师、工程师、公务员、律师、武警战士、普通工人、家庭主妇等等,他们既是利益的相关者,也是污染的受害者,所以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一帮人。他们会在发现问题后很快将情况发到群里,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需要进行认领,并第一时间反馈处理结果。当处理不及时或处理结果不满意的时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会站出来说话,再处理不好的时候,媒体就会现场调研报道,人大代表也会组织现场调研,向有关责任部门问责。”

2017年,为更好地配合大湾区发展,“绿源”发起“共爱珠江”项目,开始对珠江流域的水环境予以关注。

仅2019年一年,“共爱珠江”项目组就开展了18场流域调研、17场能力建设培训,组织了14次媒体报道,60多次实地关注珠江流域河流情况,带动了40多个公益团队关注珠江流域水资源、资金支持了29家机构的在地行动。

目前项目组共计走访了100多家流域在地伙伴,促进65个团队开始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地共同关注身边的水环境问题。

7年来,黄幸达身体力行,倾情投入,目前“绿源”已招募会员上千人,形成一股巨大合力。

而且幸运的是,多年来家人始终对黄幸达的公益事业十分支持,使得他在工作之余,也能对环保公益事业全身心投入。特别是黄幸达对事业的执着与热情,也深深感染了两个子女,目前,小女儿从事贸易工作,大儿子在香港理工大学就读博士,研究材料科学,他们也成了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分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面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小巷大街,很多人心中都有一缕挥之不去的儿时情愫,黄幸达亦是如此。

天蓝水碧,明朗清澈,这是黄幸达头脑中未来深圳的理想图景,也是他内心中回归本真的期待目标。

愿黄幸达乘着心意也能早日抵达。

猜你喜欢

福田深圳公益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公益
公益
公益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公益
表叔福田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
福田表叔
你的好值得我一辈子铭记